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张氏、北方世系、临城王氏、够硬的证据
标签:
济南张氏临城王氏文化 |
分类: 张氏 |
为网友答疑。申论我的看法,其中部分直接copy自聊天记录。
-----------------先引用我对谱学研究最重大的发现,详细见唐代博陵安平李氏
第一,唐代以前的家族,大多都是战国秦汉时代世居于本地的,这实际上也是延续了上古三代部落诸侯国的血缘聚居形态,不需要动不动就找晚生的名人当祖先。这是本人对先唐世系谱牒研究的一点心得领悟,也是指导我对安平李氏提出疑问的义例,所以当我看到上引的隋代墓志铭自称汉中人后代(汉中离河北很远)就不会一味相信的原因。
第二,在中国的世系谱牒上,绝大多数都是不可具体的。不知为不知,而正是这种不知,才真正反映了人口繁衍的事实!即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的后代,而这些普通人是不会见诸记载的。我们只要认识可知的,从后往前数,就很好了。
北方显然第二点做的很好,都是从可考的祖先(元明两代)算起。但是未免也做过头了,难道真的都不可知吗?元代以前都是空白了,白白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了。
我一直认为北方的寻根将是一个非常有研究前景的事业。因为现存北方族谱都是仅限于村落世系,泛泛而谈到元代之类的。其实广泛搜集各种史料后,肯定会有很多发现,上溯千年都有可能。
近几年河北临城县出土了一批王氏墓,参见2009年文物出版社《北宋临城王氏家族墓志》,这是五代到北宋末的当地大族,如苏轼的亲戚王緵,葬地为两口村,正是该地现在的王氏的祖先。但是很正常的,当地现在的族谱都不知道这些了,随大流泛泛而谈明初从洪洞大槐树迁来云云,对两口村名字的来历,也是望文生义、信口开河,不知道北宋就已经叫两口村了。
对于这些编造出来的所谓的迁徙圣地,我早已全部否定了。南方的固始、珠玑巷、宁化石壁,中部的孝感,都是毫无意义的。参见我的其他博文。山东的枣强、小云南,随永乐帝靖难之乱南下之类的,这些说法,性质也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够硬的证据,默认都是过去的本地人。
什么叫够硬的证据呢?泛泛而谈始祖当然是不可信的。即便是唐代的墓志铭,泛泛而谈远祖也是如此。既然都不知道某某的曾高的名字,又凭什么知道某某的远祖会是他?!无非就是信口开河,随便找个名人或郡望搪塞而已。“父老相传”=不可知。
够硬的证据,例如当时的墓志铭,有具体的生平履历,本人迁移到某地,如蕲水林述祖。或者父祖迁移到某地。曾高以上迁入,就需要存疑了。因为他本人只能知道到曾高辈,苟无文化积累,焉知可信。(如果林述祖自称远祖来自莆田,我就不会采信了。)
够硬的证据,又如如何分析唐末北宋人追溯士族时代作祖先。需要每一代都是确信可考的,这必然要求文化传承有序。例如钱塘杨氏来自弘农靖恭坊杨氏,宰相文彦博来自敬氏,孔子世系。而这是北宋整个中国人口的极极少数!像王安石这样父祖只是当地农民的,连高祖的爸爸都不可考,却自称太原王氏之后,显然是泛泛而谈郡望,必须否定的。欧阳修这样漏洞百出的远祖世系,也不足信。这一点江西李觏就早已看透了。
回到济南张氏(济南郡、齐州下属历城、长清各县)。
张氏从战国时代已经成为中国大姓了,遍布各地,一直到今日。也就是说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会有姓张的,难以具体是何支系何来源了。(这是中国姓氏单一化和大姓化的代价和必然。)
而济南张氏相对于其他地方,则少了很多,郡望(南阳、范阳、吴郡之类)比不上,也没有其他地方的张氏多。目前我知道的如下(汉代到金朝),尚待补充。(见图)
济南张生。西汉人,著名儒家伏生的弟子,见《汉书》。可见该地张氏也是历史悠久的。
中古时代尚未看到。
唐末开始出现大家族。名人张约、张掞家族。(墓志铭自称来自范阳,即如上述,是不可信的。虽然范阳(北京)当地确实是张氏大区,唐中末有许多地方武将。但是范阳郡也是士族时代的大郡望,是许多张氏的附会所在,如张九龄、张说。)
宋代齐州禹城的一支(张保雍)还迁徙到蔡州。
金代张楷(1242-1324),自称来自东平。
以上看似寥寥几个家族,但是可以推定背后的人口是巨大的。可见,济南张氏从唐末开始成为当地大宗,至少持续到金代,这么多的人口是不可能凭空消失的。必然是现在济南及周边一带很多张氏的祖先。如果没有够硬的证据,默认都是过去的本地人后裔。
http://s7/mw690/b02fe861gd64a2387d6b6&690
http://s7/mw690/b02fe861gd64a23aa6636&690
http://s6/mw690/b02fe861gd64a2235f145&69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