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之重器“子龙鼎”遭质疑

(2018-04-24 14:12:33)
http://www.sach.gov.cn/sach_tabid_858/Portals/0/Skins/gbhg_2009_sec/gbhg_sec_topbg.gif
 
首页 >> 专题 >> 国宝回归 >> 详细信息
国之重器“子龙鼎”遭质疑
[2009-05-11]
        专家解答“子龙鼎”回购经过
        6月5日,作为首个“文化遗产日”的重头展品,我国商代最大的青铜圆鼎“子龙鼎”在成功回购后首次与世人见面。本报6月12日选登了新华社《商代最大青铜圆鼎回归祖国》一文之后,深圳读者何鸢先生致函本报,对这一国之重器提出了质疑。子龙鼎是如何流落国外的?回购时经过了哪些鉴定?……本报记者走访了亲历子龙鼎回购过程的专家,将这一国宝级文物的回归过程详细解读。
     史上尚无关于子龙鼎的记载
        【读者质疑】
     新闻媒体关于子龙鼎的报道告诉世人,其在日传世情况不明。但历史学家的工作应以此向上溯,直至最早一位收藏家。日本人极重三代神器,真若如此,还会有户口档案随笔同时转手下家。
     【专家释疑】
     历史上对于子龙鼎有没有资料记载?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学勤告诉记者,子龙鼎是如何流落国外的,目前尚没有资料记载,也没有人准确知道。但大致可以肯定是被盗掘的,不是经过正常渠道。他指出,日本人说是在上世纪20年代得到的,因此出土情况不明。可是李学勤个人认为这点还有待核实,因为当时如果出现这么大一件文物的话,将很难掩藏起来不被世人发现。李学勤说,他是在上世纪80年代知道有子龙鼎这件文物的,直到参加回购工作,在香港才首次得见其庐山真面目。目前可以肯定的是这件文物在日本至少经过两次转手,而具体情况也不清楚,因为没法问,收藏家也不会把它的来历透露。80年代时曾听说这个鼎在一个日本公司的手中,之后才在2004年6月,日本企业家千石唯司将其收藏的青铜镜和其他青铜器在大阪举办规模很大的私人收藏展览中出现,引起了国内专家的注意。
     取样鉴定将会对文物造成损伤
        【读者质疑】
     中国夏商周三代有大量青铜器,是举世公认的事实。但历朝以来,古今造假者造出无数青铜器,令专家也难辨。单凭“眼力”去严格鉴定难保以前的洋相不再出,鉴定过程中是否做过科学仪器的“眼学透视”工作?
     【专家释疑】
     李学勤教授指出,子龙鼎虽然是青铜器,看上去很结实,但对于这种国宝级的文物,必须要严格加以保护,因此尽量不对它造成任何的破坏。当然有鉴定和检测的方法,而有些方法对文物本身存在一定破坏,比如取下一块来分析技术成分,这个是不可行的,所以不能使用。于是根据考古学上的方法进行鉴定,这同样是一种科学。李教授指出,对于青铜器,主要鉴定看5方面,分别是形质、纹饰、铭文、功能和工艺,综合这5个方面判断得出,从形质上作为圆鼎的子龙鼎的确是商代末期的青铜器,这些从其纹饰和铭文上也可以看出。正如一定时期的服装有着特定的风貌特征一样,一定时期的文物也会有着一定的科学标准。至于是否经过取样分析?李表示除了会造成破坏之外,这种方法根本“没有必要”,因为“凭眼力完全可以鉴定”。问及整个鉴定过程用了多长时间时,李学勤表示他本人用了一两个小时,这是在之前收集资料的漫长积累之上。这个东西之前在日本基本没有发表过,只在这次展览才首次面市,很多日本学者都不知道它的存在。那么专家鉴定时有什么依据?除了考古知识之外,还有那次日本展览的图录,上面有详细介绍和照片。个人也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和研究,由于此前没有见过实物,所以最关注的问题就是铸造上是否采用了现代工艺?是否为后世修复的?此外还有子龙二字是否为后做上去的。这在经过观察之后,之前的疑虑都被打消,因此有了此次回购。
     国宝回购细节需保密
        【读者质疑】
     新华社报道中提到“经过文物部门的艰苦谈判,2006年4月终于回归祖国”,这是以隐讳手笔告诉世人,是艰苦谈判后购买。大凡捐赠、拍卖无须此言。无价之宝终须以价格来体现,应报道真实价格及中介方佣金,这是符合国际游戏规则的。国家现也提倡此类行业的各种职称说。此外,鼎成交后才能“进口”踏入国门。有否经过“文物局”、“社科院”、合同“商检”的把关?
     【专家释疑】
     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文物鉴定研究室主任张习武告诉记者,国家回购文物与个人回收文物不同,涉及到许多保密的内容,因此有些细节不便在媒体上公布。子龙鼎的回购过程大致经过了几大阶段,首先是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进行信息调查,对线索进行甄别之后报国家文物局立项;随后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论证,对文物的价值进行评估,其间采取“一票否决制”,即有一个专家反对就不能回购该文物;之后进行的是资料整理工作,制定出具体的回购方案,上报国家文物局;达成购买意向时,由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代国家文物局与卖家签订合同,再由有关部门进行支付,最后将文物运抵国内,进行一系列的保存工作。
     张习武指出,参与子龙鼎整个回购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是互相监督的,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在其中相当于一个沟通环节。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他透露,为何以相对便宜的价格购回,是因为子龙鼎最终是从香港一名收藏家的手中得到,共通的中华民族背景和其爱国热情,使其以优惠的价格把这一国之重器交还给祖国。
     张习武还透露,子龙鼎成交之后,其回国过程也十分复杂,除了要签订一系列的协议,购买保险之外,出关手续也十分庞杂,仅对这只鼎的包装和运输环节,就长达一个多月,而算上专家论证和国家各部门审批等诸多环节,就要耗时好几个月。而子龙鼎回国之后,同样也需要一系列的复杂程序。
     “子龙”原是商末贵族
        【读者质疑】
     现代考古学证商周鼎,尤重器底范线,报道未作此述及拓片。从彩照看器身、底、腿颜色全同,可初步认定是一次性铸出。报道介绍了鼎的高、宽、腹深、足高,兽面尺寸,但缺少重量,这一指标是不能少的。此外“子龙鼎”器形非商器鼎形,以前未见过。但与西周康王时“大盂鼎”形制一致。故由此推出其为周器未尝不可。
     【专家释疑】
     “子龙鼎”重达230公斤,通高1.03米,比著名的“大克鼎”和“大盂鼎”都高。国家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文物鉴定处主任张习武表示,判定子龙鼎的年代不一定要完全依据史料,根据形状、纹饰、重量等因素也很容易判定出其年代,而且出土地点的大范围也可以确定,因为每个时期如夏商周这几个朝代的鼎都有比较鲜明的特征,因此容易判定出其年代为商末。
     至于子龙鼎为何具有如此高的价值,李学勤教授向记者指出,首先因为它目前是商朝最大的圆鼎,与著名的国宝司母戊方鼎一方一圆,合称商代重器双璧。如果连周朝的鼎也算上,子龙鼎则可算是我国第二大圆鼎,因此其考古学价值十分重要。此外子龙鼎的出土地点也是可以推测的,都是在河南辉县一带。根据李学勤了解,此地已出土20余只圆鼎,尽管没有像子龙鼎这么大的,但凡有记录的都出土于此,因此这件也很有可能出土于此。他指出,子龙鼎不但体形巨大,造型雄伟,纹饰也非常精细优美,无论是从铸造技术还是造型艺术来说,都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的经典之作,甚至用今天的技术也不可能达到这样的程度。因此堪称商周青铜器中的瑰宝,国之重器。他还指出,“子龙”其实是商朝贵族称号,并不是人们认为的商王本人。
     另有学者释读出鼎上的铭文为“子龙”,这是铸造者的名字,因此称它为“子龙鼎”。再根据殷墟甲骨刻辞与商、周初金文进行分析,“子某”这种称呼方式是商时贵族的一种习惯称谓方式。对于商王室来说,称“子某”者应是王子,对于非王室贵族来说,“子某”是其族长之子,所以子龙应该是商时人,或者殷商遗民,因此推断出“子龙鼎”的铸造时代是商末。
     相关链接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深圳商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