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国学经典为载体推进学校德育创新的实效性研究【转载】

(2014-01-02 14:26:33)
标签:

读经

德育

文化

分类: 计划方案

 

以国学经典为载体推进学校德育创新的实效性研究【转载】

 

 

 

 

一、研究背景

1.基于国学经典对教育的促进作用的思考

近年来,公共关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日增,对国学经典的关注越来越强烈。神州大地,经典诵读蔚然成风,这表明了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伴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国家在清明、端午、中秋和春节四个传统节日里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和“中华赞——诗词歌赋创作”等教育活动,将文化与教育不断融合在一起。实际上,传统文化的弘扬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来就是相得益彰的,本质上都是推动人的发展。在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要善于借鉴和利用这些传统文化资源。教育要依托学校,通过课程、教材、教学等多个渠道直接或间接地进行民族文化的教育与渗透,更好地承担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

2.基于国学经典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的思考

   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活动是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我们所提倡的国学教育就是让学生通过接受国学经典教育,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告诫学生怎样做人,怎样提高自我修养。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变化其气质,开启其智慧,提升其素养,使他们的生命陶溶出某种深度,以维护人性光辉,以塑造人格品质,以造就人才,以陶铸大器。使国学经典成为他们一生高远见识、优美人格的源头活水。

3.基于国学经典与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思考

   从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角度出发,探讨发挥国学经典德育功能的一般原理,通过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和研究,把国学经典教育变成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综合有序的德育课程,发挥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浸润作用,并以此行为强化学校德育教育的功能。

4.基于国学经典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价值的思考

学校文化就是学校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特殊存在的样式,是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学校文化具体表现为学校整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方式,通过学校的教学、管理、组织和生活的运营而表现出来。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价值之一就是将我国传统文化内容经过价值批判和取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传播给下一代。为了达成学校教育的以上功能,学校必须充分地利用各种因素,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

二、研究的意义与任务

(一)意义

1.通过开展“国学经典”系列教育活动,把国学启蒙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积极营造“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环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行为习惯,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幼小心灵里埋下经典国学的种子。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在国学经典教育的特定氛围中去体验、思考、理解、感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我,从而懂得既要学好知识,又要学会做人的道理。

2.通过开展“国学经典”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对文化经典的学习兴趣,通过人文熏陶来增进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初步的道德感悟能力,使学生在快乐中获取知识,在教师的关爱中健全人格,在规范化的教育与管理中学会做人,“学做真人”,在学校奠定终生发展的基础。

3.通过开展“国学经典”系列教育活动,探讨发挥文化经典的德育功能的一般原理,特别是在教育主题的确立、文化经典的选择、内容的序列化与系统化、正规课程与非正规课程之间的整合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4.通过开展“国学经典”系列教育活动,使国学经典文化时时充满校园,使多姿多彩活动处处体现育人,使学校教育与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协调发展,凸现民族性与时代性以及教育性的融合。

(二)任务

依据先进的教育理论,从实际出发,对学校的德育发展做出全面的设计与规划,把诵读国学经典纳入学校德育课程之中使之系列化、规范化、科学化,把诵读国学经典与学校文化建设统一起来,通过诵经典、学国学,创建在文化上具有自身特色的个性化学校。个性化的学校文化能够彰显学校的独特风格和个性,是学校的灵魂所在,任何学校一旦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就会对学校管理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成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使学校全体成员在共同的办学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工作作风等精神氛围中,个性化地为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而努力。本课题的主要任务概括为以下四点:一是,抓住国学思想精髓,与引领德育工作相结合;二是,抓住经典教学理念,与构建和谐课堂相结合;三是,抓住传统文化底蕴,与打造魅力教师相结合;四是,抓住圣人思想光芒,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三、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过程

1.编印校本德育教材。《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七年级);《经典名句》(八年级);《寓言·故事》(九年级)。

2.组织实施。通过开展诵读、撰写心得、交流感悟、讲故事、主题班会、征文竞赛、手抄报展评、演讲比赛和经典诵读展示等活动。

3.理论提炼。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反复论证、提炼和概括,最终形成一定的理论成果。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分析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对学校德育方面已取得的成果进行全方位的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具体对策。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充足准备,明确研究的主攻方向。

2.文献研究法。运用文献研究搜集整理国内外与课题相关教育理论,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3.经验总结、行动研究法。探寻基于学校德育创新的内容、方法、途径及其操作策略。

4.案例研究、经验总结法、反思法。收集分析和归纳整理本课题研究的成功案例和有益经验,撰写研究报告、系列论文等。

四、研究内容

1.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确定各年级学习内容,编印校本德育教材。

2.分年级制定阶段性德育目标,并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制定相应的学习方法。

3.活动启动,召开专题会议,组织班主任、语文、政治老师学习活动方案。

4.组织实施,通过开展诵读、撰写心得、交流感悟、讲故事、主题班会、征文竞赛、手抄报展评、演讲比赛和经典诵读展示等活动,在德育目标、教育内容和课程实施三个层面上展示诵读国学经典的重要内涵和价值,凸现学校德育的创新性和实效性。

5.根据课题实施情况,做好结题工作。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五年来,我们依据先进的教育理论,从实际出发,对学校的德育发展做出全面的设计与规划,把诵读国学经典纳入学校德育课程之中并与学校文化建设统一起来,使之系列化、规范化、科学化,通过诵经典、学国学,有效地拓宽了学校德育途径,创建了自身的特色。

一是,抓住国学思想精髓,与引领德育工作相结合。通过开展“国学经典”系列教育活动,把国学启蒙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积极营造“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环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行为习惯,使孩子们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幼小心灵里埋下经典国学的种子。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去体验、思考、理解、感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我,从而懂得既要学好知识,又要学会做人的道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学生的思想,有效地拓宽了学校德育的途径。

二是,抓住经典教学理念,与构建和谐课堂相结合。为便于学生诵读,集学校之力,编写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经典名句》《寓言·故事》作为七、八、九年级校本德育读本。开设校本德育课程,把国学经典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思想品德教育之中,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获取知识,在教师的关爱中健全人格,在规范化的教育与管理中学会做人,“学做真人”,在学校奠定终生发展的基础。

三是,抓住传统文化底蕴,与打造魅力教师相结合。在“国学经典”系列教育活动中,学校不但对学生提出了具体目标,同样对教师也有明确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浓厚的国学知识,了解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名人、名事、历史典故,做到出口成章,让自己的课堂最吸引学生;具有高尚的文明修养,举止文雅,讲究礼节,仁义之心对待每位学生,语言文明,尊重他人,成为学生最喜欢的教师。学校通过组织教师阅读校本德育读本,让教师在学习中找到了快乐,并不断提高教师的国学素养。学校通过“国学经典”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着力打造教师的人格魅力,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

四是,抓住圣人思想光芒,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开展“国学经典”系列教育活动,提升了校园文化魅力,形成了校园文化特色,彰显了学校的文化风格和个性。使国学经典文化时时充满校园,使多姿多彩活动处处体现育人,使学校教育与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协调发展,凸现了民族性与时代性以及教育性的融合。

(二)建议

1.应进一步加强国学经典课题研究及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在实践中不断充实、修改,使校本德育教材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学校课题组要定期组织课题研究活动,结合校本德育教材使用情况定期组织课题研讨活动。

2.应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使学校文化特色建设进一步系统化、科学化。围绕国学诵读系列教育的开展,学校应制定出较科学的评价体系。

3.应进一步拓展延伸经典国学教育,尝试为学生提供一日三餐的精神食粮,即:早晨诵读经典启蒙,让孩子在琅琅的读书中与“文明”结伴;中午诵读经典名句,让孩子每日与圣贤相约;晚上诵读经典名著,让孩子走进名著,与名人握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