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言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2013-06-04 09:51:42)

 

言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观戴建荣“诗话作文”有感

 

《礼记·乐记》:“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久闻戴建荣大名,知其经典诗文教学风格独特,今日亲身感受,果然不同凡响。先与大家分享课堂简录:

一、春为媒,想象说话,连话成诗

师:给大家一个见面礼(播放课件),请大家用心看,用耳朵听。

(播放课件,现场嘈杂,听不到声音,重播了一遍)

师:谁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小鸟的声音,流水的声音。

生:我看到了小鸟叽叽喳喳唱歌,流水哗哗哗流着。

师:还有谁看到更多?

【引导求异,打开思路】

生:我听到下雨的声音。

生:还有流水、小鸟、铃铛。

师:谁能把这个礼物的内容说清楚?

生:有小鸟在叽叽喳喳唱歌,铃铛在叮叮响着,有雨滴……(记录不全)

师:还是听着不舒服。如果能“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说,就好了。

【用夸张的手势提示,引导注意表达的顺序。】

师:先说那(生:雨),什么样的雨?(生:哗啦啦的雨)接着说(生:鸟,鸟儿叽叽喳喳地唱歌。),铃铛在叮铃铃地响,小河在淅淅地流。

师:这份礼物什么时候送合适?

生:春天送合适,因为小鸟来了。

师:我知道哪些鸟一到冬天就飞到广州来了。

生:燕子。

师:还有什么原因在春天送合适?

生:冬天,水结冰……(声音含糊,听不清)

生:应该在夏天送。春天,水把冰一块块冲到拐弯的地方,有“叭”的一声。

师:(笑)一个春天冰也没融?(生无言)错了没有关系。

生:夏天比较合适。

师:我和大部分人一样,认为春天送比较合适。当然,夏天也行。春天除了北归的燕子、铃铛、雨、流水,还会有什么?

【利用提问的技巧,继续帮学生打开思路】

生:春风。

生:花朵,春天百花齐放。

生:碧绿碧绿的树叶。

师:“碧绿碧绿”能否换个词?

生:青绿。淡绿。嫩绿。深绿。

师:春天还会有什么?

生:春雷。

师:打一个试试。(生模仿。笑声。)

师:春雷一声响,报告春天已来到。我们看到……看到春雨,叶子……再往下看(生:泥土里有蚯蚓)。

【强调顺序,同时也为调动学生阅读和生活的经验,打开思路,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师:这么忙,干嘛? 生:蚯蚓在造房子。

生:还有蟑螂。

生:还有高压电线。

师:这高压电线冬天在泥土里,春天还长出来?(笑)

师:如果我说,我就是那一声春雷。

生:我就是那一阵春风。

生:我就是那一场春雨。

生:我就是那一朵飘雨。

    师:都往天空看啊,往下看。(手势提醒

    生:我就是那一片叶子。

    生:我就是那一片绿叶。

    生:我就是那一朵花儿。(师:再往下看)

    生:我就是那一棵小草。

    生:我就是那一只泥鳅。

    师:难不倒你们。再换一个难度。春天随着我春雷响起来了。

    生:春天随着我太阳亮起来了。

    生:春天随着我春光明媚起来了。

    生:春天随着我小草绿起来了。(师:加了颜色)

    生:春天随着我春雨下起来了。

师:你看我加了动作了。(学生重复前面的发言,语气没变,加了一只手的动作。)别老下一边,两边都下啊。(学生再次边说边做动作)

【言之不足,手之舞之。言笑间,学生语言逐渐丰富,课堂中情趣渐浓。】

    师:你们是谁?自己说一下。(学生自由说)让我们来写一写。

    老师出示课件:春天随着          来了。学生写。写完自己读一遍。交流:

    生:春天随着我小草成长起来了。(师引导:钻出来)

    生:春天随着我春雨下起来了。(师手势:落更好)

    生:春天随着我花儿红起来了。(师:好一个红字,诗人。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

    【在老师的随机指导中,学生渐入佳境。】

    二、诗为媒,引发想象,以诗润话。

    师:有个诗人也为春天作诗一首(出示《春晓》)。请一个没有发过言的人读。(指名读,生唱读)

    师:(模仿,全场笑)好。听听我的读法。(诵读一句,生跟读,)(打手势)聪明的孩子跟我的手势指挥,还摆头呢。

    师:还有一种方法,小声读。(配音乐《琵琶语》,师范读,小声,抒情地)。你看到了什么?

    生:春天的景色(师:什么景色?生摇头:不知道。师读诗,引导学生)。鸟,雨,花……

    师:孩子,别轻易说不知道。

    师:怎样的鸟,怎样的风雨?谁看到了?

    生:淅淅沥沥的雨。

    生:花落不知多少,被风雨打下来了。(师:从“打”字看出对风雨——)不喜欢。

    生:我听到孟浩然在弹琵琶。

    师:春风春雨过来就是为花瓣的?往下。(课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指名读。(学生读得不流畅。旁边同学帮忙。师:朋友有困难,需要拔刀相助。不过,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时候,对他来说,太轻而易举了,不用帮他。)请这两位学生齐读。全班齐读。

【巧妙的语言,既提醒了旁边的同学,又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老师的睿智与细致,可见一斑。】

    师:轻轻读。(手势。学生轻读)

    师:这风这雨来干嘛?是谁随着那风?(生没有反应)我就是那春风——

    生:我就是那春雨。

    师:我来到了花园里。(表演。提醒学生)你来呀,不是随我吗?(另一个学生跟上)我来到花园里。

    生:我也来到花园里。

    师:我来到广州。    生:我也来到广州。

    师:我走得快一点。  生:我也走得快一点。

    师:我走得慢一点。  生:我也走得慢一点。

    师:好朋友,春雨们,随风——(表演,“雨点们”都跟着走),我来到……(一个学生没动。师:那滴雨怎么还不来?)

【在表演与对话中理解“随”。】

    师:怎么潜?(表演)

【教师意在让学生在表演中理解“潜”,但学生不得要领。费事费力,却没有效果。】

师:润物细无声。春雨,你来润谁?

生:润春风。

师:怎么润?(生表演)春风春雨来干嘛的?

生:润植物。

师:除了润植物还有什么?

生:给蚯蚓洗泥土。

生:让小河长大。

生:让人凉快了。

师:想象,春风春雨来到哪里,干什么,写下来。(出示课件,提醒学生可以换行写。)

(课件:风雨也来了,

      瞧,                                

学生写话。交流:

生:春天随着我春风……

    风雨也来了,

    瞧,我们来到花园浇花。

【在学生朗读自己的诗作时,语言非常的不流畅,反观之前老师带领学生吟诵古诗时,学生的入情入境,判若两人。】

生:春天随着春雨落下来了。

    风雨也来了,

    瞧,他来到了花园,催着花儿快开放。

师:“风雨”可以换成“他们”。

师:你是谁?(生:春风。春雨。春雷。)你们来到哪里?干什么?

生:我是燕子,在树上唱歌。

生:我是春风,……

师:接着写,你是谁?你在干什么?

……(会场嘈杂,记录不全)

 

    反思:

    这节课给我最大的震撼是:清新,如春风,似行板;细腻,就那么一路细细地渲染,诗意也就那么一层一层地渗了出来。教者如舞太极,四两拨千斤;学习者轻松愉悦,妙语连珠;观课者置身其中,观来如沐春风,品来甘之若饴。教者细腻的教材处理、细腻的教学艺术,让这节二年级的作文课丰满、充盈,诗意盎然。语文课的“情”与“趣”即在于此。看着老师吟之唱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我不由对他的诗文教学充满了期待。

惊艳,叹服之余,还是会有一点遗憾,一些想法,记于此:

    1、舍弃,方显大气之美。戴建荣老师善于寻找和捕捉教学内容中的一些生成点,善于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细致而艺术的处理。他的课里,你可以看到画面:如国画,工笔細描,层层渲染,缓缓铺陈开来;在他的课里,你可以听到音乐:似弦乐,轻轻拨动,大珠小珠,余韵绕梁。整节课,最动人处是细节。然而,综观整节课,我们也不难看出,教学过程繁复,枝节过于复杂,使得整节课不够简洁流畅。

这节课的目的主要是指导学生完成一首儿童诗,大致如下:

我就是那               

春天随着我                       来了。

风雨也来了,

瞧,                       。(到什么地方干什么)

回顾教学流程,教师设计了两个情境:

(一)春为媒,想象说话,连话成诗

播放课件,让学生听”风、雨、水、鸟“等的声音,然后指导打开思路,想象春天还有什么?老师的评价语简洁有效,引导学生从天空想到了泥土里,思路非常清晰。在这个环节,解决了”我就是那----,春天随着我----起来了。“这两句的内容。

(二)诗为媒,引发想象,以诗润话。

通过吟诵《春晓》,引导学生继续想象春天的景物;随后引出下两句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重点指导理解“随”“潜”“润”,“随”与学生诗作中的“随”有同工之理,“润”解决了“干什么”的问题,唯有这个“潜”字,费时不少,未见其效。这个环节最出彩的是吟诵和表演,语文的”情“与”趣“在其中大放异彩。

分析这两个情境,每个环节都是那么精致完美,让人惊艳。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两个教学环节有些重复,铺陈的东西太多,细碎有余,大气不足,所以,显得层次性不够清晰,目标不够明确。如果教者能将两个情境进行整合,舍弃一些“精彩”,课堂会更显大气之美。

2、舍得,方有扎实之效。这节课最大的争议还是在目标定位:对二年级上册的学生来说,是否要写诗?是否要写这么多句诗?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看,说和写确实有一定的差异,学生说得精彩,但写的时候,表达有一定的困难。这与学生语言发展的特点有关,也与目标定位有一定的难度有关。我的观点是可以写,但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支架。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写作用纸相当于空白,只提供了几条简单的横线。如果能设计成填空式,把整首诗的结构体现出来,让学生专注于思考诗的内容,而不是还要兼顾诗的形式的话,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而且,我们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让大多数学生能达成目标,而不是让课堂只属于精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死活
后一篇:应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