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评课稿------ 赖圣芳
(2015-11-03 19:23:05)
标签:
育儿 |
合理运用资源
-----《可能性》评课稿
罗阳二小
1.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整合资源,创设一定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以活动为中心”,注重选择富有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如:林教师就由情境引入,不仅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更主要的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教学前测的预习情况,根据五年级学生的思维已经进入理性阶段的特点,采用开门见山引入新课,简洁明了,直奔主题。
2.教师比较重视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渗透。
本课教学,林教师能通过各种形式的数学学习,不只是学到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首先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事物很多与数学有关。学习用数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其次,培养学生怎样用数学去分析问题,使学生懂得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加强对随机事件的口头表达,对“可能性”的判断和争辩等。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比较重视学生的猜测,对学生的回答没有简单地给予的肯定或否定,而是把评定与验证的权利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
另外,教师能抓住问题的关键点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思考,学会正确地使用数学语言,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能够理解别人的思考方法和推理过程,对照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初步养成推理有据的习惯。
3.有效地引导与组织,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教师语言简练,设计思路清晰,能层层深入地进行教学,较好地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不确定现象是这部分内容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从不确定现象中去寻找规律,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如果缺乏对随机现象的丰富体验,学生较难建立这一观念。因此,教师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通过创设这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和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中,整堂课的教学中采用班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尽量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老师最后设计了商场搞抽奖活动,分别从消费者的角度和商场经理的角度去设计奖品的设置。学生的完成情况和理由说明都很充分,可见对这节课知识的掌握不错。
4.注重媒体应用,有意识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林老师借助电子白板辅助课堂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大大降低了观察上的难度,同时动静结合的画面有利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老师就是关注到了这一点,将一些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例如让学生上台先猜磨出的球的颜色,再在盒子中摸球,然后让他们猜测盒子中都是哪种颜色的球,最后打开盒盖证实。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连串的教学内容,表明林老师的电脑操作水平非同一般。这样,教学不仅形象,而且也节省了时间。
本节课我认为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应该面向全体,多给学生一些表现的机会,请不同的同学说说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加深学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认识。
总之,这节课直观,形象,上得非常精彩,整节课教学合理运用资源,有效使用了现代技术,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理念,使学生愿学、乐学,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参与度高、目标达成度高,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