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的初步认识 评课稿
(2013-10-31 18:10:23)《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
蔡老师执教的是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她语言清晰、教态大方、提问适度、方法得当、教学思路清晰,作业有层次,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她借助了课文的情景图,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大胆放手让学生探究,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纵观这节课,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以几个方面。
一、创设了有趣的情境,营造了愉快的氛围
蔡老师利用课文的情景图,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提出有关数学问题。利用情景图的过山车、碰碰车、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用这一情境贯穿课的始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二、注重了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索
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索是一节课的重中之重,它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蔡老师从图入手,先让学生说一说,从观察中提出数学问题,要求出一共有几人坐旋转木马?当学生说出每处都用红线圈一圈,并出现数字,这样,学生一看就一目了然。再动手写出加法算式,学生兴趣高涨,从而活动主动,很自然的引出让学生写一写加法(连加)算式。如有:3+3+3+3+3,当学生写好后,教师问:“多写一个3行吗?为什么?”这一问,学生懂得了乘法的意义,是5个3连加。如果多写或少写就不是5个3了,强调了乘法的意义。 再研究坐火车的、过山车有几人?6+6+6+6,2+2+2+2+2+2+2,等,学生就觉得容易多了。这样还不够,蔡老师还引导学生观察,以上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加数相同的加法)。接着,她采访了学生,刚才写7个2相加时,你有什么感觉? 10个2相加,或更多个2相加,你能用什么更好的方法表示?这一问恰到好处。制造了一个悬念,使学生体验到,要列出的加法算式会很长,写起来会很麻烦。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那该多好啊”,这时候,老师让学生合作讨论“有什么好的办法来使长的加法算式变短”。这种讨论是有效的。通过学生汇报5个3是15……
让学生发现并理解了相同的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有了这些以后,最后引出把加数相同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比较简便,整个过程是在学生不断探索、思考和创新中得到乘法意义及来源,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又如,6+6+6+6=24,她说:二(1)班有位小朋友,他不知道6×(
三、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本节课教学的各个层次做到了趣味 化、情感化、活动化、自主化、生活化和开放化。明确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注重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既训 练了语言表达,又发展了多项思维。整堂课既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设计了有效的练习
通过提供信息丰富的游乐园场景,让学生提出问题,并用乘法知识解决问题,如,要算旋转木马一共有几人?算式是3+3+3+2=11,引起学生认真看图的习惯,不能把最后的2看成3,同时,引起学生注意这道算式不能写乘法算式。又如,2+2+2与3+3连线的算式都是2×3,这样设计,使学生懂得3个2连加和2个3相加都是同一道算式。再如,4+4+4+3的朋友不是4×3,如果它的朋友是4×3应怎么改?这样设计,既突出了练习的层次性,又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从游乐园场景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联系,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
探讨:1、在新授课时,采访了学生,刚才写7个2相加时,你有什么感觉?如果10个2相加、接着再追问:15个2、100个2相加,你想象一下,还会用加法来算吗?或让学生写出100个2相加,让学生写一写,你能用什么更好的方法表示?这一问学生就深有体会,用加法太麻烦了。制造了一个悬念,使学生体验到,要列出的加法算式会很长,写起来会很麻烦。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那该多好啊”,这时候,老师让学生合作讨论“有什么好的办法来使长的加法算式变短”。使学生更能理解乘法的意义及来源。
2、最后的练习感觉单调,如果丰富点、有深度点,这节课就很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