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尺》
教材解读
林赞能
一、教材地位:
“比例尺”是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比例”这一单元第一小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在对比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它可为学生架起一道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现实意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并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中,根据新课标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要明确了立足于学生学习、生活体验的总的教学方向。在教学过程中着力引导学生采用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从生活导入、实践探究,学习比例尺的意义,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习比例尺的应用,最后通过合作研究巩固深化。
二、学情分析
知识方面:学生有了比和比例有关知识的基础,对于常见的平面图和地图并不陌生,但对“比例尺”这个概念可能会有些生疏和抽象。
能力方面: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课堂上我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经历“比例尺”知识的形成过程。切实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理念。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过程与方法方面: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通过小组观察、思考、动手、讨论等合作学习,进一步发展了互相合作、协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与人交流、沟通,互动、互助的学习品质。
重点和难点:
理解比例尺的概念,能正确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问题。
四、教学建议
比例尺是人们约定俗成地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以往我们执教传统教材,是直接给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然后让学生求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要求化成单位相同再写比,这样的比就是比例尺。表面上看学生似乎已经知道了比例尺,但是比例尺为什么应运而生?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如何让学生经历比例尺的产生过程,教材创设了情境,绘制平面图时必需把实际距离缩小一定的倍数,从而体验到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
因此在教学中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情景入手,引导学生认识比例尺,初步感受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学生将了解比例尺的含义,即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其次是利用比例尺,根据给出的数据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最后是确定比例尺。学生对于比例尺的知识虽不难理解,但是在具体的计算时,还是可能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教学时,不要把比例尺仅仅作为一个知识点让学生记忆背诵,而应鼓励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思考,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