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隋代栖岩道场舍利塔碑,是国家级第一批全国书法艺术名碑,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经我省科技修复人员历时一年半,借助三维扫描、有限元分析等技术,对碑体进行全面修复后,以全新的面貌和光彩呈现在世人面前,并于11月中旬通过了专家组的结项验收。这是记者12月14日从省考古研究所了解到的。
栖岩寺位于永济市区东南12公里的中条山巅,为隋太祖武元皇帝于北魏孝武帝永熙年间(532年~535年)建立。初名灵居寺,隋初易名栖岩寺、栖岩道场。栖岩道场舍利塔碑碑体石质斑驳,点痕如鱼子,亦名“鱼子碑”。其刊刻年代,有学者认为应在隋大业四年之后。1979年,国家文物局公布其为第一批全国书法艺术名碑。此碑体通高334.2cm(含碑体下榫头),宽99.3~114.8cm,厚35.1~39.0cm,碑体碑额螭首篆书题“大隋河东郡首山栖岩道场舍利塔之碑”16个大字,四行,每行4字。碑文35行,满行70字,楷书,字体古拙端严,笔致圆润遒劲。此外,碑体正反均有碑文,正面清楚,背面部分年久残缺,较为模糊。为此,在2011年时,永济市博物馆委托省考古研究所对隋栖岩道场舍利塔碑的保存现状、主要病害进行了调查研究,并编制了《永济市博物馆藏隋栖岩道场舍利塔碑保护修复方案》,后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复立项。
自2014年6月起,省考古研究所项目组实施了保护修复前期预研究,对碑座、碑体的材质进行了化学成分、物相组成、岩相分析等分析和三维激光扫描,以及碑座超声波探伤、碑体粘接材料筛选和结构力学仿真等分析,进行栖岩寺遗址调查。从今年3月开始进入实质性保护,对隋栖岩道场舍利塔碑体残块和碑座的表面进行清洁、清理,对碑体残块进行粘接锚固,局部缺失的补全修复,还设计制作了专用保护设施,为后期的保存和展示提供了移动平台,建立了详细的保护修复档案。(来源:山西日报 记者:孟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