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类作文题,在小升初(华附就考过这一类的作文)至初中都可能遇到,就是抽象类或诗意化的题目。以下是从本人讲义中摘取的部分内容。虽然所讲文题只是《痕迹》,但是很有代表性。其中融入了本人深思考后总结的方法。
如何写《痕迹》
1.审题
审题,说白了,就是弄清题目的基本意思。
所给题目是一个名词。多数人看到“痕迹”这个词,会觉得它很抽象。中考时,也曾考过类似的作文题,如《又见枝头吐新绿》——虽然这篇文章所给标题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句子。这样的题目,要比一般的记叙文难写。一般的记叙文,就是我们从前写过的叙事类文章。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我们写得比较多,相对更为擅长。
那么碰到“抽象”类的词,我们怎么办?
第一步,这是很关键的一步。要弄清楚,“抽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抽象,抽象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例如苹果、香蕉、生梨、葡萄、桃子等,它们共同的特性就是水果。得出水果概念的过程,就是一个抽象的过程。要抽象,就必须进行比较,没有比较就无法找到在本质上共同的部分。共同特征是指那些能把一类事物与他类事物区分开来的特征,这些具有区分作用的特征又称本质特征。因此抽取事物的共同特征就是抽取事物的本质特征,舍弃非本质的特征。所以抽象的过程也是一个裁剪的过程。在抽象时,同与不同,决定于从什么角度上来抽象。抽象的角度取决于分析问题的目的。
为什么特意说“抽象”的概念?
第一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明白,抽象的作文题为什么难写。因为抽象是提取过的,它本身就是一个“本质化”或升华过的东西。
第二,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我要给大家加一个概念:抽象和具体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譬如,前边说“水果”是对“苹果、香蕉、梨子、桃子”等的抽象。那么,我们可以以此类推,“苹果”是对“红苹果、青苹果、黄苹果”的抽象。从这里可以看到,具体的东西,在某种前提下,又成了抽象。为什么要说这点呢?就是告诉大家,其实很多名词是既具体(或形象)又抽象的。我们传统的对抽象的定义,某种程度上束缚了我们的思维。“痕迹”也是既具体又抽象的。怎么认识到这点的呢?想想跟“痕迹”有关的词语就知道,打个比方说,别人重重地打了你一巴掌,那巴掌印还是鲜活的呢。这“巴掌印”算痕迹吧;踩在沙滩上或泥土上面,留下的印记无疑也算“痕迹”;朱自清《匆匆》里边说,“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里边提到的“痕迹”是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经历或存在,所谓岁月的“痕迹”,成长的“痕迹”,都是如此。但也不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的照片里就可以看到岁月的“痕迹”、成长的“痕迹”。为什么要详析这点呢?就是想告诉你,面对多数“痕迹”类的文章,我们要把握它的两面性。认识到具体面,才不至于无从说起;认识到抽象面,文章才可能有深度。
第三,“抽象的角度取决于分析问题的目的”。那么,我们要思考,如果把“痕迹”当作一个抽象名词看,那抽象出“痕迹”来是为了什么呢?对,它是一种本质特征的描述。那对于我们写作者而言,我们为什么要关注这种“痕迹”呢?它有什么意义呢?也就是说,对于“痕迹”类题,都要深思它的象征意义。
第四,还要在此基础上附加一个概念:抽象与具体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就是说,没有“苹果、香蕉”等,我们何从谈“水果”呢?同样,由“水果”,我们可以逆推出很多有类似性质的具体的水果。从具体推导抽象,从抽象逆推具体,双向思维,便于发掘新素材,或者使立意新颖。
2、立意
审题与立意常常被放在一起说。我把它分开,主要为了更清晰地呈现思维过程,也为了使我们的思维过程显得更为缜密。审题,“审视题目”,旨在弄清题目的意思。只有弄清题目本身的含义,才可能更好地“立意”。
1)审题时讲过,“抽象”是相对的,实质一般情况下,一个词语往往既抽象又形象。
在兼有这二个特点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分头立意。当我们把“痕迹”当作一个具体化的名词对待时,我们容易想到的,便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些印记,最平常的如留下的手印、脚印;再如“疤痕”,“伤痕”等,也都算痕迹。一抹痕迹背后就有一个故事,写故事总不是难事,选择你熟悉的来写。再由抽象的“痕迹”提示,像成长的“痕迹”与岁月的“痕迹”一样,这种“痕迹”的共性就是一种经历的见证,一种过去存在而留存至今的形式或面貌。那么由此逆推,类似的“痕迹”的见证物是什么呢?譬如,“书”是历史的痕迹(具体什么书书写怎样的历史,有很多内容可写);“诗歌”是诗人的痕迹(具体什么诗,是哪个诗人的什么痕迹,可写的内容很多);“照片”是生活的痕迹(每一张照片后封存了怎样的生活,又可写很多东西);“文字”是生命的痕迹。(你用怎样的文字,书写过怎样的时光,怎样的生命……)原来,每一样事物身上都留下过痕迹,甚至,每一样事物本身就是一种动态的痕迹。而且,这种痕迹可能有很厚重的文化或社会意义。想到这,文章容易深刻起来。
2)审题时,讲到“痕迹”有明显的抽象性。这点我们是由“岁月的痕迹”这类短语想到。这提示我们,任何一种立意,都应由我们想到的相关的具体事物出发,而不是从抽象概念本身出发。这是打开思维的法宝。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写“岁月的痕迹”中的这种痕迹呢?已经说了,它是一种存在,我们活着也是一种存在。但活着的人也终将成为无,成为空,只有“痕迹”可以见证我们存在的价值或意义。如果说,前面具体的“痕迹”可以体现很多具体的感受,那么这里的抽象的存在就可囊括以上所有具体感受。这就是所谓抽象与具体的依存关系。
综合以上两种立意法,如果说前者是从具体到抽象;那么后一种就是从抽象到更抽象了。
3.快速构思成文技巧。
通过几个词语快速找到思想的通道。
When 什么时候的痕迹。围绕某个时候的痕迹来写。
What 什么是痕迹。可参考以上提到的具体的痕迹。
Where 在哪里留下的痕迹。如果是太空,那就可写人类探索的痕迹。有新意,有难度。
Why 为什么留下痕迹。痕迹后的故事,你重点说说。
How 怎么办?怎么对待痕迹?或者有什么意义。可参考以上所提抽象类的“痕迹”的写法。
这几个词很容易记。它便于我们快速组织材料。围绕这几个词去取材、选材,可能会遇到思路交叉的情况。自己综合考虑,找到有利于自己发挥的点来写。同时也要注意选择自己熟悉的、能驾驭的题材来写。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