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2013-06-04 09:51:42)
言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观戴建荣“诗话作文”有感
《礼记·乐记》:“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久闻戴建荣大名,知其经典诗文教学风格独特,今日亲身感受,果然不同凡响。先与大家分享课堂简录:
一、春为媒,想象说话,连话成诗
师:给大家一个见面礼(播放课件),请大家用心看,用耳朵听。
(播放课件,现场嘈杂,听不到声音,重播了一遍)
师:谁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小鸟的声音,流水的声音。
生:我看到了小鸟叽叽喳喳唱歌,流水哗哗哗流着。
师:还有谁看到更多?
【引导求异,打开思路】
生:我听到下雨的声音。
生:还有流水、小鸟、铃铛。
师:谁能把这个礼物的内容说清楚?
生:有小鸟在叽叽喳喳唱歌,铃铛在叮叮响着,有雨滴……(记录不全)
师:还是听着不舒服。如果能“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说,就好了。
【用夸张的手势提示,引导注意表达的顺序。】
师:先说那(生:雨),什么样的雨?(生:哗啦啦的雨)接着说(生:鸟,鸟儿叽叽喳喳地唱歌。),铃铛在叮铃铃地响,小河在淅淅地流。
师:这份礼物什么时候送合适?
生:春天送合适,因为小鸟来了。
师:我知道哪些鸟一到冬天就飞到广州来了。
生:燕子。
师:还有什么原因在春天送合适?
生:冬天,水结冰……(声音含糊,听不清)
生:应该在夏天送。春天,水把冰一块块冲到拐弯的地方,有“叭”的一声。
师:(笑)一个春天冰也没融?(生无言)错了没有关系。
生:夏天比较合适。
师:我和大部分人一样,认为春天送比较合适。当然,夏天也行。春天除了北归的燕子、铃铛、雨、流水,还会有什么?
【利用提问的技巧,继续帮学生打开思路】
生:春风。
生:花朵,春天百花齐放。
生:碧绿碧绿的树叶。
师:“碧绿碧绿”能否换个词?
生:青绿。淡绿。嫩绿。深绿。
师:春天还会有什么?
生:春雷。
师:打一个试试。(生模仿。笑声。)
师:春雷一声响,报告春天已来到。我们看到……看到春雨,叶子……再往下看(生:泥土里有蚯蚓)。
【强调顺序,同时也为调动学生阅读和生活的经验,打开思路,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师:这么忙,干嘛? 生:蚯蚓在造房子。
生:还有蟑螂。
生:还有高压电线。
师:这高压电线冬天在泥土里,春天还长出来?(笑)
师:如果我说,我就是那一声春雷。
生:我就是那一阵春风。
生:我就是那一场春雨。
生:我就是那一朵飘雨。
师:你看我加了动作了。(学生重复前面的发言,语气没变,加了一只手的动作。)别老下一边,两边都下啊。(学生再次边说边做动作)
【言之不足,手之舞之。言笑间,学生语言逐渐丰富,课堂中情趣渐浓。】
【巧妙的语言,既提醒了旁边的同学,又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老师的睿智与细致,可见一斑。】
【在表演与对话中理解“随”。】
【教师意在让学生在表演中理解“潜”,但学生不得要领。费事费力,却没有效果。】
师:润物细无声。春雨,你来润谁?
生:润春风。
师:怎么润?(生表演)春风春雨来干嘛的?
生:润植物。
师:除了润植物还有什么?
生:给蚯蚓洗泥土。
生:让小河长大。
生:让人凉快了。
师:想象,春风春雨来到哪里,干什么,写下来。(出示课件,提醒学生可以换行写。)
(课件:风雨也来了,
学生写话。交流:
生:春天随着我春风……
【在学生朗读自己的诗作时,语言非常的不流畅,反观之前老师带领学生吟诵古诗时,学生的入情入境,判若两人。】
生:春天随着春雨落下来了。
师:“风雨”可以换成“他们”。
师:你是谁?(生:春风。春雨。春雷。)你们来到哪里?干什么?
生:我是燕子,在树上唱歌。
生:我是春风,……
师:接着写,你是谁?你在干什么?
……(会场嘈杂,记录不全)
惊艳,叹服之余,还是会有一点遗憾,一些想法,记于此:
这节课的目的主要是指导学生完成一首儿童诗,大致如下:
我就是那
春天随着我
风雨也来了,
瞧,
回顾教学流程,教师设计了两个情境:
(一)春为媒,想象说话,连话成诗
播放课件,让学生听”风、雨、水、鸟“等的声音,然后指导打开思路,想象春天还有什么?老师的评价语简洁有效,引导学生从天空想到了泥土里,思路非常清晰。在这个环节,解决了”我就是那----,春天随着我----起来了。“这两句的内容。
(二)诗为媒,引发想象,以诗润话。
通过吟诵《春晓》,引导学生继续想象春天的景物;随后引出下两句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重点指导理解“随”“潜”“润”,“随”与学生诗作中的“随”有同工之理,“润”解决了“干什么”的问题,唯有这个“潜”字,费时不少,未见其效。这个环节最出彩的是吟诵和表演,语文的”情“与”趣“在其中大放异彩。
分析这两个情境,每个环节都是那么精致完美,让人惊艳。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两个教学环节有些重复,铺陈的东西太多,细碎有余,大气不足,所以,显得层次性不够清晰,目标不够明确。如果教者能将两个情境进行整合,舍弃一些“精彩”,课堂会更显大气之美。
2、舍得,方有扎实之效。这节课最大的争议还是在目标定位:对二年级上册的学生来说,是否要写诗?是否要写这么多句诗?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看,说和写确实有一定的差异,学生说得精彩,但写的时候,表达有一定的困难。这与学生语言发展的特点有关,也与目标定位有一定的难度有关。我的观点是可以写,但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支架。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写作用纸相当于空白,只提供了几条简单的横线。如果能设计成填空式,把整首诗的结构体现出来,让学生专注于思考诗的内容,而不是还要兼顾诗的形式的话,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而且,我们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让大多数学生能达成目标,而不是让课堂只属于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