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宋朝太庙曾在温州
潘猛补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里面安奉着其祖先的神主,是皇帝举行祭祖典礼的地方。所谓神主,即牌位,就是将祖先的名号写在板子上,进行供奉、祭祀,寄托哀思。太庙一般设立在皇宫的东面,表示对祖先的崇敬,因为中国历来以日出方向为尊。“东方红,太阳升”,象征光明保佑。在宋代,这个作为皇帝家庙的太庙曾经设立于温州。那是宋室南渡之初,高宗赵构南逃,建炎四年(1130)正月二十一日进入温州港,二月初一日,御舟至江心孤屿,驻跸江心普寂禅院。后登岸驻州治,改州治衙门为行宫,州治住宅为宫禁,谯楼为朝门。由于皇帝驾到,所谓"朕时巡东南,钦惟宗庙未获妥灵,肆命有司,奉祠于近郡。"(张纲《华阳集》卷七)太庙因此也暂时设在温州。
一、温州太庙设立时间地址考
关于温州太庙设立的时间和地址,历来论述不清。一般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卷三十一:(建炎四年二月)"己丑,奉安景灵宫祖宗神御于温州开元寺。"认为太庙是建炎四年二月设立在城内的开元寺(今东南大厦址)改名的天庆宫,后又将太庙天庆宫移至华盖山顶。其实时间地点经过均误,产生错误的关键是李心传将福州误为温州,而后人又混淆太庙和景灵宫的关系以及神主和神御的区别。
所谓神御,即肖像。御,谓御容,就是皇帝或其配偶的塑像。大量地供奉帝王祖先的塑像始于宋代真宗,据《宋史·礼志九》:“国家道观佛寺,并建别殿,奉安神御。”由于它供奉的是塑像作为皇权的物质载体和精神象征,所以供奉礼节在不少方面比太庙还要隆重,这些神御殿中以景灵宫为最重要,相当于第二太庙。宋室建炎南渡初,沿江战事紧张,朝廷决定将原放在开封景灵宫、随同南迁的北宋历代皇帝的神御存放于后方安宁之地,由御前前军统制王躞任祖圣容礼仪使,护送神御,与神御同行的还有庞大的仪仗队、乐队、和僧人道士组成的队伍从间道走扬州后将景灵宫神御迁于福州,而永安军会圣宫、扬州章武殿的神御迁于温州。据熊克《中兴小纪》卷八载:"二月,戊子,诏万寿观、会圣宫,章武殿之神御至温州天庆宫奉安。"景灵宫神御当时未至温州,更没入开元寺。又据罗大经《鶴林玉露》卷五乙编《启运宮望祭殿》:"福州启运宫,在开元寺,有七祖御容塑像,乃西京陵寢之旧。南渡之初,迎奉于此。"可见此开元寺在福州,《建炎以来系年要》误为温州。
这里的提到的天庆宫就是自宋真宗“诏天下并建天庆观”后,设立的“天庆观”。且温州天庆观是本州重要的官方道观,将神御奉安在温州华盖山上的天庆观本为上优的选择,所以没有必要先将开元寺改名充当。而己丑比戊子还迟一日,哪有先为名天庆宫,次日又改回开元寺的道理,开元寺改名说于情于理于据皆不成立。渡江后,自祖宗以下神御,皆寓温州天庆宫,是指会圣宫和章武殿的神御奉安,非景灵宫的神御,更非太庙神主的奉安。而景灵宫的神御,据嘉靖《温州府志》卷六云:"秋八月庚寅,诏两浙漕臣奉迎景灵宫神御至温州。时边报急,又欲如温州,故有是命。"至此温州正如绍兴元年温州知州林之平所言:"温州见今奉安太庙神主外,有景灵宫、万寿观、会圣宫、章武殿祖宗神御分寓四处。"
至于温州太庙的设立时间地址,嘉靖《温州府志》卷六有明确记载:"冬十月遣祠部郎郑士彦奉送太庙神主至州,冬十一月奉安于开元寺。"可见太庙神主奉安时间为建炎四年十一月,地址是城东的开元寺。
二、温州太庙的历史
太庙的神主是当作皇家祖先的化身,认为祖先的灵魂就在神主牌里,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失去。早在建炎元年七月十九日,高宗赵构在扬州诏:迎奉神主赴行在,寓安祖宗神主于扬州寿宁寺。到建炎三年高宗南逃,四月二日,太庙原背负太祖皇帝神主亲事官李宝至瓜州被金人驱虏,遂致遗失,后朝廷以重赏求之。
建炎年十月四日,以祠部郎官、兼太常少卿郑士彦充护从, 奉迎太庙神主往温州奉安。原先温州太庙所只称神主所。对此度支郎中侯懋认为:"恭以清庙乃国家严奉祖宗之所,自历代迄于本朝,皆以太庙为称。昨以车驾临幸东南,有司一时申请,遂以迎奉神主为名,无乃渎慢在天之灵,望改神主所之称,止以太庙所为名。"温州以前只有太庙之实,至绍兴三年温州才有太庙之名。朝廷曾任谢伋除祠部郎官温州主管神御,王铚《送谢景思假太常少卿奉祀温州太庙先至三衢省觐 》诗作赞云:"神游眇邈海边城,捧诏躬祠盛此行。九代衣冠汉原调,百年礼乐鲁诸生。东山世德声名早,南省仙班气象清。晓雨都门携锦帐,路人更羡采衣荣。"为了神主的安全,绍兴二年三月二日,高宗下诏:"温州太庙百步内居止遗火者,徒二年;致延烧奉安寺观,流三千里。"在法律上保证其安全。在这严格的管理下,开元寺一直平安无事,后太庙迁回临安,开元寺就失去旧日的显赫地位,故遭不测,于绍兴十年毁于大火。
随着战事稍有好转,绍兴三年十月二十七日,祠部员外郎、兼权太常少卿、太庙景灵宫提点江端友倡言太庙在温多有不便,应该在临安府行宫门内修创太庙。不久临安太庙落成,五年二月四日,诏差祠部员外郎、权太常少卿张铢奉迎太庙神主赴行在所奉安。 高宗有旨:在温州举行盛大的祭祀送行仪式,其温州祭享等事,令温州通判权管,至此温州太庙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三、景灵宫神御在温十三年
渡江后,自圣祖以下神御皆寓温州天庆宫,其官员以祠部官兼知州,若官使相则兼景灵宫使,典奉神御。其单位由景灵宫神御所改称景灵宫奉迎所,其提点官以太庙、景灵宫提点奉迎所为名。其职责不仅负责景灵宫,同时还负责太庙,是一套人马两个牌子。
当初是昭慈皇后孟氏封赵构为帝,故高宗对她十分尊敬。绍兴元年孟氏亡故,三年遣户部员外郎徐杞奉昭慈皇后册宝入温州太庙,塑制昭慈献烈皇后神御,以信安郡王孟忠厚为礼仪使赴温州景灵宫奉安,令温州长吏率见任温州宗室南班前导立班。
奏告迎奉仪式繁杂隆重,费用极昂。故绍兴三年十一月九日,知温州程迈言:"本州岛奉安神御、神主,逐时供奉酌献,并一行官属请给等,一年费用钱粮共五万七千余贯。窃缘逐时酌献及官员衣粮不敢违阙,兼近迎奉昭慈圣献皇后神御、册宝又有支费不少,望赐支降。"诏令礼部给降两浙路空名度牒、紫衣共二万贯,以三分为率,二分度牒,一分紫衣,付给温州专充前项开支。度牒是官府发给出家僧尼的凭证,僧尼可免地税、徭役,官府可出售度牒;紫衣、师号是道士地位的象征,由官方颁任,在宋代也作为有价证券卖买,其收入以充军政费用。《中兴礼书》还记载了绍兴十年温州景灵宫帝后忌辰道场的相关事宜,"本州守臣率见任官并僧道各五十人赴宫行香。“还设立潜火兵保护其消防安全。
神御自建炎四年二月奉安温州天庆宫,赵鼎为相时,曾提议临安筑宫以奉各祖神御,而留圣祖于东嘉。后不果。至绍兴六年辛巳,诏:“天章阁、万寿观祖宗帝后神御,见在温州,令干办官黄彦节迎奉赴行在,惟圣祖像留温州如故。”据《建炎以來朝野杂记》一直至绍兴十三年二月始迁于临安万寿观之后殿才完全迁移。圣祖财神赵公明的神御在温整整停留了十三年,温州经济因此而迅猛发达,文化因此而繁荣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