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结对徒弟小结
育才小学 王爱芳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一个学期过去了。这学期为了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建构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管理文化,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学校制定了师徒结对措施,我们综合组顺利开展了第一轮师徒课,先是由程金果师傅在10月14日37班执教四年级思想品德与社会,先做了示范,然后带着胡文静老师说课、听课并指导,在10月27日45班执教了二年级思想品德与社会,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然后大家在10月30日的教研活动时对胡文静的课进行了点评,赞扬了胡老师的优点,并指出了不足的地方。再次在11月20日听了胡文静老师的《心中的榜样》,我们都感受到了胡老师的进步和勤奋,真正发挥了“传、帮、带”的作用,也使我在各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
一、在指导下学习,更有效
1.严格遵守师徒结队制度
在开学初,在校领导的安排下我们进行了结对仪式,也让我们明白了学校进行教师师徒结对活动的意义,为青年教师搭设了“三个平台”即学习的平台、科研的平台、展示的平台。是让青年教师在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下,能在较短时间内适应教育岗位的基本要求,实现师德、教学艺术、教育管理能力和教科研能力的同步提高,做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所以我很高兴学校为我们搭建这个平台,且还为我们制定了《育才小学师徒结对方案》。在这过去的一个学期中我根据学校制定的方案严格要求自己,并认真执行。
2.利用一切机会学习
作为一名中年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跟上课改的步伐,才能以全新的思想、观点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因此,在学校的要求、领导下,我坚持课课写教学反思,平时及时充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每天都生活在紧张与充实之中,通过这样长期地认真实践、及时总结,我的教学水平不断地进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能做到认真备课,钻研教材,遇到教学中的难点、重点、疑点,主动向师傅请教,与师傅共同钻研教材和备课;主动让师傅检查教案,虚心接受师傅的建议,修改不足,更好的吃透教材。同时,还经常请她面对面地帮我修改材料,收获直接,受益匪浅。
二、在指导中提高,更快捷
互相听课、评课是师徒结对的一种基本活动形式,这也成为了徒弟们向师傅学习的过程中最为直接的一种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感想:
1、正确对待开课。很多年轻老师都惧怕被听课,怕出丑。其实听课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一些自己难以注意到的问题并能及时地改正。因为要在开课前向师傅阐述备课的构思,所以备课时会特别仔细。注意围绕教学目标安排教学活动,久而久之,使自己的备课水平有了提高。
2、善于利用评课。评课时,会反馈出很多我自己没有意识到的优点和缺点。比如:在对某个教学环节问题上,我可能从教师的角度觉得没有任何问题,而在听课时是可以从听者的角度来看出了许多不足之处,这种感受会在评课时及时地反馈给讲课的,从而起到了肯定或否定的作用,让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调整。师傅在评课时对徒弟的指导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是体现在具体的每一个环节中,甚至对学生的每一句评价语言都悉心琢磨,使我们明白一堂该如何真正达到有效。
3、多向师傅取经。我听程金果师傅的课收获很大。程金果师傅的课最大的特点就是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特别容易理解!课堂气氛好!真正地做到了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知识,将知识与生活结合在一起。我们常一起交流上课后的体会,在听程金果师傅课的过程中,我慢慢体味到他的教学风格,并且准确地把握住他一节课的闪光之处,这使我们受益匪浅。同时进一步地体会到:认真准备一节公开课和大家听课评课的过程会给讲课人带来很大收获,那么师徒之间的听评课就好比堂堂都是公开课,必定会带来更大收获。师徒结对这条无形的纽带联结在师徒之间,使他们在有意无意之中增加了交流和相互学习的机会,从而得到提高。
有了师傅的陪伴,我们少走了许多弯路,从她的身上,我不仅学到了教育教学经验和深厚的教学基本功,同时也看到了她那务实的工作态度,这深深地影响着我,我诚挚地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这个学习成长的基地,将师徒结对这一条无形的纽带联结在我们师徒之间,为我们增加了交流沟通和相互学习的平台。今后,我会继续努力,更加主动地、虚心地向师傅、向大家多学习,多请教,积极创新。而且会将师傅和老教师对我的关心和帮助转化为教育教学上的动力争取在工作中更快地成长,不辜负学校的期望!
每当披着一身星光走向校园,我总在叩问自己:我热爱教育么?每当迈着匆匆脚步走进教室,我总在叩问自己:我热爱这群孩子么?
一路从教走来,我认识了孔子的“师者为师亦为范”,认识了韩愈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也认识了陶行知的“爱满天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星河耿耿,银汉迢迢,岁月的长河,千淘万漉,她们像一颗颗明珠浮出了教育的水面。把教学当成一种信仰的窦桂梅,开启学生快乐与智慧的黄爱华,坚持探索与实践数学文化的张齐华,还有那和孩子共成长的魏书生。
每次聆听名师的课堂,总是心潮澎湃,总是久久不愿离去。我们总是用美好的语言来赞美名师,他们的博爱和仁慈,就像那天上舒卷的白云,她们的风采和魅力就像那弯月照亮星辰。名师名在它的细节,教育无痕却影响孩子的一生,名师名于她思想的创新,行云流水般的教学风格,还名于他们的才气横溢,无限魅力,更名在她们对教育深深的眷恋和孜孜不倦地追求。
曾经读过介绍窦桂梅老师的这样一个片断,它像一把锤子轻轻敲击了我的心灵:1992年,窦老师第一次承担上公开课的任务,选的是《王二小》,她做了不下几十次的教学设计,一次次试讲,一次次推翻,一次次再来,在家里试讲,为了找课感,她让爱人和孩子当学生。放学后试讲,她对着空桌椅练。她把那一排排空空的座位当成可爱的学生,讲得入了神,常常忘了去几十米远的托儿所接孩子。托儿所阿姨等不及了,就把孩子绑来,她就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拿着粉笔继续练。孩子会哭会闹,有时她也想放弃,但她咬咬牙,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做出最好的课。孩子哭累了,就在怀里睡着了。等她讲完课,才发现孩子哭花了小脸,脏兮兮的小脸上还带着几串泪珠。读完窦老师的故事,我被震撼了,更被感动了。正是窦老师十几年来把对教学的热爱内化为一种坚强的意志,一种持久的信念,我们才有幸聆听了《秋天的怀念》、《圆明园的毁灭》这样经典而又深遂的课堂。也让我们更加相信了一句话:每个幸福的背后,都有一个咬紧牙关的灵魂。
感悟这些名师,感动于他们的砺志勤思,感动于他们的学识胆略,更感动于他们的忘我奉献!
做为一名普通教师,有时候,我也会问问自己:今天,我们离名师还有多远?
深思过后,我明白了,我们与名师的差距,在于精神世界的距离和实践的勇气、耐力!今天,我们都在学习名师,我们要学的是什么?
我觉得我们学的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锁定目标,荡漾书海之中,融洽师生之情,神交名家大师,欣赏莘莘学子,执着三尺讲台,深研课程理论,激学生之兴趣,鼓学生之干劲,思学生之所思。或许我们一辈子都不能成为名师,但是,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做名师曾经做过的事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