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科学问题有效性案例

(2015-12-24 15:01:46)
标签:

教育


一、小学科学课堂提问当中出现的问题

(一)   无效问题

出现这种情况,很多时候是与教师个人的说话习惯有关,如有教师经常喜欢向学生提“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等类似问题。这些问题其实答案只有一个,学生的回答也比较干脆利落,而大部分学生只是随声附和,没有思考。

(二)所提问题对学生思考的指向性不够明确

      科学课上,很多学生喜欢问“为什么”这样的问题,而教师对这样的问题就要慎重了,因为这类问题指向的范围很广,如果我们把这样的问题抛给学生,对学生思维深度就不容易把握了,要么思维过于浅显,要么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使问题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三)教师提问后对学生的回答缺少恰当的评价

      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进行评价,或者只用“好”或“不对”之类过于简单的评语,没有对学生的思考进行有效的点拨和引导,这样会影响到学生对某个问题的深入理解和进一步的学习,不利于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

二、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1、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问题指向明确有效。

课堂提问的效果直接与情境设置有关,如果在提出一些关键性问题是,没有情境作为铺垫,学生往往会觉得很突然,摸不着头脑。假设情境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与方法,可以是音像图片等多媒体手段,也可以是故事、实物,在科学课中用的比较多的是展示科学的现象。

如在教学《物体的沉与浮》时,师生共同研究完了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后,拿出一个钩码,把它放入水中(沉入水底),问:“这个沉入水底的钩码它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呢?”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再问:“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你的猜想呢?”当学生用正确的实验方法解决了这一问题后,又问:“问什么沉在水里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呢?”解答后紧接着把问题引向深入“怎样让浮起来的物体沉下去,沉在水中的物体浮上来?”

  用这种实验现象作为一个个关键问题的“引子”可以让学生时刻在高涨的热情中保持着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试想,如果一开始我们什么现象都不展示给学生,就提出问题“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吗?”,学生会觉得很唐突,也无从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同样在提问过程中,我们的问题应有很明确的指向性。这一方面与教师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教学经验有关。提出的问题一旦“卡克”,要迅速换用另外的提问方式,让我们的问题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如在观察一杯水和其他饮料后,教师如果问“水与其他饮料有什么不同”时,学生就会讲出水与饮料的所有特点,很难突出水这个重点。如果换成“通过与其他饮料的比较,你发现水有什么特点?”效果就会有很大的不同,一个问的是现象,而另一个就可以让学生直接进行概括与总结了。

2、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和捕捉时机对学生进行有效提问。这种时机的把握,有时可以设计,但更多时候需要教师对课堂生成的有效处理和恰当把握。

在科学活动中,当学生不能发现新的观察内容或者探究活动进行不下去的时候,学生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这时教师可以运用有效提问,引导学生的活动。如《蚯蚓》一课中,学生通过观察蚯蚓的外形,了解到蚯蚓身上的大环和环节后,教师用问题引导“大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蚯蚓有没有体毛(刚毛),再仔细观察蚯蚓是靠什么运动的?”把学生对蚯蚓的观察引向深入。

3、把教学中的难点设计成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层层递进达成教学目标。

教师的提问要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于较难的问题可以设计成一系列的小问题,深入浅出、化难为易,把比较复杂的问题划分成可以操作的若干个小问题,使问题的解决变得条理清晰,容易可行,最后对问题做一个全面的总结。

著名特级教师章鼎儿老师在《橘子》一课,给了我们一个经典的范例。章老师在课中主要运用对材料的处理,来对学生研究的问题进行划分。他并没有一下子把所有的材料都发给学生,一开始是气球,然后是水果,再是一个橘子,接着是一杯橘子汁,最后说一个小橘灯。没发一种材料就需要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完成一个活动,层层递进,最后得出结论。试想如果一开始就把这些材料都放在学生面前的话,效果要差很多了。老师的材料,体现着教师的指导性思维,章老师把材料演绎成一种无声的语言,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就集中到一点上,同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的提问则可以折射出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功底、教学智慧。

  

 

三、科学课堂问题有效性案例

 

 

基本信息

名称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认识三种土壤

执教者

李慧玲

课时

1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冀教版科学五年级上

教材分析

本单元研究“生物生长的需要”,包括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生长两大部分,从教材安排的内容和课时来看,植物部分占比大些,也比较详细些,是作为主要研究部分安排的。本课是“土壤与植物的生长”的第1课时,内容是认识三种土壤,并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

植物生长的过程需要不断从土壤中吸收养料,那么土壤的类型对植物的生长会产生很大影响。本节课认识三种土壤和探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对学生进一步了解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土壤环境奠定基础,是学生重点探究的内容。

另外,本课“渗水能力”的探究实验是一个多项对比实验,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观察能力都有更高的要求。

学情分析

学生对植物和土壤并不陌生,但对植物生长适合的土壤可能了解的不多,这是一个知识增长点。

学生平时对土壤的类型了解得不多,所以认识三种土壤和渗水比赛是学生的兴趣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区别。

2、能正确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正确进行对比实验的操作。

2、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原因进行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主动参与小组的研究活动。

2、能坚持长期进行试验、观察及实事求是地记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生探究土壤渗水情况的实验

难点

选择适量的土、水,和纱眼合适的纱布,保证在一定的时间内既能完成实验,又有明显的效果。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教师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通过课前实验选定好适量的土、水和纱眼合适的纱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

3分钟)

 

师:人们发现花生种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产量不同,请大家思考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哪些影响?植物在不同的土壤中生长的情况有什么不同?

 

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

课前设疑,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为后面的课堂探究做好铺垫。

 

二、认识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

6分钟)

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三种土壤(少量)分别发给每个小组

要求:

1、学生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颜色和黏性,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2、小组内共同交流,找出三种土壤的区别,并试着给土壤起名字。

3、根据三种土壤的颗粒大小,猜一猜哪种土壤的渗水能力好,并填在书上P5的横线上。

 

1、小组内共同交流,找出三种土壤的区别,并试着给土壤起名字。

2、根据三种土壤的颗粒大小,猜一猜哪种土壤的渗水能力好,并填在书上P5的横线上。

 

1、三种土壤分别用纸包好,避免弄脏桌椅。

2、小组讨论便于学生取长补短形成正确认识。

三、了解实验过程。(4分钟)

 

要求:

1、仔细看书,了解实验过程和步骤。

2、思考:为什么在三个瓶中装同样多的土,并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并在全班交流。

 

  

                                                                                            

 

学生看书后,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对比实验,如何控制实验条件,为顺利进行操作做铺垫。

四、渗水比赛(实验探究(10分钟)

教师把准备好的三种土(各5毫升)、定量的水(50毫升)和单层口罩纱布课前分发到各组。

要求:

1、四人小组开始实验:三个同学各持一只塑料瓶,瓶口向下,在瓶口下面各放一只同样大小的烧杯。把相同量的土放进塑料瓶后,三个同学同时把同样多的水倒入瓶中,开始观察渗水情况,第四位同学做好记录。学生分别记录2分钟、4分钟、6分钟时三种土壤渗出的水量,填在书上的表格中。

2、根据实验中三种土壤分别渗出水量的多少,给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排队(由高到低)。

3、根据土壤的渗水能力,推测土壤的保水能力由高到低分别是                       

学生操作实验,并做好记录。

学生自主探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深刻印象,收获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五、拓展(4分钟)

根据三种土壤的渗水或保水性,猜测三种土壤分别适合种植哪些植物,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下一课时做铺垫。

课堂小结

2分钟

大家在这节课上收获了什么?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感受。

布置作业

1分钟

请大家课下查找资料,了解为什么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的土壤中。

板书设计

认识三种土壤

 

沙土、黏土、壤土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由于课前的精心准备,这节课学生表现得活而有序,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我感到非常满意。

课上用的土量、水量和纱布的纱眼大小直接影响到实验的效果和所用时间,为了能在10分钟以内顺利完成实验,我在课前精心准备了研磨好的三种土后,实验了多次才最后确定用5毫升土、50毫升水、单层口罩纱布,这样的组合能保证在67分钟内把水滴完,总体上学生在10分钟内完成实验。

学生在观察、比较三种土的过程中兴致比较高,或许他们从没有想到过土壤之间也有不同吧,才会对这熟悉而平凡的土壤表现出比较高的兴致,用纸简单包着的土没有被撒出来,同学们的谨慎体现着对知识的尊敬,同学们的态度让我欣赏。

在“渗水比赛”是实验环节,学生表现得认真、细致、耐心。认真看时间、耐心等待、仔细观察烧杯中水的刻度,体现出学生对待实验的严谨态度,我感到比较满意。

课后,听课的副校长说,看到老师那么精心准备实验,和课堂上学生热烈而严谨的科学态度,感到很欣慰。

但我自己感到,老师精心准备实验固然必不可少,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让学生自己体验选择实验材料和实验用量的过程,相信学生会有很多收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