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京味民俗学者——常人春

(2015-03-27 21:35:47)
标签:

情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京味民俗学者——常人春

                            张卫东

陶金来电话说其师常人春先生於2015327日下午不到两点仙逝,有什么事给他打电话再商量,已经定于29日上午告别火化。我正在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民族音乐的课堂上,没有亲自听到陶金的电话,是我太太告诉我的这些事情……

常人春先生是近代研究北京史地民俗德高望重的著名学者,1934年生人的他经历过了非凡人生,而今正是应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那句名言。

我们的情谊也是非凡的,但怹晚年的几次整生日我都没能参加庆寿活动,不过为了怹生日的祝贺也尽些微薄之力,就是前后两次为怹编辑印制《国花少主》散发给拜寿嘉宾。所谓“国花少主”就是人春先生,但那是活在民国三十八年以前的人春,而后便是今日的常人春先生啦……

怹的仙逝心情很沉痛,又想起其母过世之时人春先生的恸伤。三年后的清明节我还陪着怹到大灰场瓦窑村上过坟,那是怹母亲的娘家,还有一位表弟照看坡上的坟地。

近来,天寿山陵园不断与人春先生往来,请求指导丧葬礼俗,还订百年之后安身于此。听到这个消息很高兴,这下子不会因将来找不着地而发愁了。

今天留下几篇人春先生晚年的诗篇以飨读者,或许可以理解一位孤老晚年的知识分子的心声吧……

             http://s14/bmiddle/003dJzb5zy6R28hhl3Dbd&690

                                                                                                             人春於2011年10月4日

                                   常人春晚年诗作

                             玉楼春·最是人间苦

    五千汉青知荣辱,沧海关山分秦楚。蛇鼠当道称龙虎,林壑渔樵无归属。

  风里落花谁是主?看来最是人间苦。孰为众生擂战鼓,万世长恨何时补!

                                           岁在庚子旧作,甲申正之。

                                                                                         2004年10月9日於呼家楼


                             《一曲后庭花》

                             寿活七十二,沦亡五十六,

                    一曲后庭花,泪湿青衫袖。


                           一卷龙吟稿

                            黑水三千里,发配二十年,

                   一卷龙吟稿,气壮满河山!

                                           2005年5月於呼家楼

 

                       有感 〔二首〕

                                 2003年4月9日“5543”50年

                       年少略识京都风,

                       老来博得著述名。

                       降龙特技何处用?

                       苍天有意弃英雄!

 

                        游昌平天寿陵园自挽

                              蓬莱瀛洲梦,自后使得圆。

                     多少红尘恨,永雪不得还。

 

               《国花少主未完的少年回忆》

                                                  一、何以成败论英雄:

    国花少主没有功名、地位和荣誉,没有资历,没有任何财产,甚至连个可怜的家庭、儿女也没有。他是被那个不成为人类历史的历史时期所否定者。但他是一个真正的人;顶天立地的人。正如他的《善愿吟》一诗中所说:“平生性本纯,善願难俱陈:屏间花长好,云中日重新。山河人共久,天地物同春。孰云吾道 畔,光明正大人!”

    笔者凭着自己所固有的良心和良知去识别一切,包括对人的评价。古人常说:“何以成败论英雄”因此,我願以自己的秃笔残墨,给这个“负着人间了却不尽的痛苦,也怀着重光日月、再造宇宙的乐观”者写一小传。

                                         二、国花少主是少年英雄

   日伪统治时期,国花少主正在北京一个市立小学读书。日寇的暴行激发着他的正义感。同时也养成了他那种特有的叛逆性格。

   日寇的皮靴将他的祖父从富有的古玩商行列中踢了出来。他的外祖父在农村当教员,因为正直,不肯为日寇出力,也被逼死。尤其是有一次他看到邻居死了一位老大爷,因为家属申请死亡抬埋执照时,没向卫生局花钱行贿,其尸居然被日当局卡车抢走,说是闹“虎里拉”死的,必须火化。

   国花少主对日寇暴行看在眼里,恨在心里。因此,在学校上日语前,于黑板上大画讽刺、抨击日寇的漫画,给日本教官看。又如:老师叫画一个小孩,举两面旗子,中国旗与日本旗交叉,表示“中日亲善”,他却非画两面中国国旗。又如:同学们玩:“官、打、巡、美”,他非要玩“官、打、巡、日”。学校当局有难隐之痛,于是唆使级任教员伪造证物,以“偷东西”为罪名,在考高小时不予录取。父亲只好把他转送到一家教会学校去读书。

                             三、国花少主是少年的领袖

   日降后,原来学校校长为了给他个人正名,居然给国花少主平了反,还把他的抗日事迹上报给教育局,请求奖赏。他虽然没有回到原校上学,但他得到了市教育局局长王季高的特殊奖赏。《好国民》儿童报刊出了他的抗日事迹。该报首版通栏标题,称他为少年英雄。熊斌市长大幅题词:“民族之光”,刊登在显赫地位。从此,他名声大扬,许多同学、邻居都被他吸引过来了。

   当时,国花少主的家,住在北京北城鼓楼附近的一所大四合房里,俨然是一个小花园。邻居们、同学们出于羡慕之情,经常到他家聚会。他就领着他们听孙敬修老师讲故事,搞歌咏晚会。最打趣的是学着成人,给小朋友办生日玩。时间长了就很自然地成了一个集体。这是自由结合而成的,也是自然形成的。并非有人有意识组织的。国花少主成了自然领袖。这是儿童成群时必然和经常出现的情形。

    端阳节到了,他们要送一个小朋友回家,说是将饯礼展览一下,于是就在门道开起了展览会。这回可真是“华展赢得阖里欢”,一下子又聚集了好几十人,其中一个小朋友提议正式组成一个社团。因为都说儿童是“国家之花”,于是就叫“国花社”。

    说到此,笔者愿作个交待,国花少主的名号就这么产生了。那个时候,不叫国花少主,都称呼他“主办”。只是一次晚会上,他与副主办对歌时唱道:

      春风暖,笑意多,棠花友情楼下说。朵朵花儿为我笑,我为花儿唱一支歌。

      端阳雨荣幸多,百色花儿正蓬勃,平弟将花织成锦,我为平弟唱一支歌。

   副主办答歌时唱道:

      少行乐,壮持国。少小无为老奈何,因来雅轩双结义,我为国花社唱一支歌。

      少年社,少年国,少主率队我相和,我敬少主爱花意,我为主办唱一支歌 

    国花少主的名号是从歌词中“少主”一词引伸而来的。因为受了鼓楼第一民众教育馆的影响,国花社越发地往儿童教育馆的方向发展。他办了四次标本模型展览,几十次歌咏晚会和其它许多联谊活动,可惜1948年夏,由于他家道日衰,把身底下的大房卖了,没有了活动的地址。国花社自然而散了。

    1948年秋,国花少主成了中学生,这时有个小学时的同学,很羡慕国花社,总想插手改组。于是仿照民众教育馆的组织形式,办了一个“儿童教育馆”。他请了国花少主当馆长。但因为没有经费来源,只办了一次标型公展,不多日子就遣散了。

    少年人最富于幻想,这是一般规律,有志的少年在他将要步入社会之前,一定会面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想象。如果说,他想的是如何为人们做出一些贡献,难道说这不是好苗子?但冒了尖,被社会狠狠地掐了去。

    国花少主想办一个私立民教馆,于是组织了所谓创建民教馆筹备会。尽管是思想太幼稚了,但主观愿望是善良的,单纯的。

    与此同时,北京市第一人民教育馆何尔庄先生特请国花少主去帮办儿童阅览室。在那里他结识了一个失学青年黄XX,黄主张仍“独立”筹建私立民教馆,向国花少主提出“应聘”,要去聘书一纸,然后以此为证据向刑事警察队告发,X派出所以所谓“流氓”一案解往刑警队侦讯,后又以“私刻印信,滥发文件”等罪名,予以拘押。诚是千古奇冤。国花少主在幼小心灵上受到严重挫伤。

                         四、国花少主是青少年的朋友和导师

    1952年,国花少主戴着一顶学生会干部的花冠,拿着“学习优秀,工作积极,但个人英雄主义较强”的鉴定,带领七个同学一起去北京市总工会文教科报了到。但是刚到工作岗位,科长就要他们交待历史问题,纯粹是无病呻吟,令人恶心。于是要求组织从新分配。就这样他加入了小学教师的队伍。那年才十八岁。

    十八岁可以说是大孩子、小青年。学校里的一群小小孩见了这么一个大哥哥与自己年龄特点很接近。再加上国花少主从小就是个孩子王,很懂得儿童心理,处处与孩子们打成一片,一点尊师架子也没有。休息的日子带孩子们一起登山、划船、採集标本。时间不久,就成了孩子们的知心朋友。

    由于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他常说:“身教胜于言教”。所以他在孩子们面前很有威信,都願听他的话,而且都是出于内心,不是建立在“怕”字上。

    他当班主任要求孩子们很严格班上的纪律很好,校长经常带领别班一些纪律较差的学生来窗前参观。被学校同人公认为“模范班”。

    为了活跃儿童的课外生活,他主动拿出个人部分工资,给孩子们买了一百多册画本,办起了小图书馆,为孩子们组织了课外文娱小组,还为他们请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少年儿童剧团名演员尚鸿佑做指导。

    他最体贴儿童心理。例如,有的贫苦学生交不起春游的车费,去找他哭诉,他宁肯自己出钱也要叫学生去旅行。不使孩子们幼小心灵受到挫伤。

    老校长对他的工作很满意,曾给予很高的评价。可是后来老校长得了子宫癌死了,换了一位新校长,有的同人出于嫉妒,趁机进谗。于是形势越来越对国花少主不利,后来竟至撤掉他的少先队辅导员的职务。

                                               〔未完……

 

后记:

    读过这本国花少主的“浩歌”后,胸中也许会有些郁闷,如果比起少主的愤气那就差远啦

    我小时候就见过少主的父母,二位老人都曾接受过“京师儒派”教育,这与外省诗礼传家的风韵不同。而这个祥和的家却被人世导演的苦不堪言……

    记得少主先慈阎氏太夫人曾以耄耋之年为我们下厨捏饺子,待吃完这顿煮饽饽后,老人双手把不到七分满的饺子汤递给我,还表示歉意的说:“汤不香,今儿个这锅饺子没有破的。”我说:“煮饽饽都吃饱啦,也就不在乎汤啦!”

    那顿饭是在一间不到10平米的小屋里吃的,这真是一间屋子半间炕。还有一张桌子,一个铁炉子。这与少主幼年的生活情景大相径庭,好似《红楼梦》里抄家后的贾宝玉一样落魄。还戏说成:“我们呀,是当年的刘文采,今天的贫雇农!”

    光阴疾似箭,随着北京城市的改造,少主这个“鸦巢”也被化为乌有!二位老人先后逝世,兄弟姊妹因拆迁而少有往来,用少主对我讲的话这叫:“树倒猢狲散!”幸好还有几个老朋友,但救急救不了贫,少主真成宝啦

    无缘,佛道无望,于是著书立说,少主俨然如今世曹雪芹。幸有民俗学者高巍先生对其学问品格敬重,衣食赡养,体贴入微,恰有与雪芹先生当酒赋诗之梦影。

   挫折能改变人生命运,中国需要国花少主支撑北京民俗学命运终于还给了他一个好答案,幸福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相信高巍先生以及曾经帮助过少主的好人们福自天来。相信少主身边这些执着追求北京民俗学的契友们,肯定会不断作出很多好文章。

                                             张卫东  谨识                                                                         岁在戊子年四月初八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