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听到樊老师讲述一本《认知天性》的书,完全颠覆我以往对记忆力和学习方法上的认知。从小到大我对自己的记忆力最没自信,认为这几乎归结于母亲的基因缺陷,因为父亲记忆力特别强,母亲在我记忆里就是那种手里拿着钥匙还要到处问人钥匙在哪里的人。
《认知天性》是由国外11位认知心理学家耗费10年心血总结出的人类普遍学习规律,打破原有的学习误区,获取复杂时代最有利于大脑的简单学习方法。
你还在沿用传统的记笔记,划线,背十遍,抄十遍的土办法?请停下“看起来很努力的”行为,一起读读《认知天性》这本书,一定会带给前所未有的体验。个人读书摘抄归结以下几点。
一、认清学习的本来面目!有几点:第一,心智模型,我们对自己的知识感到自信是一回事,把对知识的熟练掌握表现出来,又是另一回事,举个案例,飞行员马特有一次独自连夜开着飞机在11000英尺的高空送货,右引擎的油压突然下降,马特意识到危险,他脑海里闪现各种不好的信息,处理不当很可能引发一次飞行事故。最后,考虑到飞机的损伤容限,他立刻做出关掉右引擎增加左侧动力的决定,勉强飞行十英里后安全迫降。这种要命的时刻,你根本没有时间、空间去搜索外界知识援助,所以在学习某种技能的时候,让它最后能够成为一种条件反射式的本能操作,这才是有价值的学习,形成这种条件反射的过程就是打造心智模型的过程。从新知识中提取关键概念,并把这些概念组织成为一个心智模型,同时把这种模型和已知联系起来,能够做到这些,才算学会了一门知识或是掌握了某项技能。
第二、那些看起来很努力的学习方法,反复阅读,认真做笔记,数十遍的抄写背诵等填鸭式的学习方式让人产生已经记住了的错觉,但实际上这种记忆无法持久,只是浪费时间而已,重复阅读基本没有效果,但孩子还是会继续使用这个方法,那是因为大脑里的元认知占了上风。所谓元认知就是我们自己对知识掌握的判断,在重复中误以为自己掌握。
第三、知识链与记忆结,上完一堂课,看完一本书,你有没有试着闭着眼睛,合起书本回顾下所学的知识,复述下书本内容,在接触新知识时,你有没试着把他们和已知联系起来,或者找找书本外的例子,如果答案是没有,那么对不起,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的样子。如果把我们的大脑比作一条链子,把知识比作一颗颗的串珠,那么学习的过程就是往细链上串珠,却任由他们从链条的另一端掉落,那么怎么才能让串珠留在上面呢,答案是打一个结。很多人都反感检索,因为检索是对大脑的审判和挑战,这无疑会带来痛苦,但学习越轻松效果越不好,只有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更持久。
第四、学习有三个步骤。(1)编码,看着演练的过程不用笔记本记录,通过大脑把感知的东西转化成化学与生物形式的信息,形成一种心理表征,这个过程叫编码。大脑中的这些心理表征书中称谓记忆痕迹,它们就像是我们记在笔记本上的几句话,只是短期记忆。(2)巩固,简单来说就是重复练习,得到纠正,然后再练习,这个过程都是在短期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不花费太多的脑力。前面提到的“看起来很努力”的学习行为,其实都止步于巩固,而没有继续到第三个步骤--检索。(3)检索,把短期记忆巩固成长期记忆,就必须把练习做扎实,同时不断地自我监测,逼迫我们把所有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行成一个“检索线”,最终形成心智模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