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语文我的课——漫谈大气、精致、扎实的语文教学风格

(2014-07-10 09:59:41)
标签:

教育

语文

文本

课堂

语文教师

分类: 教学感悟

    我爱语文,“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今生注定和语文有个美丽的约会,当我和语文伫立在课堂,便有了我的课。当我寻找到语文的魅力,当我和孩子们在交流思想,涵泳语文之时,是我最幸福的时光。

   “语”,汉许慎释为“论”;“文”释为“花纹”,后成了文字最原始的图腾。“语”强调听说,“文”侧重读写,这便是我对语文狭义的理解;由文字到文章,由文章到文学,再由文学到文化,语文变得恣意汪洋,博大起来,这是我对语文宽泛的解读。在我的思想里,语文的世界渐次辽阔起来,璀璨起来,值得我去追寻,这是她的魅力所在!

   我的语文始于对文本的通透解读。对语文的理解,文本的解读,决定语文教师的课堂走向,当教师和语文相融,和文本相融,人文合一之时,人在课堂便有了自己的风貌与格调,有了自己的课。于文本而言,细微毫末至标点运用,大至文风结构、广阔的时代背景……读文本千遍也不厌倦,感觉作者是自己久违的知己,失散多年的挚友,可谓解读文本的境界已臻大乘,至此,谈何容易。于语文教师而言,对语文的挚爱,广博的学识,丰厚的人生沉淀,三者缺一不可。用出世的态度,入世的章法观察语文,实践语文。《红楼梦》有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站在云端之上俯视语文,脚踩大地实践语文,才有大气的语文,精致的语文;才有大气的语文课堂,精致的语文课堂。高瞻远瞩的战略,细致入微的战术,语文课堂自然变得灵动起来,丰富起来,扎实起来。这就是我所追求的语文课堂境界。我一直努力在路上。

    语文教师,尤其是一线的语文教师,不畏浮云遮望眼的高度实难做到,忙碌繁杂的生活狭窄了视线,禁锢了思想,我们一定要冲破这种桎梏,解放自己,在阅读的书籍世界和课堂的教学相长中放逐自己的心灵,让语文在生命里诗意地栖居。我们在审视文本时除了文章本身,我们更要关注文章的作者、教材的编者、文本的学者(学生)、语文的教者,各种立场角度,逐一而思,一定会有大的收获。当我们做到这些,真正实现给予一滴水,拥有一桶水的理想。文章于作者而言,好文章都遵循陆游的见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上乘的文章,情动而辞发,浑然天成。而作者的文章到了教材编者这里,受教育理念,所处时代价值取向、教材容量等因素的制约,重新整理取舍,使文章会更加格式化,“匠气”十足,这是教材的最大诟病,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最最应当留意的。所以,当我们执教一篇文章时,一定要找到原著进行对比,我们会有新的理解和发现,我们要把这些思想和阅读方式渗透给我们的孩子,感知既久,孩子们会学会真正的阅读和辩证地看待一篇文章,还教会了孩子看待问题和事物的方式方法,终身受益。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窃读记》的原文作者意图和教材所删改课文主旨大相径庭,原文要义是突出“爱”的主题,而教材为了单元内容的需要,把其变成“读书”的主题;从专家的角度而言,他们的审视教材视野会更加开阔,非一线教师所能及,但他们缺乏的是教学课堂的实践经验;对于教材当中经典译作,受不同译者学识、人生阅历等元素的影响,版本的出入较大,不同版本的选择比较,尤为重要……诸如此类,作为一线教师在解读文本、教学实践时要拿捏准确,才会有一流的教学,才能在语文教学的沃野上真正有所建树。

    我的课从何而来?从我对语文至爱的情怀、文本的解读、沉淀的教学功力、学生认知水平掌握的糅合之中款款而来。有了这些,我追寻的语文课堂再也不是简单的教学技法、技巧的探究。而是让文本的内容决定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以文本为载体,根据教学目标的定位、学生的认知程度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就教学方法而言,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恰当的方法,自然才是境界。语文课堂教学框架和脉络大同小异,课的差别在于细节的处理,是否真正把教学落到实处,学生那里是否学有所获,是否授之以渔,尤为重要。一例而晰:同样是指导朗读,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便是区别,简单的招数练到极致便是绝招。可以说每位教师都会认识到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但真正理解到朗读要义的不多。原理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朗读:首先,学生能够把课文读得声音响亮清楚、不加字、不减字,正确流利已属不易,其次才是有感情。能做到正确流利朗读的孩子已经是语文素养不错的孩子,而很多时候,我们恰恰忽略这一点,去追求有感情朗读的标准。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之上,才有带感情朗读。有感情朗读是通过声音的变化来完成的。何谓声音的变化,声音的变化是靠每个字的高低长短、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来实现的,掌握了这个基本原理,再去指导和理解朗读,我们会有新的发现。我们总是用文章的意思、段句的理解去让学生体悟如何去读,而不是授予更加具体方式方法,使学生的朗读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提高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比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凡卡》一文中“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一句。从这句话当中,你体会到了凡卡怎样的心情?(学生可能理解为:委屈或愤怒……)你能用带着这种理解去读读吗?表现出凡卡的“愤怒或委屈”,这种飘渺式的指导很难落到实处。如果我们按如下程序指导朗读:

①请同学们先找找这句话中你认为重点的词语?学生会找出“老板自己”或“大吃大喝”;

②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朗读方式突出所找的重点词语?学生大部分就会重读这些词语;(我们会觉得语气中含有愤怒之意。)

③引导学生将重点词语放轻来读。(委屈之意尽显。)

④总结朗读效果的表现没有固定的方法,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只要能读出自己的理解就好。

方法要具体恰当,教学要入微,所谓细节决定成败。这是对朗读指导的一点浅见,以供商榷。扎实的教学风格从何而来,源于细节把握和处理。

    语文教学情长字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对语文的理解便有了我的课,在语文的大道上彳亍而行!与同仁共勉!

                                                                                  2014/3/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