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卫东《大雅之音——昆曲》(五)

(2014-07-30 23:19:00)
标签:

历史

文化


                                        大雅之音——昆曲(五)

                                                                                              张卫东 编撰  

                                                       宫谱传留

        昆曲历来就有“宫谱”传留。旧时昆曲都用“工尺”记谱,现在“工尺谱”仍是唱曲者们常用曲谱之一。

        书写昆曲工尺谱一般有“直式”、 “横式”、“侧式”等三种谱式。

                     http://s1/bmiddle/003dJzb5zy6KRrh4erea0&690
                                           “直式”书写的《纳书盈曲谱》

       “直式”书写工尺谱亦称“玉柱式”或“一柱香”,是在唱词的右侧直行自上而下,再由右而左。这样书写很便于木板刊印,早期木板刊印的昆曲工尺谱《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纳书楹曲谱》、《牡丹亭全谱》等都是“玉柱式”曲谱书写形式。

          

                        http://s14/bmiddle/003dJzb5zy6KRqRsGfzdd&690
                                         “横式”书写的 《遏云阁曲谱》

       “横式”书写工尺谱是与直式相仿,只是将工尺符号横写在唱词右侧一行。这种书写方式也是便于木板印刷,现存有《遏云阁曲谱》就是这种谱式。

                             http://s4/bmiddle/003dJzb5zy6KRruGJRp13&690
                                             “侧式”书写“簔衣式“的《六也曲谱》

      “侧式”书写工尺谱亦称“簔衣式”,曲界俗称“簔衣谱”。这种书写形式很别致,是将工尺符号用斜行分别记于曲词每字右侧,看起来雅致得犹如簔衣。这种书写形式是昆曲工尺谱中最常用方式,至今曲界仍采用这种方式书写。旧时为了书写“簔衣谱”,人们还在纸上打出斜行暗格或明格。现存昆曲工尺谱书籍最多的就是这种“簔衣谱”,如《六也曲谱》、《昆曲粹存》、《集成曲谱》、《昆曲大全》、《春雪阁曲谱》、《与众曲谱》、《昆曲集净》、《粟庐曲谱》等,这些曲谱都是自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后刊印,多为石印或影印。

        工尺谱的节奏按昆曲术语称为“板眼”。在一般工尺谱中,采用不同符号以表示不同板眼。其中有正板符号,板眼在两个工尺之间的叫“腰板”, 腔完之后所下的板叫“底板”,亦称“绝板”或“截板”。

       在南曲中,每于两正板之间增加一板,使歌唱时间增加一倍,所增的板叫“赠板”。在简谱中用虚线表示,即是赠板;还有腰赠板。 中眼,“侧中眼”亦称“腰中眼”。头眼、末眼符号是相同,侧头眼、侧末眼符号是相同。

       偷气、换气的符号是标在工尺的左面,一般南曲的入声字都要有停顿。

     一板三眼和一板一眼是昆曲最普遍的节奏。前者较慢,后者较快。南曲的赠板曲比一板三眼的正板曲节奏更慢。北曲出现赠板现象较少,现存有《荆钗记·男祭》【折桂令】带赠板。还有只有板没有曲调的“迭板曲”,一般俗称“数板”;节奏比一眼板要更快、更急。

       工尺谱只是为了习曲者贮备参考或演唱时恐有差池而用,其中的细微腔调还是要通过向老师学习或自己有一定程度后再细心领悟才能唱好其曲调。工尺谱的节奏记录只是一般快、慢比较,在实际演唱时,同样是赠板节奏、三眼板节奏、一眼板节奏等,快慢节奏也有出入。有时为了剧情发展需要,在一支曲子中,某些地方的快慢节奏会有很大变化。

        还有一些散板曲子,在节奏上比上板曲子在某些地方更难掌握。因不是标准节奏,只是在一句中间略作停顿,板鼓敲击底板,演唱者应按底板节奏自由掌握。这类曲子应按传承方法演唱,如果自己习曲应必须按照词意和气氛来准确处理。

                                                       传世曲谱

        昆曲流传至今衰而不亡,它以舞台表演、音乐唱腔、剧本文学等方面有着严谨程式和高雅内涵。古人为我们留下了比其它剧种较为完善的文字资料,大家可阅览现存最为丰富的杂剧、南戏、传奇书籍《古本戏曲丛刊》,该书收录了元、明、清三代作品近千种。这部书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古典戏曲剧本总集,于1954年由《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编印出版。

        昆曲声腔是中国戏曲音乐瑰宝,古人为我们传留有比较准确的工尺记录曲谱。因此昆曲的曲牌格律非常严谨,腔调也较为准确。我们除了观赏舞台演唱外,亦可在杂剧、南戏、传奇等名著和各类曲谱中去领略昆曲的大雅之音。

       旧时昆曲谱都是工尺记谱,有收录唱腔的“清工”(即:“清唱”)曲谱和带宾白的“舞台”曲谱两种,另有带身段提示的“身宫谱”。昆曲曲谱也是较早得到官方刻印的,后来民间也出现刊刻版本。

        《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刻印,由庄亲王允禄奉旨命周祥钰、邹金生、徐兴华、王文禄、徐应龙、朱廷镠、蓝畹等人合作编辑。全书82卷,其中南曲1513支曲牌,北曲581支曲牌,连同它们的变体以及北套曲188套和南北合套36套在内,共收录4466曲。“九宫”之名是沿用明代的“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和“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等五宫四调,因调式较多则用每年十二个月加配一宫一调,润年再用入调法调和而成。

      《吟香堂曲谱》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成书,由冯起凤、叶堂编辑。收录《牡丹亭》、《长生殿》等近百出折子戏曲谱,记谱较为简单,不点小眼,由歌者灵活运用。

      《纳书楹曲谱》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至五十九年(1794年)中刊印成书,由苏州叶堂选辑校订。全书分正集4卷、续集4卷、外集2卷、补遗集4卷;《西厢记》全谱2卷、临川《四梦》(即《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8卷;共24卷。除《西厢记》、《四梦》等10卷专集外,其它共收录元、明以来南北曲353套。其中元杂剧36折,南戏68出,明清传奇114出,时剧(当时流行的“弋腔”、“吹腔”等曲调)23出,散曲10套,词曲一套,诸宫调一套。此工尺谱节奏符号不记小眼,就是不标明头眼、末眼。叶堂主张只用板、眼,他认为“板眼中另有小眼,原为初学者而设,在擅歌者自能生巧;若细细注明转觉束缚。”

      《遏云阁曲谱》由王锡纯辑、苏州曲师李秀云拍正,卷首有同治九年(1870年)遏云阁主人序。该谱共12册,收录《琵琶记》、《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长生殿》、《幽闺记》、《水浒记》、《西厢记》以及时剧《思凡》、《下山》等87出折子戏曲谱,是一部记录念白唱腔较为详细、工尺记谱较为完备的舞台演唱曲谱。

      《六也曲谱》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刻印初集4册,乃曲师殷溎深原稿、张怡庵校订。民国十一年(1922年)增订续刊,由上海朝记书庄出版。该谱共分元、亨、利、贞4集,24本。收录杂剧、南戏、传奇55种,选录194出;还有吉祥开场戏《赐福》、《福辏》《上寿》、《送子》等4出,共计198出。该谱是一部唱念俱全,工尺较为准确且适合于舞台演出的曲谱。

     《昆曲粹存》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订谱,宣统三年(1911年)出版。由昆山东山曲社编辑、曲师殷溎深订谱。原定选录昆曲600出,只出版一部初集,共6册,选录剧目50出。

     《昆曲大全》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在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由张余荪编辑、曲师殷溎深订谱。收录杂剧、南戏、传奇50余种,每种只选4出,共计200出。曲白、板眼细心订正,选用舞台常用曲调。特别注录小眼、笛色、锣鼓经等,是一部适合舞台演出的曲谱。

     《集成曲谱》于民国14年(1925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王季烈、刘富梁考订。全谱分金、声、玉、振4集,共32册。共收录杂剧、南戏、传奇88种,选录416出。此谱将入选剧目词、谱都经过仔细考订,但与传承习惯有所背离,但对容易读错的字皆用眉批注明合乎曲韵读音。

       《与众曲谱》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由王季烈辑订。该谱共8册,从《集成曲谱》中选录散曲3套,昆曲吉祥开场戏2出,时剧6出,常见剧目89出,共100出。因《集成曲谱》与传承版本距离太远,所以选了一些平时较为流传的剧目,故称之为“与众”。

       《粟庐曲谱》于1953年在香港出版,由俞粟庐订谱、俞振飞编辑。该谱共上、下2册,选录以小生、旦角为主剧目29出,是近代最后一部用细腻工尺谱记录的昆曲谱。该谱记录的工尺准确,板眼符号分明,并在谱中注明用气、运腔等符号,还将舞台排场明确标记,这些都对初学者阅读十分方便。

        除了以上这些曲常见曲谱,尚有一些曲谱可共参阅。

     《霓裳文艺全谱》初集、王庆华订谱,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成书。

     《春雪阁曲谱》、《琵琶记曲谱》、《荆钗记曲谱》、《拜月亭曲谱》、《西厢记曲谱》、《牡丹亭曲谱》、《浣纱记曲谱》、殷溎深原稿、张余荪校订,民国十年(1921年)由上海朝记书庄出版。

       《道和曲谱》、道和曲社辑订,民国十一年(1922年)由苏州振新书社、上海天一书局出版。

       《湘真阁曲谱》、吴梅辑订、民国二十六年(1927年)由苏州利苏印书社出版。

       《红楼梦散套》曲谱、荆石山民填词、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由上海启新图书局出版。

      《怡志楼曲谱》、河北省安国县怡志楼曲社民国廿五年(1936年)出版,选录北方昆弋派舞台剧目。该曲谱系横排洋式排版,首次用简谱编写,但还维护板眼标注。

      《昆曲集净》、沈传锟、褚民谊辑订,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在日本印行。

        以上这些曲谱有刻印、石印以及影印等版本,在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大图书馆以及戏曲研究机构都有收藏。

       另有一部大型曲谱《异同集》,是清·宣统元年(1909年)抄本。该曲谱共收录杂剧、南戏、传奇等106种,选录967出。内佚27种,324出。实存79种,共645出。该曲谱无编辑者真实姓名,只有署款“听涛主人”字样,是我国现存昆曲工尺谱抄本巨著。

                                                         http://s13/mw690/003dJzb5zy6KRrPOFVG1c&690
                                                                     简谱版的《振飞曲谱》

        近年来昆曲的曲谱多用简谱,个别有用简谱、五线谱两种形式编写。

      《振飞曲谱》、俞振飞编订,1982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曲谱选录剧目40出,废弃昆曲惯用的工尺谱改用简谱,增添了伴奏器乐曲谱以及主要锣鼓经,是极为精湛的昆曲简谱书籍。该谱由上海昆剧团编辑增添了下册,于2002年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全套上下两册。

                                    http://s5/small/003dJzb5zy6KRs5EZwwa4&690
                                  简谱与五线谱并存的《寸心书屋曲谱》

        《寸心书屋曲谱》、周秦主编、王正来、毛伟志研校、石冰、朱振明译谱,1993年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曲谱分甲、乙两编,选录300余支名曲。甲编用工尺谱,乙编用简谱、五线谱两种形式。该谱效仿古法,以“正宗”为追求目标,以“清工”(清曲)为艺术指向。

        《侯玉山昆曲谱》、侯玉山口传、关德权、侯菊记谱,1994年由中国戏曲出版社出版。曲谱选录以净、武生为主剧目50余出,都是北方昆弋派舞台本。增添器乐曲谱以及主要表演身段提示,是北方昆曲主要曲谱之一。

          《兆琪曲谱》、顾兆琪编订,2002年由苏州古吴轩出版社出版。曲谱选录舞台常见剧目近40出,增添锣鼓字谱和《昆剧的演唱及其乐队的伴奏》文章,是演出实践应用曲谱之一。

        除了以上这些曲谱著作外,上海、北京等地一些出版社还曾陆续出版过一些小型单出曲谱。

                                                         润腔装饰

        昆曲在几百年来的传唱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润腔装饰程式化腔调。这些腔调基本是和所唱字音的四声阴阳有密切关系,有很多润腔装饰腔调往往要结合所唱字的四声调值来运用。这种润腔装饰程式化腔调并不是指旋律结构,而是昆曲特有的润腔方式。

       这些润腔装饰音调不一定在所有唱腔中全部出现,还要看曲情内容是不是可以允许,当然也要看演唱者的师承和自己的处理。一般唱阔口大嗓的老生、外、末、净、丑等家门唱曲,在润腔装饰音方面的运用较比唱小嗓的旦、小生、官生等家门简单些。

现存常用润腔装饰腔调有11种,如果细致分类应有16种之多。

        初学昆曲应必须理解这种演唱程式,这些润腔装饰现在已经用简谱基本都能表达出来,因此这只是存留在工尺谱系统中沿用,这是因为工尺谱表示主音以外的装饰很难仔细标出,不过《粟庐曲谱》已经加注小工尺,应该是有别于传统记谱风格。

     这些润腔有带腔、撮腔〔亦称:掇腔〕、带腔连撮腔、垫腔、迭腔、啜腔、 滑腔〔亦称:揉腔〕、擞腔〔亦称:嗽腔、颤腔〕、迭腔连擞腔、豁腔〔亦称:袅腔、豁头〕、嚯腔〔亦称:顿腔、落腔〕、罕腔、拿腔、卖腔、橄榄腔、顿挫腔……

                                                                                           (选自201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不止于艺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