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能碰撞出灵感,能汇集大家的智慧,起到引领或启发的作用,好的教研活动会让接下来的工作少走许多弯路,所以这两个中午的教研,让自己也借此理清了接下来开展大带小活动的一点思路,梳理小结一下。
一、我们组商讨的问题是“ 混龄游戏开展过程中老师们需要做什么?”
起了一个“飞得更高”的题目,寓意是在混龄游戏的背景下,大孩子和小孩子在原有游戏基础下有更好的发展,有了前段时间的几次游戏,借助案例分析我们讨论出了这个问题的关键词——“观察”。
1、孩子们在游戏,我们观察什么呢?如观察材料的投放是否适宜、材料和孩子的互动如何、区角设置以及游戏时孩子的情绪等等;
2、接着讨论了观察到问题后如何去介入,什么样的问题需要老师的介入,根据前几次的观察经验,我发现在游戏混乱时要介入、在孩子需要帮助时要介入、在发现不安全因素或临时忘记角色时需要老师的介入等,逐一举例进行了分享,这是重要的环节,老师的介入直接影响到孩子游戏是否会向高水平发展,是否会持续专注的游戏下去,所以这里只是简单举例,还有待研究;
3、再次是记录,这有助于进一步调整游戏的设置,帮助推进游戏。记录的内容可以是亮点或不足、是需要和孩子进行分享讲评的内容、需要与合作班级教师沟通协商的问题,记录的形式可以是拍照,也可以是文字记录。
二、园长现场提问:下一步大带小计划的制定
在节日的大背景下时,由于主题是一样的,所以会更方便开展大带小活动;在现有条件下可以是阶段性大带小,即在一三五下午固定区域活动时间共商主题,制定活动区周计划,开展一两周后暂停,观察分析孩子的发展商讨下一步计划;缺乏经验的个别领域的大带小,可以是单领域的带动,像晨间区域时间对大班开放搭建区活动,这样大班孩子多了参与率,小班孩子在欣赏协助下也能自发的构建自己的经验。
三、集体的讨论:小年龄班的目标易明确,大班的目标怎样确立?
小班的孩子在混龄中看起来是最受益的,跟着大孩子玩,许多经验直接就能学来,进步是很快的,而大班的孩子呢?短时间的大带小,责任感、自豪感、情感的培养效果明显,但是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啊,不能只是照顾小的自己不发展了吗?我的理解是,其实这是不冲突的,真正的混龄班的孩子,像过去中国的混龄班以及小豆豆的巴学园、或者现在混龄教育已经很成熟了的国家,也都是每个孩子有自己的发展领域,即互不干涉又互相影响着,大的孩子是在满足自己的自我实现的发展的基础上关注小的孩子,他们也会在自然状态下表现出对小孩子的耐心和责任心,以及对弱者的谦让,而不单单是陪着小孩子玩。
像上次在大四班搭建区有个孩子一下午都在投入到搭建着他的“地下停车场”,其他的孩子,包括大的和小的,都在做他的助手或者只是在旁边观望,其实每个孩子都是有收获的。http://s1/mw690/003dV6jzzy6YEhnK3KM40&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