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打击乐的审美启示  ――京高腔与京剧锣鼓点滴谈

(2013-01-24 23:43:06)
标签:

杂谈

      打击乐的审美启示

        ――京高腔与京剧锣鼓点滴谈

                                      张卫东

    打击乐――顾名思义就是以打击发音用来辅助表演和唱腔的音乐。

    它是戏曲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串整出戏剧的节奏性纽带。

    打击主奏乐器基本是以金、木、水、火、土等五行相生相克而成,目前多数剧种的打击乐器多以金、木为主体,依照五行分类故将打击乐称之为“武乐”。

   “金”是指铜制的锣、钹类,“木”是指以鼓师手中的指挥乐器檀板和鼓楗子。

  戏曲的重要打击乐器――单皮,亦称板鼓;是以木做胎外包猪革加白铜钉制成,当属木金合成。

  通常以板鼓指挥其它锣鼓为演唱打击节奏,虽然中国各类剧种丰富,但在使用打击乐方面是共同的。

    打击乐就是整出戏的节奏支柱,这是任何剧种演员都要了解的。它在配合身段、上下出场、都要按照不同行当的人物身份和感情加以锣鼓点子配合,如同剧中人的心脏跳动的节奏一般,用以表现剧中的矛盾冲突和武打类的技术表演。

    清代的北京,有一特殊剧种是专门以锣鼓打击乐伴奏的,它是不用丝竹管弦为演员伴奏。后来这个剧种与昆曲合流,也被乱弹班吸收部分艺术形式,这就是“高腔”。

当时又将此剧种称为“弋腔”或“京高腔”,俗称为“京腔”。所谓:“京腔大戏”,并非是指“京剧”;其时指得就是这个剧种。

  这就是指“南昆北弋”的“弋”,它来自于江西省弋阳,是明代中叶传入北京的,后来根据北方语言特点形成京派高腔。如果说打击乐在戏曲中的的作用如何,那么北京的高腔锣鼓伴奏就是中国戏曲的最高典范。

    旧时,北京的戏班演出开始必有“打通”的程式,就是以打击乐作开场锣鼓演奏。

这种形式共分为三通锣鼓。

    第一为“高通”,就是京高腔锣鼓。

    第二为“苏通”,是从苏州传来的昆曲锣鼓,梨园行习称为打“苏家伙”;也就是后世的京剧锣鼓。

    第三为“吹通”,是以昆曲吹奏的曲牌夹杂打击乐等混牌子。

    这些演奏形式,一来是为招揽生意,二来是使观众和演员们进入戏剧氛围。

  京剧的打击乐是极为复杂,首先就是它的来源众多。旧时称京剧为乱弹、皮黄,不仅与昆弋合流还与梆子腔同演过很长一段时期,所以它的锣鼓点子很是复杂。其表现力是比其它剧种占有绝对优势的,但近代发展得有典雅含蓄之感,不即其它地方戏的锣鼓粗犷豪放。

北京高腔锣鼓是为演唱作为击节的主奏打击乐,乐队的鼓师和其他乐师边打击锣鼓边帮腔演唱,使唱腔和打击乐完美结合。这种形式现已不见于北京舞台,只能在传世的部分录音和一些老艺人中才能了解大概。

    掌握打击乐的锣鼓技能一般不能看谱演奏,一定要将各种锣鼓点子以口头形式背诵,如诵唸经文一般,所以旧时戏班称打击乐的锣鼓点子为“锣鼓经”。

     北京旧时梨园行中素有“锣鼓经要是不会背,这辈子永远打不对。仔细学会锣鼓经,巧练准能打得通!”的口头禅。其实即便能背会锣鼓经也未必能打好锣鼓,还要应该在打击乐的基本功上下工夫。

    作为演员也需要会背诵锣鼓经,它是统治整出戏的灵根。每个锣鼓点子都是震憾观众和剧中人物内心的标点符号,而每个符号都要由演员控制强弱起伏。

    打击乐在剧中还有烘托气氛和人物情绪以及时间、情景、环境等技术功能,有时还要加杂管弦类文乐来表现。

    戏中表现时间多用“起更”锣鼓,几下更鼓就是一夜,这种时空转换是利用中国传统写意法,就是“斗转星移”。

    用锣鼓打击组合表现江、河、湖、海的水流湍急,是为演员在舞台虚拟表演提供铺垫,而另一部分的真实环境则由观众配合剧情想象而成。

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通过打击乐亦能表现,这种借助手段是传统戏剧中的经典,比当今利用声、光、电等舞美手段高明得多。

   不同剧种的打击乐有不同主奏锣鼓,昆曲一般由板鼓、大锣、小锣、铙钹以及堂鼓组成。京剧是继承昆曲打击乐程式的,另有河北梆子、评剧、河南豫剧等剧种亦略相同。

北京的高腔打击乐较为丰富,有板鼓、大筛、大铙、大钹、小钹、小锣、大堂鼓等组成。因这类乐器的原产地在广州,所以称之为“广家伙”。它的锣鼓经很是丰富,念出来是与“苏家伙”有所不同。同样是“五击头”,苏家伙的京剧锣鼓经是:哐、切、哐、切、哐;而广家伙的锣鼓经则是:嗟、咚、嗟、咚、嗟。

    总之,打击乐在高腔中的作用是不同于其它剧种的,它是演唱的主奏乐器。北京高腔早已不见于舞台,现在川剧、湘剧、赣剧等剧种中还保留有部分锣鼓经。

   京剧锣鼓点子经常被其它地方戏借鉴引用,使得地方戏锣鼓经日渐与其成为大同之势。特别是在武打戏中,有些地方戏索性就将京剧锣鼓经直接移用。当然提高了它门的表现力,但这种不经化解吸收之法是与当今全面普及京剧锣鼓经有直接责任的……

    目前,也有一些新剧目创编一些新京剧的锣鼓经。这种做法只能说是昙花一现,还不及狗尾续貂。

      京剧的锣鼓经早已达到严谨精美的饱和程度,不可能再有更特殊的翻天覆地变化,所以只有全面掌握这门艺术,在其学问上继承研习才是正道。如果再到其它领域去掘树寻根,是必走向绝路……

                                                                                                                                            20057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