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故乡》优质课课堂实录
(2014-05-31 09:35:21)余映潮《故乡》优质课课堂实录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学习《故乡》。我们的课叫学读课。什么叫学读课呢?就是学习阅读的方法,通过一课的学习,掌握一种方法。
《故乡》的练习一有这样一句话:作者所写的故乡其实有两个故乡,一个是记忆中的故乡,一个是现实目睹的故乡。如果我们把“故乡”
它?有没有一种自己觉得可行的方法。好,请你说———
生:我觉得是一开始要把它浏览一遍,然后看看这个小说写的是什么内容,重点是哪一些?画出来。
师:挺好的,这是第一步。这第一步是了解内容。(板书:了解内容)
生:(齐读)
师:继续读。读“我这时很兴奋”
(生各自揣摩、朗读)
师:好,我们接着往下读。读“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生:(齐读)
师:还是读快了,你看———
那种凄惨的情形要读出来。好,再读———
生:(齐读)
师:好,接着来,“他只是摇头”
生:(齐读)
师:再读“这时,他出去了⋯⋯”
生:(齐读)
师:这一段读得最好。看来同学们已经开始进入了小说的情境。好了,咱们刚才了解了内容。这一部分的内容很容易概括,它是写中年闰土的,写了中年闰土的什么呢?一起说———
生:(齐)
师:外貌,形象,还有呢?
生:心理,语言。
师:表现了什么?用一个字概括。
生:苦。
师:苦!你看,“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再来说说写了他哪几个方面的苦。
生:有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这几个方面。
师:苦难的原因在这儿,很好。但我们最好从这一部分开始的地方说起。如“这来的便是闰土”
生:最开始写了闰土的外貌,还有他从前和现在外貌的对比,还有他的神态。
师:是,外形穷苦。接着往下看,“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写的什么内容呢?
生:这是他内心的苦,从精神上写他的苦。
师:神情凄苦。再看他的语言呢?“非常难”,表现了什么苦?
生:他内心的痛苦。
师:他内心的痛苦,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语言悲苦。然后就是刚才你说的,七个苦因的点示。
闰土这个人,他的苦,具体来说,外形是穷苦的,神情是凄苦的,语言是悲苦的,精神是困苦的。苦难,笼罩着他。这就是我们了解课文之后进行的概括,这个概括,首先用了一个“苦”
下面,我们对这篇小说进行妙点揣摩。(板书:妙点揣摩))
什么叫妙点揣摩?就是你觉得在这篇小说里面,哪个字用得好,哪个词用得好,哪种修辞手法用得好,哪种构思方法用得好,哪个地方描写得好,它表现的是什么,你都可以说。我先把方法告诉大家。它叫多角度品析。(板书:多角度评析)
(学生找妙点,教师巡视指导)
师:好,我想多少有一点体会了,咱们先这样来进行一下热身,每个人先自由自在地对自己讲你所揣摩的妙点,好不好?我说“开始”
(学生小声自己讲)
师:行了,同桌之间,两人商量一下,看能不能这样说。好,下面开始妙点揣摩,愿意发言的同学请举手。
生:我揣摩的妙点是: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一件极薄的棉衣。“破”和“薄”
师:“破毡帽”,“极薄的棉衣”,写他非常冷。“极薄”,衣服不能御寒,多么的苦啊,妙在写出了他的衣着。
生:我觉得外貌描写把以前的闰土和现实中的闰土进行了对比,通过这么多年的变化可以看出闰土的生活有多么的苦,生活使他由一个聪明活泼的少年,变成了一个很呆的人。
师:妙在对比,我觉得你还可以说细一点。
生:我觉得第?自然段写得特别的好,文中水生的松松爽爽与闰土的迟疑进行了对比,突出了两代人之间的对比,突出了“我”
师:我觉得你的观点非常深刻。你发现了两代人之间的关系,我觉得这个地方我要讲一下,闰土和“我”
生:我觉得有一句话写得很好,就是“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中的闰土了”,“我”
师:很好,“虽然我一见”
生:我觉得这个地方写得很好,就是“我想到希望,我突然害怕起来”,这个地方就是说他对未来有一种希望,有一种迫切的希望,并且相信得很深,但是这个时候就有一点质疑了,就是说感到非常茫然,对希望不是充满坚定的信心了,他看到这种变化了,对自己和闰土的路,以及他们后代的生活非常的茫然了。
师:这个“茫然”
生:我觉得第?自然段“石像”
师: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把这个妙点品析一下。
生:这个妙点⋯⋯
师:好,我来替你说。这个“刻”
生:我比较喜欢第?自然段:“他站住,脸上显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
师:对,这儿“欢喜”
生:我也比较喜欢第?自然段,先为大家读一遍,(很深情地朗读),这里三个词用得非常好,一个是“欢喜”,一个是“凄凉”,还有一个是“分明”。“欢喜”
师:你非常能干。
(掌声)
师:流畅的表达,充满情感的表达,比余老师品得要好!我觉得,这个“老爷”
生:我觉得他们在小的时候都是以兄弟相称的,而现在因为他们的地位不同了,闰土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而鲁迅却很有名。正因为地位不同,所以他们之间的称呼也有了改变,
师:这是闰土内心把自己和别人隔开了。还要注意:这里是迅哥儿,不是鲁迅,是小说中的“我”,是不是?请坐。我觉得这个“老爷”
生:(纷纷说)
师:好,再来。“又不太平”
生:(纷纷说)
师:对,表现了战乱频繁。“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
生:(齐)
师:对,苛税,土豪劣绅、军阀什么的,都向农民要钱是不是?
生:(齐)
师:除了人祸,还有天灾。“东西种出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写出了什么?
生:(齐)
师:关卡之多,都向农民要钱。“不去卖,又只能烂掉”,表现了他没有办法,无路可走。好,下面我再给同学们介绍几个妙点,你们把它记下来,回去品一品,看老师的这个妙点找得怎么样,好不好?一个场景之妙。场景,故事就在“我”
师:读小说就要认识里面的人物,因此读小说的第三步是评说人物,就是怎么样认识闰土这个人。(板书:评说人物)
生:闰土是一个在海边种地的人。
师:一句,还有没有?
生:和以前比起来,他的身材加了一倍。
师:一个中年人。
生:闰土是一个拿着烟管的人。
生:闰土是一个将长烟管靠在桌旁的人。
生:闰土是一个双手开裂而且又粗又笨的人。
生:他是一个脸上刻着许多皱纹的人。
师:把皱纹写出来了。
生:他是一个木偶人。
师:他像一个木偶人,但他不是一个木偶人。
生:他是一个眼睛肿得通红的人。
师:对!
生:他是一个头上戴着一顶破毡帽的人。
生:他仿佛是石像一般。
师:他仿佛石像一般的人。
生:他是一个勤劳善良的人。
师:你点出了他的身份———是一个农民。
生:他是一个脸上刻着许多皱纹的农民。
生:他是一个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神情的农民。
师:对,就是这么简单,首先从他的外貌形态来认识他,他喜欢吸烟,就和前面的拿着钢叉的小英雄形象对比啦,对不对,他脸上有皱纹,就和原来的紫色的圆脸对比啦,他穿的极薄的棉衣,和原来他的衣服对比啦。这是评说的是第一步,就是从外貌神态来认识他。好,第二步,从他的变化、经历、命运来说一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开始了。
生:他是一个被生活折磨得衰老贫穷的穷苦农民。
生:他是一个正在受苦受难的人。
师:他是一个苦海无边的人。从变化来说呢?
生:他是一个将生活的希望寄托在神像上的人。
师:对,他要那些东西。———你也试一试吧?
生:他是一个⋯⋯
师:想好再说。
生:他是六个孩子的爸爸。
师:她说他是六个孩子的爸爸。也可以呀,说明了身份嘛。你说。
生:他是一个沉默寡言、迟钝麻木的受压迫的农民。
师:对,说得好。你说。
生:他是一个勤劳的人。
师:命运的变化呢?
生:他是一个被生活折磨得衰弱的人。
师:对,被生活折磨得衰弱,四十岁脸上就有很深的皱纹。
生:由活泼到麻木的人。
师:说得真好,由活泼到麻木的人。我来艺术化一下好不好?他是一个由可爱走向可怜的人。对不对?
生:他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
师:对,善良可以从他带干青豆看出来。现在我们进行到第二个层次了。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三步,作者塑造这个人物有什么意义呢?———点出人物形象的含义,他的代表性,他的典型意义。
生:作者以闰土这个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这个地方的农民的生活,就是说兵、匪、官、绅的压迫,以及他们生活所遇到的困难或者一些事情,都通过他一个人来表现。
师:对,他是一个形象,是千万个闰土的缩影。是那个时代的人。还有三位同学举手。
生:作者塑造闰土这个形象,来反映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就是以闰土这个人物形象来作为广大受压迫劳动人民的代表。
师:他点出了他的角度,作者写闰土这个人物,是从农村的角度,从农民的角度,反映了农民日益走向破产这样一个社会现实。
生:我觉得是由闰土来揭示深刻的主题思想,引起人民对农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根源的深深思索,激起了人们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师:说得好,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民问题。这篇小说就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那个时候的苦难。还有没有说的?你们看,我们认识人物,又学习到了一种方法,叫做分层次表述。(板书:分层次表述)
师:好啦,看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课,通过《故乡》的学读,学习了小说阅读的一种三步法:了解内容,进行总分式概括;妙点揣摩,进行多角度评析;评说人物,进行分层次表述。同学们活动得比较好,当你们还要继续发表自己的意见的时候,我们的这一节课已经结束了。谢谢各位同学,下课!
生:老师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