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年级科学上册填空、判断题

(2013-01-07 12:43:13)
标签:

复习

科学

试卷

五上

分类: 练习巩固试题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大填空

  • 填空题: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必须的条件是  适宜的温度   充足的水分    充足的空气   等。绿豆芽的根会朝着 有水的  方向生长。叶会具有 向光性  

2.植物的生长需要 水分   阳光    空气   养料   温度  等。

3.蚯蚓喜欢生活在 阴暗 潮湿 的环境中,各种生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4.  食物   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5.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称为食物链。如草原生态系统有:草鹰。

6.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 食物网  。食物链通常从 绿色植物 开始,到凶猛的 动物   终止。

7.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 生产者   ,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 消费者 

8.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

互相作用互相依

 ,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看作一个 生态系统 。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 一个海洋 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 生态系统 

9.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 平衡 。为了维护 生态平衡 ,我们应该做到 建立自然保护区,植树造林 等。

10.自然界里的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 平衡和谐 的整体,叫做 生物群落 

11.  沙尘暴 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12.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 环境  ,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 适应  环境的变化。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 适宜 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13.生态瓶中的 植物 为鱼提供 食物 氧气  ,鱼为 植物 提供 二氧化碳 养料

14.世界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第二单元:

1.可以自己发光并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 光源 ;太阳是  光源;月亮不是 光源。

2.影子产生的条件: 光源  屏幕   遮挡物  。影子总在 背光  的一面。

3.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 投影  

4.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 位置   方向 有关;影子的大小与 物体  光源  之间的距离有关;影子的形状与光源所照射的物体 侧面形状 有关。

5.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中午 最短, 早晨  傍晚 最长。

6.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 太阳位置最高时 影子最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 相反 

7.同一时间和地点,阳光下不同物体的影子 方向 相同。不同时间,阳光下同一物体的影子 方向  长短 发生变化。

8.光在同一物质中是以 直线 的形式传播的。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 30万千米  ,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 8分钟 

9.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了,这种现象叫做 光的反射 ,也叫 反光  ;它也是以 直线  形式传播的;

10.运用光的反射制成的物品有 额镜、汽车反光镜、潜望镜、万花筒、弯道的反光镜 等。潜望镜是利用   平面镜 的反射制成的。

11.我们的 瞳孔 是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器官。光  时,人的瞳孔就会 缩小 ;光   时,瞳孔就会 放大 

12.许多光源在 发光 的同时也在 发热 ,光强温度  ,光弱时温度   太阳 是最大的自然光源。

13.人们利用 凸透镜  凹面镜 聚光,形成 强光  高温  太阳灶  奥运会圣火 等都利用 凹面镜光反射 的原理。 放大镜 是利用 光的折射 的原理。

14.18世纪,英国科学家 普里斯特列 曾用 凸透镜 会聚光线获得高温去加热一种化学物质,从而发现了 氧气  

15.18世纪初,科学家 牛顿 曾经做过“光的混合”实验研究。

16.深色物体反光能力   ,吸热能力  ;浅色物体反光能力   ,吸热能力  。 

17.物体反射光的本领与物体的 颜色   表面粗糙程度  光的强度 等特性有关;物体 颜色深  表面粗糙  与太阳光垂直  就能够吸收更多的热量。

18.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把  能转化为  能的装置。

第三单元:  

1.地球表面常见的地形有: 平原  丘陵  盆地  山地  高原 

2.我国地势特点: 高原、山地  在我国地形中分布更广泛,温州地区的主要地形为 丘陵   平原 

3.我国西部多 高原 ,东部多 平原  ,总体上为 西   低。

4.地球内部(从外到里)可以分为 地壳   地幔  地核 

5. 火山  地震 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绝大部分的 地震 发生在 地壳 内, 火山 活动与 地壳  地幔 的运动有关;

6.地球表面的形态不断的发生 变化  ,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 地震  火山  ;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 水   冰川  海浪    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7.板块的 碰撞 ,容易形成高大的山脉,而 拉伸(分离、平移 容易形成峡谷、海洋,如 东非大裂谷 、大西洋等

8.由于受    大气 、气温或 动植物 的作用,岩石 破碎 ,这种现象叫 风化 

9.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 沙砾  ,其次是   ,接着是比沙还小的 粉砂 ,最小的土壤微粒是 黏土  。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

10.土壤中的 腐殖质  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而 盐分 是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它们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是必不可少。

11.土壤是 沙砾  沙  水分  空气  腐殖质  盐分 等物质的混合物。

12.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 侵蚀 。雨点 降落到地面 便是土壤被 侵蚀 的开始。

13.土地坡度的大小、  有无植被   降雨量大小  都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土地侵蚀程度最厉害是土地坡度  、土地上 没有 植物覆盖.降雨量  的地方。

14.自然界每时每刻都有 侵蚀  沉积 发生, 侵蚀 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 沉积 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

15.由于河流速度、冲击力的不同,在不同的河段会有不同大小的岩石颗粒,如在中游往往 卵石 很多;而细沙和黏土则出现在 下游 ,并长期因此会出现 平原 这种地形。

16.一般大江大河的 下游 和大海的 入海口 往往是 平原 ,如长江三角洲。

17.土地被侵蚀,会造成 水土流失、山洪爆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等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极大的影响。人们采用 植树造林   减小坡度  合理科学使用土地 等措施减少土地被侵蚀。

18.  土壤  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19. 流水、风力、冰川、海浪和重力 等都会侵蚀土地。

20.房屋应建在坡度比较 平缓 的地方,在坡度 较大 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来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第四单元:

1.把一个文具盒放在手上后,会感到文具盒对手有一个 向下  的压力,这个力就是 重力   。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 重力  。它是 牛顿 发现的。

2.一定的 拉力 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 拉力  越大,小车运动得 越快 

3.用橡皮筋作动力驱动小车,在一定限度内,橡皮筋缠绕的圈数 越多  ,行驶速度 越快  ,行驶距离 越远  ;橡皮筋缠绕的圈数   ,行驶速度 慢   ,行驶距离  

4.橡皮筋缠绕的方向与小车前进的方向 相反  ,前绕 朝后 开,后绕 朝前 开。

5.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的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 弹力 。当它们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后, 弹力 就消失了。

6.利用弹力的物品有: 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 等。

7.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 推力 ,这个力叫 反冲力 ;例子: 喷气式飞机火箭 鞭炮 都是靠喷气产生的 反冲力 运动的。

8.人们生活中习惯用 千克     来表示力的大小,国际上统一用 牛顿  表示,简称   ,用 N  表示,1牛≈ 100 克力。

9.测量力的大小工具叫 弹簧测力计   ,生活中,也常常被叫做 弹簧秤  ,它是根据弹簧“在一定限度内, 受力大   伸长长  ”原理制成的。

10.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 0 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 平视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 最大数量 

1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 摩擦  ,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 摩擦力  。摩擦力时刻伴随着物体的运动。

12.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 刚好能使 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13.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 滚动  滑动  两种方式。

14.摩擦力的大小与 物体重量  接触面光滑程度 运动方式  等因素有关;  滚珠轴承  是一种将 滑动 变为 滚动 的装置。

15.接触面越 光滑  ,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 粗糙  ,摩擦力越大。物体越  

摩擦力越大;物体越   ,摩擦力越小。  滑动  摩擦力大, 滚动   摩擦力小。

16.增大摩擦力的例子有 鞋底加花纹   轮胎加花纹 等,减小摩擦力的例子有  轴中加珠子    添加润滑油 等。

17.影响小车运动的力主要有 重力  摩擦力  和动力等。

使小车运动快的因素:拉力   ;载重量   ;摩擦力   

使小车运动慢的因素:拉力     ;载重量   ;摩擦力  

18.改变物体的静止或运动状态,必须 用力  。要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   。要使物体运动得更快,必须对物体用 更大的力  。要使运动的物体停止运动,必须对物体用 阻力  

  • 判断题

(    )1.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圆,所以月亮是一个光源。

(    )2.只要有光,就会有影子。

 )3.从不同角度用手电筒照射某物体它的影子形状大小不同。

(    )4.影子方向和光照射位置无关,但长短和光源位置有关。

)5.萤火虫也是光源。

(    )6.一天当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不会发生变化。

)7.物体的影子总在阳光背光的一面。

)8.影子越短,表示太阳的位置越高。

(    )9.早晨太阳在东方升起,物体的影子就在东方。

)10.同一时间,阳光下不同物体的影子方向相同。

)11.光的速度比声音的速度快很多。

(    )12.光是可以以曲线形式传播的。

)13.影子总在物体的背面。

(    )14.光的速度是30千米每秒。

)15.阳光照射在镜面上后,可以改变原来的路线。

)16.平面镜中像的大小与实物的大小相同,但左右相反。

(   )17.汽车的反光镜不是平面镜,它没有用光的反射原理。

)18.把房间里的墙涂成白色,会使房间更明亮。

)19.利用镜子,我们可以把阳光反射到教室的黑板上。

)20.不能用放大镜或望远镜直接看太阳。

)2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同时也在发热。

)22.太阳给人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温暖。

(   )23.照射到物体上的光,其强弱和物体温度的高低没有关系。

(   )24.用一面镜子将阳光投射到一张纸上形成的光斑,比用两面镜子将光投射到同一张纸上形成的光斑更亮。

)25.18世纪,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列用凸透镜会聚光线获得高温加热一种化学物质,从而发现了氧气。

)26.向阳的一面比背阳的一面温度高。

(   )27.所有的光源在发光的同时也在产生热。

(   )28.可以用放大镜和望远镜对着太阳看。

)29.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0.在我国,人们很早就会用凹面镜取火。

(   )31.太阳灶是利用凸透镜的原理制成的。

(   )32.只能用凹面镜来取火,凸透镜不可以用来取火。

)33.强光携带的热量比弱光携带的热量多。

(    )34.同一时间,阳光下水泥路面和草地表面温度一样高。

)35.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6.夏天人走在阳光下穿白色的衣服会凉快些。

)37.黑色的物体在阳光下容易吸收热量。

(   )38.有金属光泽的物体更容易吸收阳光。

   )39.物体放置的方法和它升温的速度无关。

)40.太阳是以光和热的形式释放能量的。

(    )41.早晨的地面温度是最高的。

(    )42.物体反射光的能力好,升温就快。

)43.颜色越深物体吸热越好,阳光下升温越快。

)44.物体表面材料光滑程度不同,对太阳光的反射和吸收也不同。

)45. 太阳能热水器把光能转化成了热能。

(   )46. 没有太阳的日子太阳能热水器也能很好工作。

)47. 设计太阳能热水器,还要考虑它的保温性能。

)48. 太阳能热水器高效吸收太阳能的部件是集热器 。

)49. 太阳能热水器中底部的反光材料,能提高吸热效率。

(   )50. 所有的光源在发光时都会发热。

(   )51.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圆,所以月亮是一个光源。

)52.在光的照射下,物体有了影子。

)53.光是沿四面八方任意传播的。

)54.原来看似白色的太阳光就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的。

)55.太阳日夜不停地把光和热散发到宇宙空间,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    )56.太阳光的多少、强弱与温度的高低是两回事,没有什么关系。

(    )57.光滑的黑色纸比粗糙的黑色纸吸热快。

)58.强光携带的热量多,弱光携带的热量少。

)59.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

)60.太阳能是清洁、安全、节能的能源。人们正在大力开发和使用它。

)61.太阳、物体顶端、影子的末端三者的位置关系始终在一条直线上。

)62.光既能被分解,也能被混合;既能被反射,也能被吸收。

(   )63.夏天人们穿浅色衣服,是因为浅色衣服比深色的漂亮。。

)64.汽车的反光镜是一块凸镜,它能比平面镜观察到更广的范围。

(   )65.反射光是以折线的形式传播的。

)66.1801年,德国物理学家约翰·里特尔又在紫色光的外面发现了

“紫外光”,人们把它称为紫外线。

http://s7/mw690/003dUsv9gy6P99oudtc76&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