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为只有打人、杀人、战争才是暴力,后来,我懂得讽刺、挖苦、辱骂也是暴力,现在,通过阅读这本《非暴力沟通》才知道指责、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竟然也是暴力,这些暴力给人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者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隔膜和敌视。
之所以产生这些暴力语言,是因为我们经常认为自己的痛苦是他人造成的并认为他人应该受到惩罚,所以我们习惯抱怨、批评和指责他人。我们经常使用“你总是”“你从不”“你经常”“你很少”等言过其实的语言,来评论他人的行为。其实,我们只是在发泄不满和愤怒的情绪而已。我们以为这样说,对方就能做出改变,却不知道我们的评论只会使他人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作出友善的回应,而我们的批评和指责则会使他人倾向于自我保护而变得更有攻击性。我们从未认识到这种习以为常的沟通方式是暴力的,是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的。我们彼此伤害着,却不自知。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教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专注于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我们的生活。非暴力沟通就是爱的语言。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做回应,而要有意识地用充满爱意的语言做回应。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作者告诉我们,非暴力沟通有四个要素:
1、观察。即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观察并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
2、感受。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3、需要。说出自己的价值取向,即喜欢、看重或者愿望。
4、请求。提出具体的请求,越具体越好。
要做到这四点,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实际上是很难的。原因是:我们从小没有学习爱的语言,我们的感受和需要也常常被大人们忽略。在生活或者工作中,我们只会用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这样的语言与他人进行沟通。我们无法给予他人我们没有的东西。我们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也就无法聆听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如果我们从小就学习爱的语言,我们将直接说出我们的价值观,而不是指责他人。
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地体会对方,不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态度和感受。尽管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但我们也要有意识地克制自己急于表达和好为人师的欲望。
倾听他人,首先要读懂他人的愤怒、批评和指责,即懂得愤怒、批评和指责中暗含的期待,也就是愤怒、批评和指责背后要表达的需要和请求。
其次,要主动将我们的理解反馈给对方,这将有助于帮助对方清晰地看清自己的哪个需要尚未满足。我们越是倾听他人语言背后的感受和需要,就越不怕与他人坦诚地沟通。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像倾听学生一样倾听领导。一旦我们专注于他人尚未满足的需要,我们就会考虑如何满足它,从而达到有效沟通。
在倾听他人,满足他人的需要时,我们也要留意自己的需要。不要委屈地接受或者服从,而是主动地选择,做自己的主人。很多时候,看似“不得不做”,其实,是“自我选择”的结果。为了成为自己的主人,我们要明确自己为什么要这样选择并主动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有时候,我们还可以拒绝。希望我们的行为不是出于义务、职责、恐惧、内疚或羞愧,而是基于对生命的爱。
如果我们感到愤怒,我们可以按以下四个步骤做:
1、深呼吸
2、留意我们的指责
3、体会我们的需要
4、把需要表达出来
愤怒是我们的思维方式造成的。愤怒,说明我们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把愤怒当做一个提醒:“我生气,是因为我需要......”就可以让我们的愤怒变得有价值。只要对自己的需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我们就能建设性地满足它们。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学习和运用非暴力沟通,需要时间,需要刻意练习。希望我们都能通过不断地练习,最终掌握非暴力沟通的技术,改变习惯性地消极回应方式,让非暴力沟通成为条件反射性的反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