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艺术赏析》
张卫东
装 扮
中国戏曲服装大部分都是明代服饰样子,这是为了观众当即就可以看出剧中人物身份而成为固定形制。此种没有按照真实历史展现的装扮,在艺术美学范围内归属於中性服饰。这是为了有利于表演技术的缘故,也是中国戏曲不断发展积累下来的经验。在山西芮城的元代壁画中演杂剧的服饰基本依照南宋状貌,此时的装扮已经与明代服饰大同小异,因明代服饰也是直接来自南宋风格。画面上不仅出现响板笛管等乐器,还有脸谱以及挂假胡须的人物,已经与当代戏曲装扮很接近。
http://s14/mw690/003dJzb5zy7aDD7eEkR8d&690《中国戏曲艺术赏析》(三)" TITLE="张卫东 《中国戏曲艺术赏析》(三)" />
清朝末年戏曲后台装扮的景况
南戏时代的戏曲装扮还常有顶着面具的习惯,后来逐渐被净行的脸谱所代替,现在戏曲舞台上依然保留这些痕迹,比如财神脸子、魁星脸子、加官脸子等。在贵州安顺的地戏以及湖南的傩戏堪称中国戏曲的活化石,而今依然按照古法带着面具表演。
主要行当
行当是中国戏曲舞台上的角色分类,宋金时代便有此种雏形,元代南戏与北杂剧时代已经定型,到明代昆曲演唱传奇时,已经细致地划分出十门角色。在清代初年逐渐精炼成为生、旦、净、丑四个主要行当,生、旦是以人物的性别来分类,净、丑是以人物的性格来分类。
生 行
生行在不同剧种中所担负不同的分量,昆曲曾经以正生、小生为主,而京剧初创之际则以老生为主,而后的地方戏却多以小生为主。
老生:
老生也称“须生”,这是因为扮相中多演带胡子的俊面人物。正工老生是昆曲老生家门主体之一。一般常扮中年以上男子,多是剧中正面人物。如昆曲中《千钟禄·打车》的程济、《鸣凤记·写本》的杨继盛等。表演上唱做皆重,文武兼备。根据不同人物,或苍劲有力,或明亮激越。有时个别人物不挂胡须,如《千金记·拜将》中韩信、《渔家乐·卖书》的简人同等,是昆曲老生的独特之处。
http://s15/bmiddle/003dJzb5zy7aDDQP3JA9e&690《中国戏曲艺术赏析》(三)" TITLE="张卫东 《中国戏曲艺术赏析》(三)" />
《鸣凤记·写本》张卫东扮正生杨继盛
京剧中正工老生以挂黑三为主的角色,如《文昭关》的伍子胥、《四郎探母》的杨延辉等。此外,京剧中还有安工老生、衰派老生、武老生以及二路里子老生等不同行当的称谓。
武生:
京剧生行还有从老生、小生、花脸中发展出来的武生,顾名思义就是多演擅长武艺的人物,大体分为长靠武生与短打武生,如《挑滑车》中高宠、《长坂坡》中赵云等属于长靠,如《白水滩》中十一郎、《打店》中武松等则属于短打。
小生:
小生家门在昆曲中最为丰富,京剧中只是简单划分为文小生与武小生。地方戏中则是不带胡须者皆是小生,有时老生也代演小生。
http://s8/small/003dJzb5zy7aDEg0la787&690《中国戏曲艺术赏析》(三)" TITLE="张卫东 《中国戏曲艺术赏析》(三)" />
《玉簪记·琴挑》张卫东扮巾生潘必正
巾生是小生主体之一,多扮演青年书生,如昆曲《牡丹亭·惊梦》中柳梦梅、《玉簪记·琴挑》中潘必正等,这是因经常扮演头戴文生巾、桥梁巾等的书生而得名。京剧《拾玉镯》中傅鹏、《玉堂春》中王金龙等。这类人物大都是文人才子,表演要求风流倜傥,讲求书卷气。唱法缠绵悱恻、婉转蕴藉,脚步、身姿、水袖、衣襟、折扇、巾带表演尤为注重。除此以外还有演贫穷落魄书生,故称“穷生”。如昆曲《彩楼记·拾柴泼粥》中吕蒙正、《绣襦记·打子》中郑元和等,因表演时为了表现落魄凄苦形象有时要趿拉着鞋上场,所以亦称“鞋皮生”,如京剧《打侄上坟》中陈大官、《鸿鸾禧》中莫稽以及《连升店》中王明芳等。此类家门人物一般多穿黑、蓝色褶子或加有多色补丁的富贵衣,勾头缩颈、弓腰曲膝是其突出的表演特征。一般偏重说白,面部表情与表演动作多以细致真实为特点,表现出书生落魄的穷酸形象。
武小生多扮演有武艺的青年将军形象,因头盔插有雉鸡翎而得名。如昆曲《连环记·小宴》中吕布以及京剧《九龙山》中杨再兴、《群英会》中周瑜等。此种角色表演中多借用雉尾舞蹈出特殊身段,形成独有的“翎子功”。
旦 行
旦角所扮演的女性角色是中国戏曲的灵魂,旧时戏班有所谓“无旦不成戏”的俗语。在昆曲中有老旦、正旦、作旦、刺杀旦、五旦、六旦、耳朵旦等七个细化行当,京剧中大体上就是老旦、青衣、花旦、武旦等四大类。
老旦:
旦角之一种,多扮演中老年妇女,如昆曲《荆钗记·见娘》中王母、《如事观·刺字》中岳母等。京剧《钓金龟》中康氏、《望儿楼》中窦太真等。昆曲老旦多偏重于唱念表情,演唱时多用真嗓。京剧则是多以唱功为主,一般不用假声演唱,主要声腔多与老生相近。旧时老旦还要演一些特殊男性人物,如昆曲《铁冠图·守门杀监》中的太监王承恩,京剧《沙桥饯别》中唐三藏等。
http://s6/mw690/003dJzb5zy7aDErb20B45&690《中国戏曲艺术赏析》(三)" TITLE="张卫东 《中国戏曲艺术赏析》(三)" />
京剧《大登殿》张卫东扮老旦王夫人
青衣:
青衣这个行当相当于昆曲正旦角家门,因为京剧前期以唱功为主的已婚旦角多穿青衣,以此得名。昆曲如《琵琶记·南浦》中赵五娘、《西游记·认子》中殷氏等。京剧如《三娘教子》中王春娥、《武家坡》中王宝钏等。青衣多演生活穷困,境遇凄苦,以唱工表情为主要表演手段。还需要嗓音响亮、持久,便于唱大段激越曲子时的感情抒发。王瑶卿、梅兰芳等在这个行当的基础上还发展了“花衫”,如《棋盘山》中窦仙童、《霸王别姬》中虞姬等。
http://s13/small/003dJzb5zy7aDEy0wYA0c&690《中国戏曲艺术赏析》(三)" TITLE="张卫东 《中国戏曲艺术赏析》(三)" />
《女加官》张卫东扮正旦碧霞元君
闺门旦是昆曲旦角家门主体之一,术语称为“五旦”。经常扮演有身份的青年女子或深闺小姐,有时也扮演沦落风尘的善良女子,在京剧中基本由青衣、花旦代演。如昆曲《牡丹亭·游园》中杜丽娘、《西厢记·长亭》崔莺莺、《绣襦记·剔目》中李亚仙等,京剧《凤还巢》中程雪娥、《玉堂春》中苏三等。扮演这种大家闺秀类角色特点为雍容大度,娴静沉稳。唱做皆重,身段多借用水袖、折扇等小道具。有时还扮演尼姑、道姑等人物,如《玉簪记·琴挑》中陈妙常,运用拂尘表演身段。因饰演人物大都是未出闺阁女子,故亦有“闺门旦”之称。
花旦:
在昆曲旦角家门中花旦多是由六旦与刺杀旦扮演,一般扮演年轻小家碧玉、宅门府邸人家的丫鬟以及一些风流女子,如昆曲《蝴蝶梦·搧坟》中搧坟女、《牡丹亭·游园》中春香、《翡翠园·盗令杀舟》中赵翠儿等。京剧则是除了《花田错》中春兰、《红娘》中红娘等丫鬟以外的角色,还有一些村姑或已婚泼妇类的人物,如《小放牛》中村姑、《乌龙院》中阎婆惜等。此种角色注重表演,特点是天真活泼。经常身着短袄、裤或裙、腰系汗巾,因而汗巾亦为重要表演手段,逐渐形成系统程式身段。此外还有衬托表演的小道具,如团扇、折扇、手绢等。
http://s1/bmiddle/003dJzb5zy7aDEOXGZq90&690《中国戏曲艺术赏析》(三)" TITLE="张卫东 《中国戏曲艺术赏析》(三)" />
《牡丹亭·学堂》张卫东扮贴旦春香
武旦:
昆曲中作旦、刺杀旦经常代演此类以武打见长的角色,如《西游记·借扇》中铁扇公主、《祥驎现·产子》中明珠公主等。京剧武旦则是从秦腔中发展而来,因此必须演出以跷功见长的武戏,不但运用刀枪开打还要有筋斗功夫,如《竹林记》中刘金定、《打店》中孙二娘等。
京昆角色分类较地方戏丰富,但是老旦虽有家门,却时常由老生、副、丑等家门代演。丑小姐、丑丫头等彩旦或丑婆子等角色在京昆中却无家门,一般演出时也是由副或丑等应工。
净
行
净行的与丑行的角色分类就是以性格划分,净角一般表演粗犷豪放人物如《芦花荡》中张飞,也有表演阴险狡黠的人物如《群英会》中曹操等,而从面具发展来的勾脸扮相则是中国戏曲最大特色。
正净:
正净是净角的主体,亦称“大面”或“大花面”以及“大花脸”等,多扮演性格刚烈、行为勇武的男性脚色,如《单刀会·训子》的关羽、《霄光剑·功宴》的金勒、《西游记·北饯》中尉迟恭等。“铜锤花脸”是京剧正净以演《大探二》中徐延昭怀抱铜锤而得名,而因演《铡美案》、《御果园》等唱功的黑脸戏而得名“黑头花脸”。这些角色多用红、黑、紫、蓝、花等基本色调勾画脸谱,以红、黑两种颜色为主体,一般是由人物性格随着脸谱主要色调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注重唱念,声音亦属“阔口”真声范畴,需要声如洪钟、高亢响亮,表演身段开阔稳重,多体现人物威武粗犷的形象。
一般各种脸谱颜色各有含义,或是以生理特征或是以性格特征展现,红脸象征忠义,黑脸象征刚毅等。
架子花脸:
正净以外多以表演为主,多是彰显人物性格的角色,多由架子花脸应工。这些人物既有粗犷豪放的猛张飞,也有诙谐幽默的程咬金,从这个基础上还有一种以武戏见长的武花脸,也叫“武二花”。另有表演一些奸诈阴险的人物,这些角色多是满脸涂白,还有个名字叫“白脸末”,昆曲中称为“白面”,如《连环记·大宴》的董卓、《鸣凤记·嵩寿》中严嵩、《东窗事犯·扫秦》中秦桧等。京剧中以《群英会》的曹操、《打严嵩》中的严嵩等。此家门注重表演说白及神态,根据不同人物,还细分为“相貂白面”和“冠带白面”等两种。
http://s15/small/003dJzb5zy7aDEYoVkOae&690《中国戏曲艺术赏析》(三)" TITLE="张卫东 《中国戏曲艺术赏析》(三)" />
《千忠戮·搜山打车》张卫东扮白面严震直
另有一种虽然涂白脸却勾画得比白面脏,称为“邋遢白面”。因所扮演多为社会底层人物,如《绣襦记·教歌》中扬州阿二、《白兔记·赛愿》中庙祝以及京剧中《荷珠配》的窗户楞、《打店》的大解差等。此家门多以念白为主,有时要夹杂一些方言白。形体表演无固定程式,仅依靠语言、动作的细节刻画人物,具有喜剧色彩,是南宋南戏时代中副净的余韵。
丑 行
“无丑不成戏”是戏曲界的俗语,特别是地方戏多以小旦、小生、小丑为主要角色。丑角面部化妆多用白粉在鼻梁眼窝间勾画脸谱,亦称“小花面”、“小花脸”、“三花面”、“三花脸”等,京昆一般分为文丑和武丑两类。
文丑:
京剧文丑有大丑、二丑之分,大丑一般多演人物身份比较重要的,二丑则是一般配角或是比较小的社会底层人物。
丑角一般化妆时将白色只涂出鼻之两侧,比“二面”涂抹范围较小,还有个别只涂在鼻梁上。扮演人物多为社会底层人物,机警滑稽,幽默中带有讽世,除了饰演部分反面人物有时还演一些正直的正面人物。如昆曲《十五贯·访鼠》中娄阿鼠、《东窗事犯·扫秦》中疯僧等,京剧《小放牛》中牧童、《钓金龟》中张义等。
http://s6/bmiddle/003dJzb5zy7aDFtQADzf5&690《中国戏曲艺术赏析》(三)" TITLE="张卫东 《中国戏曲艺术赏析》(三)" />
《一两漆》张卫东扮副丑苟阴阳
另有一种副丑是演身份地位较高的人物,多以演狡黠阴险的表情以及韵白或京白贯口表演,如《水浒记·活捉》中张文远、《一捧雪·审头刺汤》中汤勤等。
武丑:
这也是近代才逐渐划分出来的行当,还有个别名为“开口儿跳”,以演擅长武艺的江湖人物而得名。如京剧《杨香武三盗九龙杯》中杨香武、《时迁偷鸡》中时迁等。
丑角家门唱念表演程式极为丰富,除了韵白还要念苏州、扬州、无锡、福建、山东、山西以北京等地念白。幽默滑稽、插科打诨是此家门特长,京剧丑角专以昆曲“五毒戏”表演程式启蒙。所谓“五毒”是指表演模拟五种毒物的重头戏,如《雁翎甲·盗甲》中时迁模拟“壁虎”;
《连环记·问探》中探子模拟“蜈蚣”;《劝善金科·下山》中小和尚模拟“蛤蟆”;《六月雪·羊肚》中张母模拟“蛇”;《水浒记·诱叔》中武大郎模拟“蜘蛛”。在经常运用以上模拟表演的基础上,另有褶子、扇子、手巾等服饰道具特殊表演。
地方戏丑角多从生活上发展,在刻画人物方潇洒自如,在川剧、高甲戏、豫剧、秦腔、吕剧、花鼓戏、桂剧以及采茶戏中的表演尤为突出。
(未完待续)
(2016年为朝阳社区学院编辑合集
撰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