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材解读

(2013-12-27 10:15:34)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材解读

                         罗阳二小  林晓芬   2013.12

一、与作者对话:

作者程宏明:钟情儿歌五十年,1985,这首儿歌被编入了全国小学《语文》教材。24年过去了,不但国内的孩子们还在念这首儿歌,韩国、东南亚等地的语文课本中也收录了它。这让年已七旬的作者、天津市儿童文学研究会会长程宏明倍感欣慰。那时,距离他第一次发表儿歌,已经有三十多年的时间了。

他是在童谣声中长大的。“狼来了,虎来了……”幼时的他,每每在入睡前听见奶奶那温柔的吟诵;“东风,西风,瓦罐瓦罐,摔个大窟窿……”少时的他,在和伙伴们一起玩泥巴时,也总能在这样的歌谣中寻找到快乐。也许那时他还不知道,日后这童谣声将变成纸上的儿歌,伴随他度过大半生的时光。

“儿歌就是要用鲜明的形象、精炼的语言对儿童进行熏陶和感染。”程宏明说。也正是因为有这个想法,程宏明发表了他最早的儿歌《一分钱》。那时候他还年轻,看到周围学校的小孩子们放学后常聚在校门口玩儿“赌杏核”的游戏,嘴里还念叨着“出得多,赢得多,赚俩小钱买饽饽”,他觉得这对孩子影响不好,于是写出了“弟弟去买盐,多找回一分钱。马上拿出来,交还售货员……”那个年代,大街小巷都在唱“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儿歌已经借着歌曲的形式被四处传唱。

1995年,在团市委和市少年宫的关心和支持下,程宏明和他那些热爱儿歌的朋友,一起成立了天津儿童文学研究会。他们不仅有了自己的圈子,还通过举办全国性的儿歌大赛一展身手,不但程宏明自己成了“儿歌大腕”,天津儿歌群体的创作影响,在国内外也愈来愈大。  程宏明更加离不开儿歌了。后来,他又和儿歌作家的老伴高淑英一起为孩子们创作儿歌,教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怎么保护自己,也教孩子们科学知识。在他俩看来,社会发展了,儿歌的内容也要跟着变,要始终贴近孩子的生活。

二、与文本对话,确定教学目标

《雪地里的小画家》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青蛙为什么没参加?他在洞里睡着啦。

初读《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之后,感觉是一册教材中不可多见的美文,文字既排列整齐又错落有致,气韵生动充满儿童情趣,而且这篇课文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学生们喜闻乐见的韵文体裁形式,描写了雪地里一群“小画家”画画的事,全文共六句话,语言生动活泼,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于是,针对文章的语言特点、文体特点、以及作者的表达方式,我开始研究本课的教学目标,首先,我参考教参中的目标为:1、认识11个生字,会写3个字,认识两个偏旁“虫、目”。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鸡、小狗、小鸭、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经过我的分析,我对原来的教学目标进行取舍,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识11个生字,认识两个偏旁“虫、目”。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鸡、小狗、小鸭和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4、使学生初步了解动物冬眠的知识,培养学生喜爱小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与编著对话,确定教学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第一学段(12年级)(一)识字与写字: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二)阅读: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用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位于第一册教材的第七单元,也就是将近学期结束时讲授。它在这册教材中起着总结和提高的作用。学生通过一学期的拼音、字、词及部分课文的学习、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又出于这篇课文极富儿童情趣,形象生动可爱且都是孩子们喜爱的小动物,特别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因此,我们把识字教学和朗读指导定为本课的重点,经过研究我们确定教学重点:1、识记11个生字;2、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与学生对话,确定教学难点

接着我们开始分析学生,联系一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我们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中可能存在的质疑点:由于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竹叶、梅花、枫叶、月牙”这些自然物学生虽然熟知,但与动物脚印之间的联系似乎还有一段思维的距离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通过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之后,我们觉得:光通过学生读课文,说一说很难理解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和“竹叶、梅花、枫叶、月牙”之间的联系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所以本课的难点就定位:知道小鸡、小狗、小鸭、小马的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和“竹叶、梅花、枫叶、月牙”之间的联系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

1、多种形式,激发兴趣。

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本课要求会认的几个字:“枫“是一个带有木字旁的生字,表示与植物有关,在这里指“枫树”。这个字是一个形声字,左表形,右表声。“几”表示询问数量的多少,当读到一声时,表示小或矮的桌椅;“什”表示“什么”,是表示疑问,有时候表示惊讶或不满;“画”可以借助课件教学。画既有名词的意思,画画也表示动词的意思,本文“小画家”指的就是小鸡、小狗、小鸭、小马。“群”字典上解释说“相聚成伙的,聚集在一起的。”人群,羊群,还有群羊,群山,等等,也就是表示人或物众多的意思,本课中可用随文识字的方法。“笔”出示一支实物的毛笔,告诉学生从古代开始人们就用这样的“笔”写字,它是用竹子做的杆,用毛做的笔头,所以上面是“竹”,下面是毛。对于这个重点我打算这样开展我的教学的,我安排了这样五个环节:1、学生认读加拼音的生字词;2、认读单个生字;3、分析记忆字形方法;4、以雪花的形式出示生字,再次复现生字。这四个环节难度层层递增,通过多种形式的认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考虑到一年级的学生,对于感兴趣的东西往往比较乐意学,也易接受。所以,我不断变换形式,给学生大量的不同的刺激,而且在第四个环节我把生字做成了雪娃娃,通过和雪娃娃打招呼,大声叫出雪娃娃的名字,把雪娃娃留下来等形式对学生的识字进行检测和巩固。在这个过程中,再加上对学生的表现及时做出表扬与鼓励,这样促使学生对识字保持很高的兴趣。

2、创设情境,读中感悟。

本课的第二个重点内容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打算这样处理:教学时第一步是创设情境指导朗读第一句。

师:(配乐)雪花很美丽,雪景更令人陶醉,同学们喜欢下雪吗?为什么?

生:堆雪人、打雪仗…这一问题,能使学生迅速回忆起玩雪的情景,尤其是对于我们这冬天经常下雪的孩子们,课堂气氛很容易会被激活起来,学生的思绪立刻被拉到雪地里滚雪球、堆雪人、打雪仗那热闹非凡的世界里。

师:从同学们的回答中老师能感受的到雪给同学们带来的快乐,当你甜甜的睡了一夜,第二天早晨醒来,推开门一看,外面下了好大好大的雪,这时你一定会高兴的喊出来,你会喊什么?(课件出示  下雪啦,下雪啦!)齐读。

指名读,读出高兴的感情!让学生齐读。

图文结合,突破难点。

第二步是指导朗读课文第三句,也就是要突破本课的难点。首先课件出示书中图。

师:下雪啦!不仅仅同学们高兴,小动物们也纷纷来到了雪地上,看一看都有谁?出示课件课文图。

生:小鸡、小狗、小鸭、小马。   (师随即板书四个词语)

师:(出示小鸡和小鸡脚印)小鸡带着他的作品来到了我们课堂上,先和小鸡打个招呼吧,(把小鸡的图片贴在黑板上)仔细观察小鸡的作品,像什么?图片出示小鸡脚印

生:像竹叶。。

师:小鸡的画和竹叶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师:所以说小鸡画竹叶谁来读一读?(板书:竹叶并把图画贴上) 齐读。

师:小狗的脚印像什么?

师:说说小狗脚印与梅花的共同点。读读这句话。(板书:梅花并贴画)

师:小鸭子又来做客了,快来给他打个招呼吧!他的脚印你熟悉吗?

师:小鸭的脚印像什么?

师:比较枫叶与小鸭的脚印,说说相同点。

师:小鸭画枫叶。(板书:枫叶并贴画)指导学生朗读。指生读。齐读。

师:小马也不甘示弱,瞧!他画得也不错!谁来说说他画得什么?

师:小马画月牙。(板书:月牙并贴画)   齐读。

师:结合板书,把四句话连起来指导朗读。

这一句是个排比句,读排比句要指导学生读得抑扬顿挫,但“抑扬顿挫”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所以我通过手腕的抬、压进行暗示,以帮助学生提高感情朗读的水平。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具,图文结合,配以感情朗读,突破了学生认知上的难点。

接着很自然地过渡到了指导朗读课文第四句,教师可以问:“小朋友,平时我们画画是用什么工具的呀?”学生会回答:“颜料和笔”,接着再问:“可是小动物们有没有用这些作画的工具呢?”同时出示课文第四句“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问学生:“从这句话中你知道它们是用什么来作画的?”然后指导朗读。教师可以充满感情地说:“小动物们真了不起!用自己的小脚就能画出这么一幅幅图画,你应该怎么读这句话,来夸夸他们吧!”通过这样的提示和感染,学生一定能够用骄傲的语气充满激情地读好这句话。接着教师语气一转故作神秘地说:“老师有一个想法,我想请小鸡、小鸭、小马和小狗都来画竹叶,你们说行吗?为什么呀?”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能很快的说出答案来。教师作一个小结:“小动物们的脚不一样,脚印也就不一样,画出的图画也就不一样。”至此,本课的难点已经解决。由于教师采取了“难点易讲”的方法,学生理解起来当然也就容易多了,而且会深刻一些。因为我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为了能够突出重难点的讲解,采取了“变序”的教学法。先拎出了课文的重点部分直接切入,所以故意遗漏了课文的第二句“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这也是一个点题之句。

第四步就指导读这一句。我是这样设计的。师:这些小动物们几步就画出了这么有创意,这么棒的画,所以我们称它们为小画家。它们是在哪里作画,?所以称他们为雪地里的小画家。指课题。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二句,“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一群指多少?很多,在课文中指谁,有一个成语就叫三五成群。齐读。

4、情感传递,引起共鸣。

第五步指导读56句。师:小画家们正在欣赏自己的作品,忽然发现少了一个好朋友,你们知道是谁吗?

课件出示:青蛙为什么没参加? 他在洞里睡着啦。齐读

师:青蛙是不是在睡懒觉不出来?什么是冬眠?这个问题让部分知识面较广的学生来回答,让他们来介绍有关“冬眠”的知识。既体现了主体性原则,同时对其他不了解这一知识的孩子又是一个促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师:大自然可神奇了,很多小动物都要冬眠,一起来看看吧!(并出示一些动物冬眠的课件)

你们看青蛙睡得可真香,小朋友我们一起轻轻读课文最后一句,可别把青蛙吵醒啦!”在这里让学生做一个睡觉的动作,激发他们把内心的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学生一定会朗读得极富情趣,非常可爱。

师:老师问,你来答。(读句子)男生问,女生答。练读句子。

5课后拓展,意犹未尽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很多小脚印,觉得有趣吗?回家这首儿歌读给爸爸妈妈听吧。师:雪地里的小画家给我们带来了多少乐趣!它们用脚印在雪的画布上描绘出了那么奇妙美丽的图画,为雪世界增添了无限生机。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又来了一群小画家,它们画的又会是怎么样的呢?(布置作业,当小诗人续编儿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