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春赋》鉴赏
标签:
古文散文书法 |
分类: 古文鉴赏 |
《江南春赋》---晚唐 . 王棨
原文:
丽日迟迟,江南春兮春已归。分中元之节候,为下国之芳菲。烟幂历以堪悲,六朝故地;景葱龙而正媚,二月晴晖。谁谓建业气偏,句吴地僻,年来而和煦先遍,寒少而萌芽易坼。诚知青律,吹南北以无殊;争奈洪流,亘东西而是隔。当使兰泽先暖,苹洲早晴。薄雾轻笼于钟阜,和风微扇于台城。有地皆秀,无枝不荣。远客堪迷,朱雀之航头柳色;离人莫听,乌衣之巷里莺声。于时衡岳雁过,吴宫燕至。高低兮梅岭残白,逦迤兮枫林列翠。几多嫩绿,犹开玉树之庭;无限飘红,竞落金莲之地。别有鸥屿残照,渔家晚烟,潮浪渡口,芦笋沙边。野葳蕤而绣合,山明媚以屏连。蝶影争飞,昔日吴娃之径;扬花乱扑,当年桃叶之船。物盛一隅,芳连千里。斗喧妍于两岸,恨风霜于积水。幂幂而云低茂苑,谢客吟多;萋萋而草夹秦淮,王孙思起。或有惜嘉节,纵良游,兰桡锦缆以盈水,舞袖歌声而满楼。谁见其晓色东皋,处处农人之苦;夕阳南浦,家家蚕妇之愁。悲夫!艳逸无穷,欢娱有极。齐东昏醉之而失位,陈后主迷之而丧国。今日并为天下春,无江南兮江北。
鉴赏:
王棨:晚唐(唐懿宗时期)文学家,累官至大理司直,除太常博士,黄巢起义后不知所终。
作品分三个层次:其一,浓墨铺写南京城的春色,身为南京人,读到一千多年前的文人描写金陵春景和熟悉的地名,如“六朝故地”、“建业”、“台城”、“钟阜”、“朱雀”、“乌衣巷”、“桃叶之船”(桃叶渡)、“秦淮”,觉得很有亲切感。即使现代大文人,当不能超过此等写景水平。从王棨的文中铺开遐想,三月的秦淮人家,丽日和畅,春烟迷柳于秦淮河畔,樱花繁盛于鸡鸣寺周,玄武湖畔,桃红夹于嫩绿的蘋草中,春燕穿梭在烟花迷乱的台城上下。“高低兮梅岭残白,逦迤兮枫林列翠”。正是十里秦淮杨花乱扑,蝶影争飞,芳延千里之际。春天的气节,游人如织,东水关历代文人聚集地,似乎仍然回响着咏春的诗文。如歌如诉,呢喃软曲回响在江南江北,正是明媚葱茏之极致,春好,却无富贵贫贱之分。正如刘禹锡的诗中描写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这个层次中,作者由春天的景象写到春天的物候,从泛写春归金陵各处标志性地标的春景,又把镜头拉近到具体春元素,时空的远近和上下,竟是一幅有声油画长卷,映入眼帘,令人不禁拍案叫绝,原来古人也懂得多媒体创作哇。此层次以“有地皆秀,无枝不荣”结束春无处不在的概括性描述。
第二层次:由近及远,抒发历史人物事件及感慨。用多方位的反差对比,映射出作者要表达的另一种精神层面的想法,今之浓与昔之淡,春之明与现实之暗,形成了乐景与哀情之强烈映衬。就像漫游在白鹭洲公园,很容易体会到“洲前白鹭几时飞?芳草王孙归未归?二水依然台下过,阿谁演念家山破”的意境。倘若无新冠疫情,不妨趁此春光,往夫子庙一带坐坐游船,感受一下王棨笔下的“幂幂而云低茂苑,谢客(谢灵运)吟多,萋萋而草夹秦淮,王孙思起”的景与情之结合。或者再延伸一下,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之三山二水的幽叹。纵有春光无限之自然之好,却总有浮云遮日之郁闷怀愁。昔日王谢堂前燕,也能飞入寻常的百姓人家,不管地位,不分南北,从上到下,春色是一样的。
第三层次:由景转入对现实的间接批判:我们不妨咂吧一下文中“几多嫩绿,犹开玉树之庭;无边飘红,竟落金莲之地。”黄巢军起于江湖,喊杀声不绝于耳。可是秦淮河畔永远不差《后庭遗曲》之演唱,陈后主陈叔宝的《玉树后庭花》成了此后历代文人的怀古口舌,颇有些不对味的感觉。晚唐国运日下,悲夫,隔江犹唱后庭花。陈后主竟然不知亡国在即。齐东昏侯萧宝卷依然在凿金为莲花,孰不知迷醉后的失位?王棨做官时,唐懿宗李漼被硬推上位。此时晚唐内部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乱,朝堂主党争不断。眼前的“舞袖歌声而满楼,谁见其晓色东皋,处处农人之苦,夕阳南陌,家家蚕妇之愁?”昏庸继位,沉湎于酒色中,却不知大唐江山正摇摇欲坠。能不让王棨文官们哀痛不已?春之明,现实之暗,感官之艳,心情之抑郁,这种强烈反差之于文,便是此赋最精彩所在。
赋之铺叙,虽是描述金陵之春,却纵情扩展到历史篇幅,有朱雀桥边之桃叶渡,也有梅花山之梅雪残白。有衡岳归雁,也有吴宫飞燕。汉、晋,隋、唐,远客堪迷,几多胜迹韵事,跃然纸上。文学艺术匠心,令人赞赏不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