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卫东《大雅之音——昆曲》(一)

(2014-07-30 10:08:16)
标签:

历史

文化

                                     大雅之音——昆曲(一)

                                                                                                              张卫东  编撰

                                                                     昆曲渊源

        昆曲是中国古典戏曲声腔艺术,古代称为“昆山腔”亦简称“昆腔”,近代职业剧团大多称为“昆剧”。

       元朝中后期,南曲流传在江苏昆山一带后,结合当地语音以及民间曲调,逐渐形成了南曲的一个重要支派,后来经著名曲家顾坚加工提高,推动了它的发展。关于顾坚生卒年以及较为详细的身世,目前留下的可考文字很少。

                                  http://s12/mw690/003dJzb5zy6KQxiPCgH0b&690
                                                        玉山草堂的文人雅集

        据明朝玉峰(昆山)张广德《真迹日录》卷二载文徵明写本:娄江(太仓)魏良辅《南词引正》,毗陵(武进)吴昆麓校正,金坛曹含斋嘉靖廿六年注订的版本中,记有“腔有数样,纷纭不类。各方风气所限,有昆山、海盐、余姚、杭州、弋阳。自徽州、江西、福建、俱作弋阳腔;永乐间,云贵二省皆作之,会唱者颇入耳。惟昆山为正声,乃唐玄宗时黄幡绰所传。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墩,精于南辞,善作古赋。扩廓铁木儿闻其善歌,屡召不屈。与杨铁笛、顾阿瑛、倪元镇为友,自号风月散人。其著有《陶真野集》十卷、《风月散人乐府》八卷行于世。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

          http://s3/mw690/003dJzb5zy6KQxuxVuO12&690
                                                              元代书家杨维贞的草字

        文中的杨铁笛是江南名士杨维桢,字廉夫、号铁崖,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至明洪武三年(1370年)间人。工诗词,擅长乐府,因吹铁笛,自称铁笛道人。顾阿瑛名德辉,字仲瑛,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间人。擅诗词,聚资累万。40岁后将家产交付其子,在昆山自筑玉山草堂以娱晚年。他善弹古阮,醉心南曲,声妓之盛,甲于天下。倪元镇名瓒,号云林,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至明洪武七年(1374年)间人。是书法、山水画家。扩廓铁木儿,即王保保,见《明史》卷一百二十四。原是汉人,被元察汗铁木儿收为义子,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察汗铁木儿在山东被杀,由扩廓铁木儿代领其父官职,他召致顾坚时正是在官左丞相出治兵南平江淮时期,大约是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间。

                                                                   http://s1/mw690/003dJzb5zy6KQxVQec0f0&690

                                                                       倪云林先生写真

 

       从以上诸人生活年代推断,顾坚应为元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年)、顺帝至正年间人,当时的昆山腔已在至正年间(1341年至1368年)成为南曲中的一种流行声腔。文中的“千墩”,就是现在江苏省昆山市东南的张浦“茜墩”,可能因年代久远将“千”字讹为“茜”了。

        文中所言:“惟昆腔为正声,乃唐玄宗时黄幡绰所传……”是有根据的。黄幡绰是唐玄宗时著名的乐工,他逝后就葬在昆山。昆山腔从继承南曲的基础来看的确有唐带遗风,特别是将北曲承袭后,使昆山腔严谨发展,成为正统戏曲声腔艺术。在清代曾将其它戏曲声腔艺术皆划为“花部”,而昆曲则被划为“雅部”。

唐玄宗天宝末年“安史之乱”时期,有许多长安以及关中一带为贵族服务的艺人和宫廷梨园供奉流落四方,其中有不少艺术名家到了长江中下游以及江淮、吴中一带。杜甫曾有《江南逢李龟年》诗作,白居易亦有《琵琶行》等。杜甫见到的李龟年是天宝时宫廷教坊乐师,白居易在浔阳江遇到擅弹琵琶已为商妇的长安名伶,这些事都能窥见当时的艺人因战乱而流落江南的事实。

        北宋初年,南唐后主李煜在宫廷排演的乐舞是承袭了唐玄宗时风格,据记载他曾将一度散佚的“霓裳羽衣曲”残谱补缀成曲,流传后世。虽然唐末五代纷争,但音乐歌舞等艺术方面还是按唐代风韵延续下来。北宋末期的原始戏曲声腔音乐基本上继承唐朝余韵,金人攻占东京汴梁后,国家形成南宋、北金的两朝局面。北宋南迁后大批艺人与宫廷梨园供奉们从汴梁等地来到南方,结合当地原有语音系统的不同声腔,逐渐在临安、温州等地发展创作出“南戏”传奇,它的声腔就是后来嫡传昆山腔的“南曲”。

当时的北宋遗臣除追随赵构南迁外还有一部分落在金朝,艺人与宫廷梨园供奉们也有被迫北逃。金朝在北京仿照东京汴梁营造中都,文化艺术效仿北宋。戏曲声腔是直接承习北宋风格,出现了“金院本”和“杂剧”。这些声腔以及演剧程式被后来元朝的“散曲”和“杂剧”继承发展,这种腔调就是后来所谓的“元曲”,时叫“北剧”;这就是后来昆山腔继承的“北曲”。

                                                          初期状貌

       昆山腔在明代初年就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流行於吴中各地“小集曲会”的清唱形式,颇受文人和乡绅以及官僚们的青睐。

       据明代周元暐的《泾林续记》中载:朱元璋一次问昆山耆老周寿谊,“闻昆山腔甚嘉,尔亦能讴否?”从这一段话可知在明初时的朱元璋已经知道昆山腔了。

关于周寿谊的生平在陈全之的《蓬窗日录》中是这样记载的:“昆山周寿谊年一百一十三岁。生於宋而乡饮于洪武六年。子孙皆有百岁。家建世寿堂。六世孙震,正德中令鄱阳,出世寿卷。士夫多题咏之。”另有著名画家、昆曲家周亮工的《书影》卷八中记载:“郡守魏观设乡饮酒宠异之,明高祖高皇帝闻而召至阙廷,赐以酒馔,复其家,年百十六岁而终。”

        昆山腔在元末明初时已经形成气候,历史上留下了很多文字记载。明嘉靖三十八年,著名书画家、昆曲家徐渭的《南词叙录》载:“今昆山以笛管笙琶按节而唱南曲者,字虽不应,颇相谐和,殊为可听,亦吴俗敏妙之事。”顾起元的《客座赘语》中载:“万历以前,公侯与缙绅及富家,凡有燕会小集,多用散乐,或三四人,或多人唱大套北曲。若大席,则用教坊打院本。……后乃变而尽用南唱,歌者只用一小拍板,或以扇子代之。今则吴人益以洞箫及月琴,益为凄惨,听者殆欲堕泪。大会则用南戏,其始止二腔:一为弋阳,一为海盐。弋阳则错用乡语,四方士客喜阅之;海盐多官话,两京人用之,今则尽用昆山矣。盖昆山较海盐更为清柔婉折也。”

                           http://s1/bmiddle/003dJzb5zy6KQxJuiRif0&690
                                                               明代剧作家、书画家徐渭先生

 

       以上这些文字是总结当时昆山腔情况的真实史料记载,而文中所言“盖昆山较海盐更为清柔婉折也。”的“清柔婉折”则是明代中期昆山腔发展变革后的主要特点。

       明代的昆山辖区还包括太仓,那里有浏家河“天国码头”,是重要通商口岸。太仓又是这里的“卫”城,也是市舶司所在地,所以当时这里海运发达,贸易兴隆,漕户云集。

       嘉靖~隆庆年间,江西豫章(今南昌)人魏良辅,流寓太仓南关。他原是北曲的清唱家,到吴中后,又专门研习南曲。当时太仓当地有习曲练武者颇多,素有“南关莫开口,西关莫动手”之说。而魏良辅的寓所恰恰正在南关,这里唱南曲者众多,这也许是造就了他研究南曲的缘分。鉴于当时南曲有一些唱腔“率平直无意致”的弱点,他就以原昆山腔为基础,把海盐腔和余姚腔的优点化入,吸收北曲部分唱法,使昆山腔又有了新的发展。他认为的“率平直无意致”,就是唱腔简单且节奏拖沓。经他加工的南曲运用抑扬顿挫以及停声、偷吹、依腔、贴调等装饰润腔方面有很大提高,特别是在用不同音色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以及思想感情方面的演唱技巧上,是当时任何一种声腔艺术不能比拟的。

                            http://s15/mw690/003dJzb5zy6KQy2bM507e&690
                                                              明代 魏良辅的《曲律》刻本

 

       魏良辅还与支持他研究昆山腔的不少曲家结为至交,与他们一起完成细腻委婉的新昆腔。他在吐字、过腔、收音等唱法技巧上非常讲究,每有新曲必到太仓户侯过云适老先生处请教,历经多次反复修改,得到老先生首肯后还几经修改不厌。他与善吹洞箫的张梅谷,工擫管的谢林泉以及曲家张小泉、周梦山、季敬坡、戴梅川、包郎郎等人结成艺友,使他在艺术上的见解和创作理想得以展示,相互提高进步。

       后来魏良辅结识了北方的北曲弦索名家张野塘,他们共同研究北曲并改造伴奏乐器,把北曲制订出标准腔调。张是因罪而发配太仓卫的,擅长弹奏三弦唱北曲,魏良辅以擅歌之女招赘为婿,使得翁婿二人长期相互切磋。他协助魏良辅更定弦索音节,使其尽量与南音接近。改造原来大三弦的形式,缩小结构并将大鼓子改制成小圆鼓子,名为:“弦子”。这种小三弦就是现在京剧、弹词中用的“南弦子”,它和曲笛、提琴、怀鼓等成为清曲中最有特色的伴奏乐器。曲笛是平均空竹制,与今常用的外国音调不尽相同。提琴是今已失传的拉弦乐器,类似今日板胡。双轴都在担子外侧,双弦自山口而下,无一般胡琴使用的千斤,筒子是用椰壳贴桐木板,上用丝弦和红木制或竹制琴码,用四度定弦。据传这种乐器是根据胡琴改制的,是专门为唱曲伴奏所用。怀鼓又名点鼓,是清唱时的打击乐器。这种鼓形如荸荠,中心凸出,约有六寸(20公分)大小,用蟒皮或牛皮双面蒙制。演奏时立在膝上,右手腕部压在鼓沿,其手指握鼓楗子如拿墨笔写字状敲击,左手打檀板。

        魏良辅加工提高的曲调是“清柔婉转,调用水磨”。经他们把前辈流传的南曲曲牌细致加工,运用不同技法丰富唱腔,如同江南的水磨竹器一样的光华质感,因此也有“水磨调”之美誉。

                                                                                               (选自201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不止于艺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