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叶澜《教师在学生面前呈现的是其全部人格,而不只是专业》笔记

(2019-08-02 18:00:01)


 

1、教师的本质是一名创造者  

    长久以来,人们对教师的认识上有偏差,不把教师看作创造者,仅仅把他们当做知识传递者;教师往往也不把工作当做一种创造性劳动,总觉得低人一等。今天我们必须认清教师的本质,他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者,他跟孩子一起创造每一天的学校生活,也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创作,他是一名创造者。

    教师的创造还表现在“转化”上,教师把人类的精神财富转化成学生个人成长的精神财富,这种代际传承,本质上是把人类的知识与技能、精神,转化成个人的能力和精神的内存,进而又在社会实践中转化为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创造力。这个转化也正是教育的独特挑战与魅力所在。

    所以,教育的事业和教育的魅力一定要与创造联系起来。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远远不够

    现在大家都在说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但只强调专业发展,教师作为全人的发展可能就被忽视了。所以我们不单提教师专业发展,还要提教师发展

    教师在学生面前呈现的是其全部人格,而不只是专业。他的一言一行都在呈现他是谁,学生也在判断他是谁。学生对他有敬意或瞧不起,反抗或喜欢,都不仅仅因为他的专业,而是因为他的全部人格。

    在中国古代,教师受敬重,其中一方面的原因是,古代人对教师有道德方面的高要求,那就是要为人师表为人师表其实就是他的全部人格。

    所以,教师必须对自身发展有深刻认识,包括对教育的理解,对责任的承担。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青少年,是活蹦乱跳的成长中的人,既柔软又脆弱的生命,其中有些东西一旦打破,很难重现完美。

3、 别把“应试”与“素质”对立起来  

    近代科学知识大发展大分化,学科知识成了人类共同的知识,成了学习者必须掌握的、被认为对生存有用的知识,而基础教育就成了为人生作准备的事业。如何让学生熟练掌握其方法、技能,就成了学科教师的主要任务。如此一来,教师往往被学科所占有,而忽视了教育人的任务。

    现在,我们必须对教育有新的理解。

    教师从事的是育人事业,首先自己要像人一样地活着,才能对别人产生影响。活得像个人,就是说活得很真实、很努力、有信仰,他在为这个信仰践行,他有能力面对世俗的力量。

    什么是世俗的力量?比如分数。现在有个观点说学校只育分不育人,我认为分和人能够实现和谐统一。因为教师真正的能耐,正是在育过程中,努力达到世俗对的要求。

    也因此,我不赞成把应试素质对立起来,用这样的方式表达改革的目标,往往难以实现。

4不能把基础教育改革的希望全部寄托在高考改革上

    现在大家总想把基础教育的一切问题都丢给高考指挥棒来解决,希望通过管住出口,来改变基础教育的生态。但是,大家没意识到,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这么长,从小到大十几年,进小学离高考还遥远,他小学一年级与高考指挥棒有什么直接关系?

    高考的改革,不管是选拔式还是鉴定式,总归要通过测试。承担高考改革与承担中小学教育改革是两个不同的主体群,不能相互替代。

    不能把基础教育改革的希望全都寄托到高考改革上,这也许是导致国家提出素质教育二十多年却进展不大的原因之一。

 5、 教师培养要对基础性问题有准确把握

   今天,我们的教学改革到了重建阶段,这里重点谈教师培养。

    教师培养的思路需要重建,包括职前和职后。职前,应该对教师职业进行重新理解:怎么样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从合格到优秀有一个过程,有一个底线,越往高越个性化,不能一开始都以优秀去要求。在对教师职业有了深度理解之后,再来谈教师培养,谈队伍建设。

    现在职前培养问题很多。即便在师范大学,真正把教师培养当一回事的也不多,应该把教师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大家没想明白。而且,师范大学有很多旧观念,比如教师就是学点教学法,学点入门技巧,诸如普通话、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等,把这看成是教师的基本功。但是,这些基本功只是技能意义上的,我们对教师精神层面的基本功、教师是谁,需要怎样的品性,有怎样独特的生存方式等缺少深入研究。

   那么职后呢?当教师进入职场以后,真正促进他们发展的,是实践,通过不断的研究、反思、重建,让教师对工作越来越有一个系统的、整体的、深刻的认识。

    但是有教师告诉我说,教师现在普遍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研究和反思,遑论重建。怎么办?我认为,教师工作量、教学工作量要减轻,编制要增加。我们不能只从效率角度规定师生比,而是要从教师有时间再学习、再发展的意义上综合考虑师生比。工作量减轻了,他们才有时间思考、研究、讨论。教师不是通过几次轮训就成长起来的,关键是要思考,产生学习的需要,研究的需要。通过学习、研究后有实现发展的感觉,然后越来越感受到工作的价值、吸引和魅力,这样才会成长起来。

     我们要关注和提升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生活的质量,要把研究放进教师日常中去。教师教育的经费投入与配置要为此服务,而不是只当作一项工作割裂地去做。

    现在我们做改革不乏好心,却急于求成。好心和着急都未必带来好的结果。我们需要研究,要静下心来,要讲究对事物内在规律的把握,特别是对教师精神层面的关注和引导。

    如此,教师,这一在教育改革过程担纲领衔的角色,才能从合格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个性,成长为完整的人,有创造力的人,能激发他人潜能的人,自由呈现全部人格的人,进而撬动起中国教育变革的无限可能。

 

 

     叶澜,国内著名教育家,以前读她的著作多偏重于教育理论,今天读到的这篇则换了视角,从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师的全面发展角度,重新思考教师的工作状态、生活状态、精神状态和成长规律,还原了教师在教育改革中“担纲领衔”的角色,也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基础教育现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