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低年级趣味数学活动研究开题报告

(2016-12-01 10:48:12)
分类: 读书

课题主持人:彭慧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育的关健,是让孩子们在一开始接受数学教育时培养起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推动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探究,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不让他们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畏惧感,是我们低年数学老师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特点和来源差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尽力挖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好,根据农村实标情况,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激发出学习数学的兴趣。采取差异性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迅速地让学生们爱上数学这们学科。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教育要发展,出路在改革,其中课程改革是关键。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单一,学科课程一统天下,对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具有重要价值的活动课程被束之高阁,这显然不符合教育改革的时代潮流,不利于人才素质的提高。2001年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无疑,这是我国学校课程改革史上的一个重大举措,为数学活动教学指明了方向。然而,“九义大纲”和数学课程标准缺乏各年级数学活动课的可操作的目标、内容及教法,教师虽然有指导数学活动的意识,但由于没有具体的实施计划,整体的实施要求,鲜明的活动主题,在教学中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因而,在素质教育理论和课题理论指导下,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制定出明确、具体、易行的数学活动目标、内容、模式等等,成为小学数学教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鉴于此,通过调查研究,根据学校的基础,我们提出小学趣味数学课教学的研究课题。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开展趣味数学活动,主要在20世纪八十年代的苏联和西方国家,至今趣味数学已进入课堂。我国对于趣味数学的探讨主要在趣味数学的"习题"上,开展趣味数学活动课研究的还不多见。

   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是摆在大家面前的新问题,目前国内还没有相对成熟的教育策略与方法。而这种种问题正制约着我们学校的发展。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是全社会都在关注的大问题,也是摆在中小学教育界的新课题,很值得探索与研究。因此,有必要对这方面进行开系统的研究,丰富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趣味数学课的研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发儿童身心潜能,树立正确的思维和学力观,为今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确立低年级趣味数学课的训练重点;编制低年级趣味数学学习材料,指定学习材料与自主学习材料分别占60%和40%。

3、在现代教学论和国家课程标准指导下,构建低年级趣味数学课教学的基本模式。

(二)研究内容

内容的选取应以适应低年级的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层次和智力水平为原则,以该年段的教学教材各单元各节的知识为依托,内容应有趣、新颖,突出活动性,富于思考性,强调启发性,在实践过程中,要求教师充实、吸纳一些新的数学信息,形成各种趣味数学课的内容体系。

(1)知识整理类。这类型的活动课可以把数学课内学过的知识进行分类、疏理、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弄清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将知识转化成能力。例如:零在小学数学中的作用等。

 (2)益智趣味类。设计些数学幽默趣题、图形或数学有关的、相近的“自由问题”。例如玩火柴棒、诡辩题、动“数学”棋等,这些内容富有思考性,突出活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3)实践应用类。数学的特点之一是应用的广泛性,趣味数学正好给数学的实践、应用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因此,在活动内容的选取上,我们力求使实际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实际化。例如:现实生活中对称应用很广,在学习中可以找对称、画对称、拼对称,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如钟面问题、行程问题、策略问题等。

(4)数学文艺类。数学里有很多文学、艺术的成份,在趣味数学中可设计数学墙壁报、数学手抄报、数学相声、数学绕口令、数学对联、数学谜语、几何艺术造型、家居装璜等内容,使学生深化对数学的认识,灵活运用数学知识,丰富美学教育,使数学与文学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5)名题赏析类。欣赏古今中外著名数学家的轶事和卓越成就,赏析著名数学家如:高斯、华罗庚、爱因斯坦、苏步青等做过的名题,通过讲故事、阅读和讨论等形式,使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欣赏古今中外一些特殊的数学问题,开拓知识视野,启迪思维,培养兴趣。

四、研究方法与过程

1、在每周数学课时中,辟出一节作为趣味数学课,结合教学内容与进度,拟编趣味数学教材,探索趣味数学课的基本结构,确定低年级的训练重点,形成序列。

2、将数学知识寓于游戏之中,教师适当穿针引线,把单调的数学过程变为艺术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玩中收获。

3、课堂上围绕“趣”字,把数学知识容于活动中,使学生在好奇中,在追求答案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力求体现我们的智慧秘诀:“做数学,玩数学,学数学”。

4、内容的选取应以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层次和智力水平为原则,以各单元的知识为依托,内容应有趣、新颖,突出活动性,富于思考性,强调启发性,在实践过程中,要求教师充实、吸纳一些新的数学信息,形成各种趣味数学课的内容体系。

5、确定低年级段趣味数学课的训练重点。一、二年级的趣味数学课中,要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摆、拼、画等操作手段,进行思维,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情况

 (一)小学趣味数学课的特点

  1、实践性(即活动性)。趣味数学课强调“动”,“动”是课中学生的多种感官、教学的各种媒体都要充分调动起来,尤以动手操作或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或模拟)实践为主,使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

  2、自主性。针对数学学科教学的某些不足:如教学计划、教材内容的强制性、系统性,致使教师教、学生学都缺少灵活性、自由度。趣味数学课中,教师、学生在选材上、教材上、学法上、考查上都有较大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提供的材料,在活动中无需顾忌来自教师的压力;无需顾忌来自考查的“威胁”,自主地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自由地选择内容,自如地发挥思维潜力。

 3、多样性。趣味数学课除了“动”的特点外,尤其突出了“活”的特点,“活”就是在内容选取上、教学方法上、组织形式上、解决问题上等等都“活”,体现多样化。

 4、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学数学、爱数学,一定要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数学学科课的教学研究,也常在兴趣上下功夫,可是鉴于数学学科课的各种因素的规范性强,引趣效果不明显。而趣味数学课内容选取的可塑性大,教师可以安排很多趣味性强的活动。

 5、合作性。学习既是个体行为,也是群体行为。在班级制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意向很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且学生的学习必须要得到群体的作用。而在趣味数学课中,能根据灵活选取的活动内容和选用的活动方法,更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群体活动,他们合作探索问题、研究方法,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更重要的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世界的“距离”日渐缩短、社会活动频繁的当今社会中,人际之间日显重要,苏联心理学家列昂节夫说:“交往是发展的源泉。”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交往能力,是最好的素质教育。

6、异步性。趣味数学课对学生的要求是比较宽松的,并不是要所有学生都“考”优秀、人人过关,而是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能力吸纳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更好的发挥各人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各自的个性,发展各人的特长。

(二)趣味数学课的形式

     趣味数学课的形式强调灵活、多样,有动又有静,有游戏激趣又有动脑思考,有竞赛式又有讨论式,有个人活动又有群体活动,有动手操作又有动口训练,有课内的活动又有课外的延伸等等。总之,结合不同的数学内容和教学目的,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手段,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根据我校教师多年的实践,归纳出如下几种方法:

(1)游戏法。将训练内容寓于设计好的游戏活动中,教师适当穿针引线,学生戏中学、玩中得,这种方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往往适宜于低、中年级。

(2)讨论法。教师有意识地将训练内容转化为相关、相连的若干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群体活动,展开讨论,引发思考,使学生能合作探索问题和研究方法,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实践探索法。对于一些规律、法则和解题方法,设计一些具体、特殊的例子,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索和发现,注重对学生进行发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探索一些具有一般意义的规律,获得更多的学习方法。

(4)调查研究法。结合教学内容及学校、社会、生活、生产等情况,提出一些相对原则性的要求,让学生走上社会,深入实际,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能够养成善于观察、乐于思考的习惯,以利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5)数学创作法。要求学生将数学课上学习的知识与各种可融合的事与物结合,通过大胆的想象、创作想象,编制出应用题、数学趣题、谜语、故事、童话等,进而由教师及时加工,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在训练学生想象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在趣味数学课中,可以使数学结合音乐、舞蹈、体育、自然甚至语文的知识来活动。如我们在二年级一节七巧板的活动课中,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用七巧板拼出形神兼备的实例图、栩栩如生的动物图、造型优美的舞蹈图等,不是把数学图形的学习与其它各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了吗?

(6)数学沙龙法。高年级的学生自主能力较强,适当地开设数学沙龙,让一些志趣相投的学生自由自主地集合在一起,漫谈数学问题,交流数学学习心得,争论热点问题,教师适时指点,不失是一种数学思维训练的好途径。

(三)构建了趣味数学课的教学模式

    学习并运用活动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初步建立“多维主体互动”的趣味数学教学模式。“多维”指教师与学生(师生、生生、生群等)多向互动局面的出现;“主体”即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互动”是指通过师生多种感官的全方位参与,促进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具体由五种微观模式整合而成。

1、个体探究式。从活动入手,借助活动来展开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主动运用,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

2、问题发现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遵循“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着问题出课堂”的思想而设计。问题发现式是从提供情景、发现问题、猜想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几个方面来组织活动。

3、互动交往式。它是从改善趣味数学教学的人际交往模式和组织形式入手,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的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活动,是一种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相统一的交往活动过程,以讨论式教学研究为主展开研讨活动。

4、实践训练式。知识的积累、能力的训练、习惯的培养,除了来源于教师的启发、学生的创造,还应创设一定的训练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与训练的过程中,使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到提高,思维得到拓展,情感得到升华。

5、课题研究式。当今国外的中小学教育,十分注重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自中学至小学相继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并已取得明显成效。在小学趣味数学教学中,适度组织课题研究,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四)趣味数学课评价

(1)良好心理的形成。上趣味数学课时,学生的心情比上学科课复杂得多,这是趣味数学课的内容和形式所决定的。因此,趣味数学课对学生良好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一个学生的日记写道:“这节课-----可谓充满喜、怒、哀、乐-----最令我们小组悲哀的是虽然经过努力,仍然得不到第一名。”

(2)参与活动的程度。这个评价内容是考察学生在趣味数学课中动手、动脑、动口,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全过程的情况、质量、效果。

(3)操作技能的水平。趣味数学课的操作,包括用手拼砌分解图形、实物、用脑运算、解题等各方面。俗话说,脑灵手巧,动作灵巧,反映脑子灵活,思维敏捷,所谓聪明。

(4)分析综合的能力。主要看学生对问题反映的速度、灵敏度、概括水平、思维的质量。

(5)与人合作的意识。现代社会是协作的社会,趣味数学课的类型、内容与形式,决定了在个体工作的基础上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以及更多的讨论、质疑、探索。所以评价的内容少不了与人合作的意识的考察。

(6)创造创新的精神。评价时要考察学生大胆的幻想以及严谨治学的精神。尊重名家、崇尚科学、不迷信权威、打破框框、大胆假设、善于推理、判断。

六、预期研究成果

1、趣味数学课的教学研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趣味数学,贴近学生,学生在趣味数学课中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大胆想象,敢于创新,争取让学生的习作发表在数学杂志上。

 2、趣味数学课的教学研究,丰富了数学学习的教材。我们初步编制了趣味数学教程,建立了趣味数学课教学的基本模式,积累了一些典型的趣味数学课教案或案例。

3、趣味数学课的教学研究,推进了课程改革工作。趣味数学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启动教学研究,为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数学教学改革积累了经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