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沈氏世系考、沈既济、沈传师、沈齐文、沈不害
标签:
吴兴沈氏沈既济沈传师沈不害吴县顾氏 |
分类: 姓氏拼音H--T |
《中华文史论丛》75辑有一篇陈耀东《沈既济父子、曾祖籍贯事略考》(P247),我当初看到这篇文章,大感于吾心有戚戚焉,难得看到一篇纯粹研究世系的论文,大为钦佩。果断买下此书。
虽然大感钦佩,但是细细研读文字,却总是于心未安。看似谨严的推理,其实某些地方有主观臆测。例如单凭齐家、齐文2个名字,就一笔带过认为是兄弟。显然是有意为之的。每个时代同名的多的去了,何况还只是同一个字。
不过自己这个质疑也无证据,不了了之了。
去年看完了目前收入成书的所有唐代墓志铭(唐代墓志汇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全唐文补编、全唐文补遗),其中的《全唐文补遗》的最新几个专辑,刚好涉及到上述沈氏家族的世系。明显可以确定上文作者先入为主,为求成果,将本无关联的几个家族串联在一起了。
该族吴兴沈氏的世系见图,修改删去的部分就是上文推理的世系。
1:如上述,将齐家跟齐文做兄弟处理,这样2个家族就串联在一起。这是毫无证据的想象,但是如果不这样做,这篇文章也难以作为“论文”“出采”。可以理解作者的苦心。
2:将陈人孝恭当做陈人不害的儿子。先不说2人同贯于短命朝代,强硬说是父子已经难以取信。
错误在于,既然作者知道《元和姓纂》沈氏篇有大量的错误(姓纂称齐家是不害孙子,作者已指出二者时代差距很大),却仍然依照姓纂的说法进行推导,即认定齐家肯定是不害的后代。所以孝恭(齐文曾祖)就判定为不害儿子。
真正的作法应该是,确定《姓纂》某一姓氏有大量错误,那么只能采用父子记载完整的。“孙”、“之后”这些字眼都有可能是错简。
-----------------------
新发现的墓志铭,我们可以知道孝恭父亲叫沈乔,孝恭跟不害(父沈懿)是同一时代的。
齐文(634-688)的兄弟用字不是“齐”,而是“文”,兄弟有畅文。
同时发现的《沈称师墓志铭》,其祖父沈房,是唐代宗皇后的从(族)子。同时也在文中提到他们跟沈传师(769-827)是从亲关系。
即沈齐家是唐代宗皇后从兄弟辈(应该是从兄,年代稍早),具体不详。上祖见于《姓纂》。正在皇后世系那一段的后面,中间仅隔着一段短短的不害世系。说明姓纂的原文应该是(皇后世系中)某某之孙齐家。
像吴兴沈氏这样的千年江南大族,(来自楚国,实际上就是有史以来就是南方人)东汉出现于正史后,到南朝为士族之家。宗族巨大,应当有无数的人口。而因为唐代南方的地位下降,文献失考,导致很多失传了。
而元明清以后,则只认几个名人作为始祖,建构整个沈氏世系。可悲。
这个现象,吴县顾氏也是如此。唐代世系完全不堪入目。一眼就看出虚构的一串串。
无疑,原文作者潜意识里也想要做出“万世一系”,南朝到北宋(该支后代《宋史》列传有沈铢,家族墓志铭见王安石文集)的一条线。而实际上,他们分别属于3个不同的世系,而且不是代代可考的(片段性)。
吴兴沈氏这样的南方士族,可研究性是非常强的。例如《姓纂》提到沈晃的孙子沈谦,其玄孙是《宋书》的名臣沈庆之。对比沈约世系,明显太短了。显然这个“孙”是裔孙的意思。
又如南方陆氏。宋元以来的族谱,未必那么可信。元代以前的部分,还是必须以文献为根本。
谱系的有意无意的错误,学术论文尚且不免,何况(历经千年、辗转失传)普通人修成的沈氏族谱(如族谱虚构的沈约到代宗皇后的世系,可见没看过《姓纂》。参见王铁《中国东南的宗族和族谱》)。
这也是照着我以及所有人的一个镜子。
http://s9/mw690/b02fe861gd5fb10074708&69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