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月教育叙事——科学实验:蜡烛燃烧需要空气吗

(2014-03-20 21:08:46)
标签:

班级活动

分类: 教育叙事

    下午和孩子们一起进行了有趣的科学小实验“蜡烛燃烧需要空气吗?”问题一抛出,大部分孩子表示“需要”,但也有少部分孩子表示“不需要”。无论怎样的看法,值得肯定得是,孩子小脑袋中的前期经验开始运作起来。

     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了解蜡烛燃烧的原理以及空气助燃的特性,通过学习做小实验,萌发孩子们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探究欲。

     我为活动准备了四个大小不同的透明容器和四个蜡烛、卫生纸、水、打火机以及孩子们自备的记录本和笔。

    活动的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提起空气的特性,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都能说出个一二三,在讨论空气是摸不着的气体时,有一孩子说屋里的空气是摸不着的,但屋外的空气能摸得着,接着就有几位符合。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孩子们把风当做了空气,我肯定了孩子动脑观察了,然后告诉孩子们是空气的流动产生了风,我又请孩子们对着手扇风或吹气,人为的制造出风,感受风——也就是空气的流动。

    虽然大家都知道人和动物都需要空气,那么怎么让孩子们直观的感知空气的存在呢?我们首先做了第一个小实验“玻璃杯里的卫生纸会湿”吗?我将盛有卫生纸的杯子倒立垂直放到水中让孩子们观察,并请孩子们说一说,卫生纸为什么没有湿?从猜想到验证,然后是交流发现和记录,可以说是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杯子中确实是有空气存在着的。

    在接下来的一轮一轮的蜡烛在杯子中燃烧的实验中,我将大小不同的杯子进行了分别的实验,也是有猜想、验证、说发现以及记录发现几个环节来完成的。

    最后一轮是最有意思的,我请孩子们按大小不同将四个透明的容器排排队,这一下引起了孩子们对中间两个容器(粗矮的橡皮泥筒和高瘦的玻璃杯)谁大谁小意见的不统一,我把问题给孩子们:“你有什么办法能知道这两个容器谁大谁小?”孩子们自发的开始了激烈的交流,最后我请跃跃欲试的宇说出大家的意见,宇说,“可以同时做这个实验,蜡烛先灭的小,后灭的大。”说得多好,简单有清楚,大家都同意这个办法,我操作了两遍可是结果居然不一样,结论又得不出了,我灵机一动,用杯子打来水,临时附加了一个小实验,将杯子里的水倒入橡皮泥筒里,这时孩子们发现杯子里还剩下一些水,很快孩子们反映了过来,得出是杯子更大一些。橡皮泥筒要小一点。我进行了小结,告诉孩子们刚才没有测出来就说明一种可能就是这俩容器是差不多大小的,所以效果不明显,再就是,橡皮泥筒的沿口不平空气容易进去所以会不准,还有由于相差不大,所以老师操作时快慢也有关系。我鼓励孩子,当一种办法行不通时,一定还会有另一种更好的办法在等着你呢。

    终于开始最后一轮实验了,我将墙上的钟表取下来,请孩子们依次按照秒针的走步数出三个容器中蜡烛燃烧的准确时间,进一步感知杯中空气的多少与助燃的长短有关的原理,感知时间长短的概念。最后孩子们精确数出,小杯子2秒、大杯子9秒、花瓶25秒,我想让孩子们初步感受的,是量的一个比较,是科学实验要讲究严密和精确的。

    最后的记录环节,我是边和孩子一起回忆小结整节活动中的几次试验,边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别记录下实验材料、过程和结果,这是孩子们第一次进行实验记录,记得质量怎样我不想去评价,但孩子们做的真的是很认真,我想以后做多了孩子们便更会掌握记录的规律的。只是条件所限,只能让孩子们看老师的实验演示,不能亲自做一做,不过活动的延伸之一就是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实验,还可以在科学区亲自试一试等。

   这次活动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孩子们的表达欲望很强烈,都有自己的发现要表达,怎样满足孩子的表达欲望呢?孩子多一一来发言肯定是不现实的,所以当孩子们自发进行讨论时,我没有去干涉他们,而是观察每一个孩子的参与,看到老师的默许,孩子们的讨论就更大胆了,我的观察也让我第一时间发现讨论的中心人物,这样请他起来代表发言一定能给伙伴以启发。

     孩子们喜欢探究并愿意与伙伴分享,应该得到我们成人的支持和适时地引导,让探究活动继续下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