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的绘画要经过四个时期

(2014-03-06 19:52:49)
标签:

学习分享

分类: 学有所得

 孩子的绘画要经过四个时期:

       1、涂鸦期(1.5~4岁)。按进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无意识涂鸦阶段。1.5岁左右的儿童有机会接触笔、纸时,会在纸上画断断续续、曲曲弯弯的不规则线条,是一种乱笔画。它是一种不受或少受视觉控制的纯肌肉运动,因而形成无方向的杂乱线条。第二阶段为控制涂鸦阶段。2岁左右的儿童经过练习,掌握了一定的使用纸、笔的经验后,逐步学习控制手的动作,注意手、眼之间的联系,会在纸上画出上下左右有一定规则的线条。并会在纸上重复地面圆圈,能交替使用两种不同的颜色笔。第三阶段为命题涂鸦阶段。在此阶段出现简单的命题,虽不能画出真实的形象,但已有明显的表达意图,常用圆形物代表所要表达的物体。一面画、一面喃喃自语,说出所要画的物体的名称,命题涂鸦阶段是个很重要的关键期。它已表现出儿童希望凭借绘画与别人交流思想的意向,就像婴儿咿呀学语的方式一样。如果儿童能较顺利地达到与别人交际的意向,他会加强学习与观察,然后摆脱涂鸦期而进入一个新阶段。

  2 、象征期(4一5岁)。4岁左右的儿童,随曾语言能力的发展,思想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幼儿从活动中逐步积累起对物体的初步印象,同时在涂鸦活动的经验中,学习控制手的小肌肉运动的能力,为幼儿学习绘画创造了条件。这个时期,幼儿的心理符号是由直觉控制的,他们对外界事物的概念常以自我为中心。为满足自我需要而行动,不受社会评价的约束,因而如果成人不加干预,他们就能大胆地、独立地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创造出直觉的象征性图式。由于知觉的不完善并缺乏综合概括能力,因而,描绘的形态多半是粗略的、不完全的,常会遗漏某些部分,如把圆圈套当作头部,整个头部只有两只眼睛。

        3、概念画期(5—8岁)。这个时期的儿童画基本上是用线条勾画出平面的二维的物体轮廓。因为这种轮廓线较易把握物体的外形特征。随着视敏度、精确度的提高,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观察也就越来越精细、客观。同时,儿童通过电视、电影和大量的图书、画片,逐晰了解社会已形成的艺术手法,于是在儿童的画面上概念的属性增加了。他们画出来的人、房屋、动物、太阳常常是一种模式里套出来的。人的轮廓校样大致相似,只能从头发和服装上分辨出男女,从高度变化上看出是大人或孩子。房屋则大多数是梯形或平顶的屋顶,开了几扇窗。这种概念画的形式,需要把握物体的本质和基本特征,然后用结果符号描摹出来。应该说,这是以较象征期更加复杂的认识过程为墓础的,是儿童抽象化能力的萌芽,从象征期到概念画期,儿童的绘画表现为三个特征:其一,表象符号的形成;其二,感觉的强调和夸张;其三,主观印象的表现。

  4、写实期(8—15岁)。随着儿童用维性质的变化,儿童画的内容也逐步趋向写实。由于他们视野的扩大,绘画的内容也日益丰富,且能反映出日常生活的细节。绘画的形式大多仍采用线条、平面造型,但为了力求接近真实,开始用三维立体表现方法。写实初期,大约在8一11岁左右。儿童开始对不分里外,赤裸裸地把所知道的一切搬到画面上的那种“透明画”的表现方式表示不满,探索着用简单的透视原理,隐去那些不该看见的部分。并注意到物象的重叠关系。9岁以后,儿童在色彩使用上有飞速的发展,能表现丰富的色彩情感。写实后期,在11—15岁左右。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主观的审美意识、审美要求及表现与客观技能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许多儿童在尝试对自然进行再现描绘时感到困难。画面单调,有的干脆用文字注释代替画面语言,与幼年时期大胆作画相比显得逊色不少。儿童绘画的热情面临危机。特别是13~14岁的儿童进入了初中阶段,两极分比现象比较明显。部分儿童由于绘画进步困难而退渐丧失信心,把兴趣转到其他学科上去。少数绘画基础好的,创作上有明显的提高。个别学生产生对绘画的迷恋,主动在课外进行练习。他们的绘画逐步脱离自然的再现描绘,向有意识创作阶段过渡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79EN00SIGG.gif幼儿的画看不懂

     幼儿的画看不懂,正表明他们的作品形不似,但只要听他们解释自己的作品,立即会让人感到一种神似。这里的神就是幼儿内心世界的一种灵性。
   有人做了一个试验——认作品,让幼儿画四幅画,一幅是意愿画,一幅是命题画“我和我的好朋友”,一幅是写生画“菠萝”,一幅是示范画临摹孔雀,所有幼儿的作品不懈幼儿姓名,老师做了记号。四天后,让幼儿人自己的作品,结果认出率是意愿画96%,命题画100%,写生画88%,示范画临摹60%,这仅仅是四天后的再现记忆测查,已经表明范画临摹的认出率最低,因为不是自己想要表现的,且大家画的都一样,所有幼儿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所以,教幼儿技能使幼儿的作品画得像了,与老师要求的越来越像了,这时往往形似而神不似了。
  名美术家官其格评价幼儿画画——让幼儿像幼儿自己那样画画,我们应该尊重儿童,尊重儿童心理,尊重儿童自由和其自我价值。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79EN00SIGG.gif 如何支持幼儿自主表达与表现
  毕加索说“我能用很短的时间就画得像一位大师,但我要用一生去学习画得像一个儿童”。我们美术教学为什么要快速地把儿童训练得像成人一样画画呢?而不是去珍惜可贵的儿童本真呢?模式化的技能训练还将削弱儿童的创造力。只有了解儿童,才会知道他们是怎样学会唱歌的、画画的。
  ●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
  ●在幼儿自主表达创作过程中,不做过多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在幼儿需要时再给予具体的帮助。
  ●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不简单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标准来评价。                   《指南》中用了四个“不”,告诉我们如何支持幼儿自主表达和表现,那么幼儿美术教育“不”这样,“应该”怎样,这就是需要我们去探索。
  我们可以提供以下五种方式支持幼儿美术表现。一是利用活动区给幼儿充分的自由表达的机会;二是与其他领域教育结合让幼儿在感知的基础上自由表达;三是通过写生提供真实的感知对象让幼儿模仿;四是提供艺术作品、绘本等方式给幼儿自发模仿的机会;五是通过陈列幼儿作品与展示听幼儿说画。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提供丰富的便于幼儿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儿进行自主绘画、手工、歌唱、表演等艺术活动。有必要创设班级美工活动区;有条件的情况下设置美术创意活动室;在各类活动区分上投放纸和笔。
  各个领域的美术表达:组织集体活动或提供个别化表现的机会;科学认识活动后通过美术表达自己的发现;语言活动后通过美术进行故事再现;其他各类活动后通过美术再现印象深刻的事件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79EN00SIGG.gif要不要“教”幼儿绘画的技能?

    我们教幼儿绘画的技能往往是教师评价幼儿绘画作品的标准,并且用范画演示的方法来教,或者用个别指导的方法来教,评价的方法来教。
    教师普遍在教幼儿绘画的技能,而很少教幼儿如何观察与发现美的技能。教师评价幼儿绘画作品的标准,往往是被认为要教的技能。教绘画技能的方法,范画演示,个别指导,作品评价。
  案例——教师眼中幼儿的“好画”
  摘自《幼儿教育》2012年第12起刘宝跟等“什么样的画是有创造性的——来自对幼儿园教师创造性内隐观的访谈研究”,我们是如何评价幼儿的画的。
  1.整体感觉
  在评价一幅画时,两位访谈对象都会强调对画作的整体感觉。如认为某幅画好是因为“从整体上看,这幅感觉最好”,这个“整体”指的是画面的整体布局或构图。因此,一幅画画得好是因为“造型好”,“设计也很漂亮”。而一幅画画得不太好是因为“没有形成整体的概念”“不够丰富”“比较简单”。
  2.关系
  在访谈中,两位教师都提到了“关系”这个词。关系在绘画中主要表现为“遮挡关系”,如前后、重叠;“对比关系”,如黑白、大小、高矮等。有的说“我们提倡孩子绘画要用对比的方法,如大小的对比、图案的对比”。有的在谈到一幅画得“不错”的画时说:“你看这两棵树,有高有低,有层次感。”换言之,画得不太好的画往往是因为没能表现出层次关系。一位教师在谈到一幅画得“不好”的画时说:“这幅画给人的整体感觉很平均,树干的粗细,树冠的大小等都是很平均的。”
  3.变化
  绘画中的“关系”如何来表现,教师均强调指出要关注幼儿的绘画是否有“变化”。画树时如有前后高低的变化,就形成了遮挡关系;有颜色的变化就形成了对比关系。因此,是否有变化是教师评价幼儿绘画作品的重要标准。如在评价一幅“还可以”的画的时候,一位会说“它这个有组合,上面和下面不一样,中间有点小变化”,而在评价一幅画得“不太好”的画时,认为画作“比较简单,变化不是太大”,或是该画作“高矮的变化不是很明显,要多一点变化”。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在幼儿园美术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会指导孩子对画作做进一步的加工。这种加工主要就是让孩子在原画作基础上进行“变化”。研究者追问如何对孩子做进一步指导时,教师表示自己会这样引导孩子:“这些小鸟太规矩了,没有变化,应该把这些小鸟画成飞往不同方向的姿态。”她还认为,要使一幅装饰画看上去更好,应该要有变化,要对“黑白关系作些调整,前后关系变一变,让人感觉到差异”。
  4.满
  在访谈中,笔者常常听到“满”这个词。在谈到一幅画“不太好”时,教师常提及“满”字。评价某幅“比较弱”的画时这样说:“该满的地方没有满,显得有些单调”。而在鼓励孩子进行加工或进一步创作时,她们也会鼓励孩子“画满”,如有的认为,“可以启发他们再画一些东西,把整个画面画满”。有的则表示自己会对没有画满的孩子说:“你画得太空了(意指内容画得少),我收上来怎么挂啊?你画满再给我。”
  例,为什么自己画不如模仿得那麽好
  颠倒的世界
    小海是个实习生,听说学校的实习指导老师要来观摩她的教学活动,特别准备了一个语言和美术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为了使指导老师满意,不仅进行了精心准备,还进行了试教。
  活动过程大致是先讲一个故事,叫“颠倒的世界”,故事内容说的是在一个颠倒的世界里,样样事情都反了,比如长颈鹿变短颈鹿了,乌龟跑得飞快,小兔子挪动身子很慢,房子会走……,故事很好玩,讲得幼儿哈哈大笑。然后,老师让幼儿自己想象,在你的颠倒世界里,还有什么事情反过来了,把它画下来以后进行交流。
  令小海老师没有想到的是,事实真的颠倒了。试教时,她找来的一半孩子,都是平时被认为画画不好的,而留下准备正式上课的那一半幼儿,都在外面学画,有的还得过奖。但遗憾的是,试教很成功,而正式教学很失败。表现为试教时的那批孩子想象力丰富,讲了很多稀奇古怪的相反事,笑得前仰后翻的,比如在我的颠倒世界里,我变成了妈妈,妈妈变成了孩子,我看电视,命令妈妈写字。而正式教学中,那些很会画画的孩子却抓耳挠腮的,想不出要画什么,总有说这个东西不会画,那个东西不会画的,还有相互模仿的。最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的绘画水平一点也不显得比另一些孩子好,也不比自己平时绘画课上画得好。
  小海老师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为什么被认为画画好的幼儿,这时的画画水平,并不显得高呢?
  从案例《颠倒的世界》不难看出,目前所谓的美术课,教的只是一些事物的形象,比如,树怎么画,房子怎么画,螃蟹怎么画,青蛙怎么画……幼儿记住的只是这些形象的抽象特征,以后每次画这些形象时,都这么画。一旦要画一个自己想要的但教师没有交过的形象,他们就不敢画了,即使画了,那画技就不如画那些教过的形象了,所谓遮挡、比例、结构等技能水平都退回去了(因为教这些与认知发展水平相关的复杂技能还为时过早)。因此,被教了太多形象的幼儿,当即使要求他们画意愿画时的表现力就会受限,他们的表现仅仅局限在已经学过的形象进行组合。这就是为什么幼儿天生就爱画画,而且会画他如何想画的东西,而被教过以后,却经常说“我不会画”的道理。
  因为幼儿画画不是教会的,受制于幼儿的认知水平,所教的技能也是很难迁移的,幼儿的绘画技能是在大量表现,表达的机会中,自然成熟的。
  幼儿通过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和体验所获得的视觉经验,远远大于我们美术课上所提供的范画形象,幼儿自我表现和表达所要反映的经验形象也远远大于我们提供的范画形象。所以,通过范画临摹积累的形象素材,永远不可能穷尽幼儿想要表现的形象,而且为幼儿提供的范画很简单,只是一种概括了的形象,与幼儿所感知到的事物及其千姿百态的形象距离很远。当幼儿从范画中学会画蹲着的青蛙后就定型为一种模式,以后幼儿就再也不会画自己看到过的跳跃的青蛙,不会画想象中翻跟斗的青蛙。曾做过一个实验,让大学生画自己感知过的大自然,50多个人在画面上出现了树,遗憾的是只画了三种树,都是模式化的:最多的一种是蘑菇云式的树,其次是三角形叠加的树,还有一种是从树干向两边伸出若干弯曲线条的柳树。大学生画的这三种模式化的树,与培训时让全国各地老师画出自己给幼儿范画的树一模一样,这究竟是艺术教育的成功还是失败呢?
  如果没有老师对绘画技能的标准,所有幼儿天生都会画任何她们想要表达的东西,而教师教再多的形象也不可能穷尽幼儿所要表达的内容。
  幼儿被教了技能后,反而不敢大胆表现,画画的时候谨小慎微。例,画蝴蝶。临摹和老师的差异实在太大,打击幼儿自信心,幼儿还没有能够临摹范画的水平。绘画临摹不仅与认知水平是否能看懂范画中的结构有关,还与幼儿开支画笔的精细动作水平有关。
如果没有老师对绘画技能的标准,所有幼儿天生都会画任何他们想要表达的东西
●范画临摹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使幼儿的绘画模式化
●范画临摹使幼儿丧失信心和兴趣,说“我不会画”是丧失信心的表现
●幼儿绘画时,尽量少提共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