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哈尼族酒文化

(2013-05-20 22:08:07)
标签:

文化


酒有“美之羹禄”之说,传说天神莫咪(哈尼族传说中的天神)把酒赐给哈尼族后,酒文化就盛传开了。哈尼族节日祭祀要喝酒,婚丧喜事要喝酒,亲朋相聚要喝酒,劳累、伤心也要喝酒。“酒”成了给人们带来欢乐及消愁解闷的“良药”,并形成内容丰富的“酒文化”风俗。  

·敬客酒

哈尼族不仅勤劳智慧,而且热情好客。无论是本民族的客人或其他民族的客人,一旦到家里,主人都热情欢迎,盛情接待。给客人敬烟敬茶,并用家中最好的美食招待客人。

在哈尼人的心目中,最为尊贵的客人是舅舅,他们认为“世上天最大,人中舅最大”,最为尊敬的客人是寨中年岁最大的老人及其他民族结拜的“干亲家”(有人亲家、牛亲家、马亲家);此外就是三亲六戚、三朋四友。

平日里,舅舅、寨中长者及“干亲家”到来,不得杀鸡款待,把家中有的腊肉、野味干巴都端上桌,把香喷的焖锅酒提出来,热情给客人倒酒、挟菜,请客人喝,请客人吃。喝到高兴时,主人开始向客人敬酒,并边敬边唱“敬酒歌”。

第一杯酒,敬你尊贵的舅舅,这杯香喷的焖锅酒,喝了这杯美酒,祝好运永远与你相伴随。夺,阿巴夺!第二杯酒,敬你尊贵的寨中长者这杯香喷的焖锅酒,我的祝愿在里头,喝了这杯美酒,祝你健康人长寿。夺,阿巴夺,第三杯酒,请干亲家把酒端在手,这杯香喷的焖锅酒,我的情意在里头,喝下这杯美酒,祝亲家吉祥万事美。夺,阿巴夺!

节日里,特别是过“十月年”,哈尼库还有宴请三亲六戚、三朋四友的习俗。在过年的时间里,凡进家的都是客,主人都会盛情款待,都会请他坐下喝酒。所以,汉族、傣族、彝族的好酒人,都借这个良机,约着伙伴到哈尼族寨子熟悉的人家里过年、喝酒。

年节里,除了吃美味佳肴外,最热闹的就是敬酒了。有喝转杯的,有相互干杯的,但主要还是主人的敬酒。通过敬酒,对客人作美好的祝福,但这种敬酒不再唱“酒歌”,只是用美好的语言来表达主人的心愿。

哈尼族敬酒,一般只敬三杯,在哈尼人的观念里,“三”是吉利的数,美好的数。更主要的是,哈尼人认为“三杯”最适合、适中,喝三杯能舒筋活血,精神抖擞,有益身体健康。喝多了,喝醉了不仅损人身体,还会招来横祸。所以,淳朴、善良的哈尼人,宁愿食客高兴,宁愿食客健康。三杯过后,主人不再敬酒,愿喝者继续喝,不愿喝着就吃饭吃菜,主人绝不会有意将客人灌醉。

·贺婚酒

成亲,哈尼族认为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大事。所以三亲六戚,三朋四友都要来恭贺,来喝“喜酒”,哈尼  婚宴上,新郎提着酒壶,新娘用筛子端着酒杯,依次给宴席桌上的客人们叩拜、敬喜酒。客人们接过喜酒后祝贺道:“祝你们夫妻美满!”“祝你们夫妻和睦相亲!”“祝你们夫妻多子多女!”“祝你们夫妻勤劳持家!”然后将早已准备好的赐银放进筛子后便举杯而干。赐银象征着新婚夫妻向人们讨“福”,可多可少,但一定要赐给。这时,主人家请来的歌手唱起了娓娓动听的  “贺婚歌”。

今天是属牛的吉祥日,今天是新婚的好日子,主人家摆满了新婚的酒席,大家欢欢喜喜坐在一起。快吃吧,夹一筷蕨蕨菜,吃了可以开山种地;快吃吧,夹一筷野灰菜,吃了可以撵山打猎;快吃吧,夹一筷树花菜,吃了可以万事如意;快吃吧,夹一筷土锅菜,吃了才不会把祖先忘记。这些山茅野菜,是祖先传下的吉祥菜;这些山茅野菜,是新郎新娘的美意招待。快喝吧,喝一口荞酿酒,喝了可以勤脚快手,快喝吧,喝一口谷酿酒,喝了可以年年丰收;快喝吧,喝一口果酿酒,喝了可以长命百岁;快喝吧,喝一口高粱酒,喝了可以使生活美如醉。做新娘的姑娘啊,快张开你的笑脸,做新郎的伙子啊,快把酒壶提手上,用清清秀秀的手,向客人们敬酒,用欢欢喜喜的笑,向客人们拜谢。收下吧,收下客人们的祝福,收下吧,收下客人们的赐银,祝你们心像山泉一样清澈,祝你们像红叶一样红透,祝你们生女像花一样美。新郎新娘哎,吉祥伴着你们到白头。          

随着歌声,新郎新娘向歌手叩拜,表示谢谢歌手的美意祝贺。同时再次向客人们叩拜,敬请客人们吃吉祥菜。客人们领了情,都争着分享桌上的吉祥菜,边吃边“萨,萨,萨”(好,好,好)地欢呼着。    

在婚宴上,新娘要当众吃下新郎亲手递送的一碗半生饭,表示自己与新郎成婚,就像这碗半生饭当熟饭来吃,心甘情意,天塌地陷不变心。新娘也要把从娘家带来的一块圆粑粑递给新郎吃,表示愿与新郎团圆相依,永不分离。

 

·祭鼓酒      

“祭鼓酒”,哈尼人又称“换牛皮鼓酒”。是饮酒、歌舞、吟诵祭词一体的祭祀活动。

滇南哀牢山,素称民族歌舞之乡。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居住在这里的哈尼族人民,用自己的聪颖才智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哈尼族歌舞,兴起了饮“天之美禄”的“酒文化”。“歌舞”和“酒文化”是哈尼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从小就受“酒”和“歌舞”的熏陶,培养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认为,不会饮酒和歌舞的人,是人生的一大憾事。所以,在这块富饶神奇的土地上,哈尼族歌舞和酒文化得以千秋万代的绵延下来了。

最能突出本民族精神的就是跳“牛皮鼓舞”和喝“祭鼓酒”了。自古以来,哈尼族人民对牛皮鼓十分尊敬、崇拜,把牛皮鼓的响声当作吉祥的佳音、胜利的福音。因为,它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立过大功。

雄浑、豪壮、粗犷、具有浓郁的古朴风味和民族风味的牛皮大鼓舞代代相传。经过一代一代地演变和发展,更加别具风采。其舞姿忽而像猛虎腾跃,表示哈尼人的英武、强悍;忽而像老熊嬉戏,表示哈尼人的极度欢乐;忽而像雄鹰展翅,表示哈尼人的不屈不挠;忽而挥舞武器四方拼杀;表示作战的激烈;忽而将武器高举,表示战斗的胜利。舞姿变化无穷,千姿百态,是哈尼族原始舞蹈的典型。    

 

牛皮鼓已被哈尼人当作尊敬的鼓,神圣的鼓。所以,牛皮鼓只能在祭龙和过年这两个隆重节日才能擂击。祭龙擂击,表示人们用鼓声来扬善驱邪:过年擂击,表示人们用鼓声来表达丰收的喜悦和欢度新年的快乐。    

为了让后代子孙继承先民的传统,皮鼓不管好坏,要一年换一次。换鼓皮不能随便,必须择吉日于百花盛开的三月,使换的鼓象征美好。换鼓地点要选在整个寨子的中心(即风水最好的地方),使换的鼓象征着吉祥。    

换鼓皮须杀牛,此牛必须是四脚、两耳和两角整齐,体肥膘壮,毛色光洁的黄牛。杀前,人们恭恭敬敬地祭献黄牛,用椎栗树叶铺在地上,松树尖叶插在地上,然后摆上祭品。主祭者要向黄牛祈祷:“牛啊,从今后,这个寨子归你管了,求你给寨子带来福音,带来吉祥,让人们有吃有穿、无灾无难、太平安康。”祈祷毕,从牛耳朵根拔一撮毛放在椎栗叶上,以表示牛听进了祈祷,愿为人们造福。    

每家都要来一个男人参加喝“祭鼓酒”,同时也是来参加“蒙鼓皮”的盛典。蒙鼓皮时,人们要不断高呼:“坏的快滚开,好的进鼓来!”边喊边手舞足蹈,忽而像作揖迎吉祥,忽而像作战驱赶恶魔,忽而伸臂向四方旋转,忽而将两手慢慢合拢置于鼓内,示意将天下的福气撷来放入鼓中。    

鼓皮蒙好后,人们尽情地吃喝,直到把一条牛肉吃完,把带来的酒喝光。吃饱喝足,把鼓抬到有威望的贝玛家存放。    

当晚,全寨子的男人都要到管牛皮鼓的贝玛家门前,尽情地唱歌跳舞,直唱到跳得筋疲力尽,才停下来到管鼓的贝玛家再次喝“祭鼓酒”,吃“祭鼓饭”,用来作来年粮食丰收、生活美好的象征。有首“祭鼓酒歌”是这样唱的:

喝下吉祥的“祭鼓酒”,一生百病不会有;喝下神圣的“祭鼓酒”,驱贫除穷变富有;喝下甘美的“祭鼓酒”,哈尼山寨格外美!

·长街宴酒

“长街宴”是哈尼族团结和睦的酒宴;是喜悦欢乐的酒宴;是驱邪迎吉祥的酒宴;是幸福安康的酒宴。酒宴将祭祀、歌舞、祭词融合为一体,充分表达了哈尼人民团结的心愿,显现了哈尼族和睦相亲的民族气质;表示了哈尼人的聪明才智及酒文化盛行的动人场面。  

提起“长街宴”哈尼族还有个古老的传说:古时候,哈尼族居住的山寨,突然出现人瘟、畜瘟、庄稼瘟,害得哈尼人无法生存下去了。萨莫、叶莫看了十分着急,各持一把棕扇,从天宫来到哈尼山寨。他们到树皇将扇一扇,村里的瘟疫扇跑了,从此村里无瘟无难,太平安康;他们到田野一扇,害庄稼的瘟神被扇跑了,从此庄稼长势喜人,五谷丰登。为了感谢萨莫、叶莫的大恩,每年正月初三至初五(是他们帮助哈尼人驱尽瘟疫的日子),哈尼人就要摆起长街宴祭献他们,求其保佑安康。成年男子们每天都端着自己家里的佳肴、米酒,成群结队地聚在一个广场上,把酒菜沿广场直摆成长长的宴席,举行规模宏大的“长街宴”活动。      “长街宴”活动只限于男子参加,由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老人喝得更加尽兴。他们每喝一口都要先敬无形的山神,并抒发他们希望山神赐吉祥、赐丰收的心愿。酒喝得越多,话就越多,赞美山神就赞美得越多。直到把酒、食喝光、吃光才高兴地离山而归。        

·丧葬酒

哈尼族的丧葬活动独具一格,是以哭、唱、跳的形式来祭奠死者。如果死者是寿高者,他们认为死者的灵魂已成了“神”,祭祀活动就是祭神活动,所以,祭祀要更加隆重,更加热闹。    

为了使死者(神)感到高兴,感到家人和寨子里的人对他的无限崇敬和虔诚,在祭祀时,不满足于哭、唱、吟诵祭词,随着感情的宣泄,也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使祭祀气氛更加隆重。久而久之,成了宗教活动不可缺少的内容,成了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原始宗教舞蹈。如“打莫搓”,意为死亡的老者跳舞,源于古代的娱乐活动。先是围绕着死者的灵柩击掌顿足,亦歌亦舞,动作简单,不断反复,彻夜不止。这是贝玛围绕着灵柩跳的“小莫搓”。后来发展为在死者家门外的空地上跳舞,再后来发展为在死者寨中宽敞的场地上跳舞,哈尼人称“大莫拼”,人人均可参加跳。.发展到现代,凡节日或喜庆日都要“打莫搓”。这种舞蹈,从产生的动因、服务的目的、表演的环境看,无疑属于原始宗教范畴,然而,他们以欢乐、和睦、团结互助为具体主题的特征,舞蹈动律、节奏和旋律又明显地同原始宗教不同,成为独立的、完整意义上的非宗教舞蹈娱乐性舞蹈。这种舞蹈,情调是向上的,情绪是欢乐的,节奏是明快的,色彩是明丽和谐的。      

伴随舞蹈的是祭酒活动了,早上要祭早酒,中午要祭午酒,晚上要祭晚酒。哈尼人认为,“酒”是哈尼人的饮食之首,也是神的饮食之首,“无酒不祭祀”成了哈尼人祭祀的规矩。他们认为,没有酒的祭祀是假祭祀,神不喜欢,为不得罪神,祭祀活动都必须有酒。再从参加祭祀的人来说,祭祀活动后他们要悦欢,没有酒的美食,使他们难以悦欢。所以,凡祭祀前哈尼人都要烤焖锅酒,在哈尼人的心目中,焖锅酒是最好的酒,美酒敬神,神高兴;美酒敬人,人皆大喜。人们借酒兴唱歌跳舞,借酒兴歌颂神,借酒兴海阔天空,宣泄满腹的喜悦,借酒兴加深三亲六戚的和睦、亲情。    

在丧葬祭祀期间,一凡有唱挽歌的地方,就有美酒摆桌上,贝玛和老者们有酒相伴,可以从早唱到晚,可以喝几天几夜;丧葬席上有酒相伴,就有食者祝福的欢声,饮酒的笑语;丧家的三亲六戚有酒相伴,就能消除心中的痛苦、忧愁,就能使心灵得到安慰。  

“一醉解千愁!”哈尼人信了这句真言。

出殡时,将灵柩送至坟山的途中,沿途有三亲六戚用小篾桌摆的祭品,有酒、茶、火腿、腊肉。他们将酒、茶泼向灵柩,以示将酒食送给死者,让他带着去。贝玛沿途唱着送葬歌:  

寿高死去的老人啊,莫把天怪莫把地怪。你就像坐在风口上,大风把你刮走了;你就像坐在水口处,大水把你冲走了。今天把你送到新家,那是风水最好的地方。  哈尼人由于祭祀多、节日多、结友会亲朋多,所以饮酒也就多。凡事久而久之就成为传统,就成为习俗。  哈尼族的“酒文化”激励着哈尼人奋发向上,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有了好生活,才有酒喝,才有美食,才有甜蜜和欢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