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问题有效性案例
(2015-12-24 15:01:46)
标签:
教育 |
一、小学科学课堂提问当中出现的问题
(一)
出现这种情况,很多时候是与教师个人的说话习惯有关,如有教师经常喜欢向学生提“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等类似问题。这些问题其实答案只有一个,学生的回答也比较干脆利落,而大部分学生只是随声附和,没有思考。
(二)所提问题对学生思考的指向性不够明确
(三)教师提问后对学生的回答缺少恰当的评价
二、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1、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问题指向明确有效。
课堂提问的效果直接与情境设置有关,如果在提出一些关键性问题是,没有情境作为铺垫,学生往往会觉得很突然,摸不着头脑。假设情境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与方法,可以是音像图片等多媒体手段,也可以是故事、实物,在科学课中用的比较多的是展示科学的现象。
如在教学《物体的沉与浮》时,师生共同研究完了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后,拿出一个钩码,把它放入水中(沉入水底),问:“这个沉入水底的钩码它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呢?”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再问:“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你的猜想呢?”当学生用正确的实验方法解决了这一问题后,又问:“问什么沉在水里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呢?”解答后紧接着把问题引向深入“怎样让浮起来的物体沉下去,沉在水中的物体浮上来?”
同样在提问过程中,我们的问题应有很明确的指向性。这一方面与教师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教学经验有关。提出的问题一旦“卡克”,要迅速换用另外的提问方式,让我们的问题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如在观察一杯水和其他饮料后,教师如果问“水与其他饮料有什么不同”时,学生就会讲出水与饮料的所有特点,很难突出水这个重点。如果换成“通过与其他饮料的比较,你发现水有什么特点?”效果就会有很大的不同,一个问的是现象,而另一个就可以让学生直接进行概括与总结了。
2、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和捕捉时机对学生进行有效提问。这种时机的把握,有时可以设计,但更多时候需要教师对课堂生成的有效处理和恰当把握。
在科学活动中,当学生不能发现新的观察内容或者探究活动进行不下去的时候,学生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这时教师可以运用有效提问,引导学生的活动。如《蚯蚓》一课中,学生通过观察蚯蚓的外形,了解到蚯蚓身上的大环和环节后,教师用问题引导“大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蚯蚓有没有体毛(刚毛),再仔细观察蚯蚓是靠什么运动的?”把学生对蚯蚓的观察引向深入。
3、把教学中的难点设计成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层层递进达成教学目标。
教师的提问要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于较难的问题可以设计成一系列的小问题,深入浅出、化难为易,把比较复杂的问题划分成可以操作的若干个小问题,使问题的解决变得条理清晰,容易可行,最后对问题做一个全面的总结。
著名特级教师章鼎儿老师在《橘子》一课,给了我们一个经典的范例。章老师在课中主要运用对材料的处理,来对学生研究的问题进行划分。他并没有一下子把所有的材料都发给学生,一开始是气球,然后是水果,再是一个橘子,接着是一杯橘子汁,最后说一个小橘灯。没发一种材料就需要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完成一个活动,层层递进,最后得出结论。试想如果一开始就把这些材料都放在学生面前的话,效果要差很多了。老师的材料,体现着教师的指导性思维,章老师把材料演绎成一种无声的语言,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就集中到一点上,同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的提问则可以折射出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功底、教学智慧。
|
|
|
|
基本信息 |
名称 |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认识三种土壤 |
||||||
|
执教者 |
李慧玲 |
课时 |
1课时 |
|||||
|
所属教材目录 |
冀教版科学五年级上 |
|||||||
|
教材分析 |
本单元研究“生物生长的需要”,包括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生长两大部分,从教材安排的内容和课时来看,植物部分占比大些,也比较详细些,是作为主要研究部分安排的。本课是“土壤与植物的生长”的第1课时,内容是认识三种土壤,并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 植物生长的过程需要不断从土壤中吸收养料,那么土壤的类型对植物的生长会产生很大影响。本节课认识三种土壤和探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对学生进一步了解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土壤环境奠定基础,是学生重点探究的内容。 另外,本课“渗水能力”的探究实验是一个多项对比实验,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观察能力都有更高的要求。 |
|||||||
|
学情分析 |
学生对植物和土壤并不陌生,但对植物生长适合的土壤可能了解的不多,这是一个知识增长点。 学生平时对土壤的类型了解得不多,所以认识三种土壤和渗水比赛是学生的兴趣点。 |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目标 |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区别。 2、能正确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
||||||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1、能正确进行对比实验的操作。 2、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原因进行解释。 |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1、能主动参与小组的研究活动。 2、能坚持长期进行试验、观察及实事求是地记录。 |
|||||||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学生探究土壤渗水情况的实验 |
||||||
|
难点 |
选择适量的土、水,和纱眼合适的纱布,保证在一定的时间内既能完成实验,又有明显的效果。 |
|||||||
|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
教师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通过课前实验选定好适量的土、水和纱眼合适的纱布。 |
|||||||
|
教学过程 |
||||||||
|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
一、引入 (3分钟) |
师:人们发现花生种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产量不同,请大家思考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哪些影响?植物在不同的土壤中生长的情况有什么不同? |
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 |
课前设疑,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为后面的课堂探究做好铺垫。 |
|||||
|
二、认识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 (6分钟) |
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三种土壤(少量)分别发给每个小组 要求: 1、学生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颜色和黏性,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2、小组内共同交流,找出三种土壤的区别,并试着给土壤起名字。 3、根据三种土壤的颗粒大小,猜一猜哪种土壤的渗水能力好,并填在书上P5的横线上。 |
1、小组内共同交流,找出三种土壤的区别,并试着给土壤起名字。 2、根据三种土壤的颗粒大小,猜一猜哪种土壤的渗水能力好,并填在书上P5的横线上。 |
1、三种土壤分别用纸包好,避免弄脏桌椅。 2、小组讨论便于学生取长补短形成正确认识。 |
|||||
|
三、了解实验过程。(4分钟) |
要求: 1、仔细看书,了解实验过程和步骤。 2、思考:为什么在三个瓶中装同样多的土,并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并在全班交流。 |
学生看书后,全班交流。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对比实验,如何控制实验条件,为顺利进行操作做铺垫。 |
|||||
|
四、渗水比赛(实验探究(10分钟) |
教师把准备好的三种土(各5毫升)、定量的水(50毫升)和单层口罩纱布课前分发到各组。 要求: 1、四人小组开始实验:三个同学各持一只塑料瓶,瓶口向下,在瓶口下面各放一只同样大小的烧杯。把相同量的土放进塑料瓶后,三个同学同时把同样多的水倒入瓶中,开始观察渗水情况,第四位同学做好记录。学生分别记录2分钟、4分钟、6分钟时三种土壤渗出的水量,填在书上的表格中。 2、根据实验中三种土壤分别渗出水量的多少,给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排队(由高到低)。 3、根据土壤的渗水能力,推测土壤的保水能力由高到低分别是 |
学生操作实验,并做好记录。 |
学生自主探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深刻印象,收获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
|||||
|
五、拓展(4分钟) |
根据三种土壤的渗水或保水性,猜测三种土壤分别适合种植哪些植物,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
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下一课时做铺垫。 |
|||||
|
课堂小结 2分钟 |
大家在这节课上收获了什么?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感受。 |
|||||||
|
布置作业 1分钟 |
请大家课下查找资料,了解为什么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的土壤中。 |
|||||||
|
板书设计 |
认识三种土壤
沙土、黏土、壤土
|
|||||||
|
教学反思 |
教学反思: 由于课前的精心准备,这节课学生表现得活而有序,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我感到非常满意。 课上用的土量、水量和纱布的纱眼大小直接影响到实验的效果和所用时间,为了能在10分钟以内顺利完成实验,我在课前精心准备了研磨好的三种土后,实验了多次才最后确定用5毫升土、50毫升水、单层口罩纱布,这样的组合能保证在6、7分钟内把水滴完,总体上学生在10分钟内完成实验。 学生在观察、比较三种土的过程中兴致比较高,或许他们从没有想到过土壤之间也有不同吧,才会对这熟悉而平凡的土壤表现出比较高的兴致,用纸简单包着的土没有被撒出来,同学们的谨慎体现着对知识的尊敬,同学们的态度让我欣赏。 在“渗水比赛”是实验环节,学生表现得认真、细致、耐心。认真看时间、耐心等待、仔细观察烧杯中水的刻度,体现出学生对待实验的严谨态度,我感到比较满意。 课后,听课的副校长说,看到老师那么精心准备实验,和课堂上学生热烈而严谨的科学态度,感到很欣慰。 但我自己感到,老师精心准备实验固然必不可少,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让学生自己体验选择实验材料和实验用量的过程,相信学生会有很多收获。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