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日志和笔记 |
原创,作者李芳芳,于肥即日。
(原创作品,勿抄袭转载,转载请注明链接出处。)
原创,作者李芳芳,于肥即日。
(原创作品,勿抄袭转载,转载请注明链接出处。)
早上翻到诗经的《国风·豳风·七月》,看四五月的句子:“四月秀葽,五月鸣蜩。”想着再热一些的话,蝉要叫起来了吧,现在似乎还没有呢。
我到现在“七月流火”仍背不出,所以有点儿耿耿于怀,我万没有想到以前的古汉语考试里竟然还有默写,老大不小的人,怎么还要背诵,我原是这样想的。可巧了,要默写《国风·豳风·七月》里的选段,也巧了,我忙着的,一篇课文也没有背过,还有《论语》里“季氏将伐颛臾”极长的那个段落。所幸,只得耍别的投机取巧,也堪堪考过了,直冒冷汗啊。
所以现下每每记着这回事,我有个ID号便也叫“七月流火”,算是个背诵的提醒,但到现在我仍然没有去背,所以也一直在。今天它又窜出来了,像是在说:“七月流火,流火,然后呢……”
得逮着有空,我再背过吧,人一过中年,健忘更甚,有些事却又记得忒清楚,人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暗下里,或是念念不忘,必有所欠,应该也有这样的。欠着的,总归都是要还的。我们说的“圆满”,原来不是一时一刻的圆满,说的短了,应是一生一世里可追逐的跨越时空的一种“圆满”吧。我也总得把那些欠缺的补偿过,只是又欠缺这许多的时间了。
很快就是“小满”了,念着这些事,念完了,才能过得这“小满”呢。
满了,满了,通常的说,我们总是将“满”送予他人,以示祈祝,将欠缺留给自己,谦示以后进之意,意思是好的。大多我们从前的乡俗里,迎来送往,像这样处事的人家也特别多,这都是招人喜爱的。
但这几天又没有雨下了,便也颇觉遗憾,风调雨顺,总是年之所愿,也未必诸愿皆成,最后总又成了种种期盼。
早上也忙乎一番,又做过了核检,凡事经历一二,便立似成了日常一般,又到处见人感慨:“几时过去,像这样的……”叹了口气,该过去的,总会过去的吧。
昨天在合图的公众号里看到一篇文章,题为《千万别和安徽人吃饭》,以为这又怎么了呢,点进去看看,原来是在称道安徽的美食,顺道儿的,把我老家舒城的米饺、狮子头和小兰花茶也拎出来说道了一下,果然是个很吸睛的标题了。题图似乎是宏村,去过两趟,便也觉得老熟,颇是亲切。哪知道这么看了一下,又觉得想念起老家,自年后就再没回去过了,也不知道几时能回去再看看呢,庄稼应该也长的老高了。
现在能出去跑个一二十里,也觉得是今时今日之幸事啊。
趁着这天气晴和,似乎又是要往夏日里奔去的模样,想着若没有别的什么冷空气阻截,应该是夏天就这么到了吧,该到的,也总是会到。
然便是等着些初夏的雨吧,总该是“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20220517上午十时过,自Ipad草记,于肥,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