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昌湖觅古
(2014-07-11 07:40:48)
标签:
美食 |
会昌湖觅古
孟甫
会昌湖,即古之永宁湖,在鹿城西南五里,汇瞿溪、郭溪、雄溪三溪之水而为湖。汉晋间弥漫巨浸为灾不断,至唐会昌四年(844年)温州刺吏韦庸率众重浚治之,因而得名为会昌湖。其湖近城西者曰西湖;在城南者曰南湖,即今之温瑞塘河。两湖合称为会昌湖,而今之所谓汇昌河者仅为古时西湖之一部分而已。在古时西湖边原有桥六、僧寺四、湖山景色凡十有八处,西山兀立水滨,螺髻照影,尤为可观,洵鹿城游赏之胜地。然岁月沧桑,景物早已荡然已存,我们只能从古籍文献中寻觅其遗踪余迹,以聊抒思古之幽情。
说到觅古,首先要提及的景物当是唐刺史韦庸凿湖治水筑堤十里而名的韦公堤。其堤在思远楼下至南塘一带凡十里。长堤上夹道皆杨柳垂垂直至永泰桥,沿城皆平堤,南岸皆园馆,湖面荷花盈盈,时有“荷花十里香”之誉。此堤之景当可与杭州西湖白公堤、苏公堤相媲美。
而景物最为著名者却为北守郡守刘述所建的思远楼。楼位西湖之北岸,韦公堤边,城之南门,面西山群峦,临会昌湖畔,层檐翼然,轩窗敞豁,湖光山色若图画间。每到端午,游人在此观龙舟竞渡。此楼以擅湖山之胜,思远者致幽之意而故名“思远”。绍定二年太守史宜之更名“湖山风月”,景定三年太守赵希忱又重新恢复原名。元大德间宣尉使洪模曾重新修葺之,而至正二年冬楼毁于火。次年郡守阿都赤重建之,县令林泉生有记。据其记云:“广其故址,作崇台高榭,甍飞栋举,璨然加盛焉。”可见其规模又有所拓展。其壮观其华丽堪称温州之岳阳楼。可惜至正十七年被飓风所摧,今已无法觅其原貌。然历代诗人墨客还是留下不少诗章,从中可窥其一斑。诗篇以北宋太守杨蟠的《永嘉百咏》之一《思远楼》为最早,其有“吴兴刘孝叔,楼此面苍陂”之句。而最脍炙人口者为南宋永嘉人甄龙友《贺新郎》词。时端午竞渡日,甄身着彩衣,立龙舟首,自歌所作思远楼词,旁若无人。其词云:
思远楼前路。望平堤、十里湖光,画船无数。绿盖盈盈红粉面,叶底荷花解语。斗巧结、同心双缕。尚有经年离别恨,一丝丝、总是相思处。相见也,又重年。
清江旧事传荆楚,叹人情、千载如新,尚沉菰黍。且尽尊前今日醉,谁肯独醒吊古。泛几盏、菖蒲绿醅,两两龙舟竞渡,奈珠帘、暮卷西山雨。看未足,怎归去。
词中提到平堤十里,就是韦公堤,而韦公堤上有会昌桥。叶适《建会昌桥》诗云:“十里沧浪绝岸遥,幽人行处有谁招。幸无车马妨来往,买断寒蔬取意挑。”在西湖边,西山下,集云厢龚将军庙前还有行春桥。叶适亦有“行春以东净水北,不妨欢乐早还家。”和“行春桥东峙岩北,大舫移家往无隙”之句。行春桥大概为人们春日郊游踏青必由之径而得名。诗中提到的峙岩桥也在永宁门(小南门)外山川坛东面,当是一个十分繁忙的水码头,故叶适有诗云:“峙岩桥畔船辞柁,冷水观边花发枝。”除此桥外,还有名澄鲜桥者,取谢灵运“空水共澄鲜”之句以名。其西出多酒楼歌馆,其地“画楼歌妓颜如花”,繁华景象可见一斑。然这些桥已无从寻觅,而仅存地藏桥,即今水心石桥一座而已,其横于湖上若垂龙,现已成为市文保单位了。
在会昌湖四周曾有许多名人故居。最早的恐怕是北宋隐士郑赓的莲花庄了。郑赓字泰臣,游京师见知于杜衍、范仲淹,留处门下,款待甚厚。然郑因思亲归乡,居永宁门外湖边,湖中种满莲花,故名莲花庄。赵抃有《赠郑赓高士诗》“知音辞相府,归养为亲庭”。杨蟠有《苏花庄》诗:“会昌湖上客,今已化为尘。一束青刍莫,空思如玉人。”据弘治《温州府志》南湖上的千秋桥注云:“水面折而西,通双莲桥、莲花庄,接泥荡,两岸尤多园馆。”可见其庄当近双莲桥,可能在今荷花一带。
而故居最为著名者为叶适故居。叶适自云“庆元戊年余始居生姜门外西湖上。”又说“余久居水心村落”,故以水心为号。其诗有:“我在水心南岸村”,“对面吴桥港,西山第一家”。“有林皆橘树,无水不荷花。”其故居有草堂书楼,楼上有匾曰会昌观。叶适有《会昌观小集呈坐上诸文友》云:“东池属草创,斤斧声未缩。野蔓翳前庭,中函数株菊。”其学生戴栩有和诗云:“深居抱穷空,弱质资冻暴。蹑齐迩高堂,凌阴得重燠。败素谅难迁,窘逼尚可复。再拜窥著书,廿以谢华毂。涉海浩无津,眩汗颈为缩。万葩拾一二,浅心自兰菊。喟焉怀世情,否泰几翻覆。经纶委道周,伊谁获已熟。哲人信委蛇,爱士比金玉。盖摩集云门,艇凑思远楼。一觞为我陶,千载期尔勖。岁晏霜雪交,故林有乔木。”在这十分简陋的草堂中诞生了永嘉学派集大成之巨著。在其宅东门外小桥跨水入,名莲洲,洲上有一小池,号东池。在草堂南又有菊圃。叶适有诗为证:“虽有莲荷浸屋东,暑烦睡过一陂红。秋来人意稍苏醒,似惜霜前零乱风。拒霜旋插花疏疏,甘菊新移日晒枯。花草只今如此在,几时写作会昌图。”
在名人故居中最为游人流连忘返的当为陈谦的别业湖庄了。陈谦字益之,乾道八年进士,官至宝谟阁待制。因湖庄连水,故自以水云为号,而赵师秀《和陈水云湖庄韵》有:“粼粼水增波,迭迭云弄影”之句。庄中有楼名湖楼,又称与造物游楼。徐玑对此有这样的描写“园无三亩地,四面水连天。行向高楼处,却身如在船。”赵师秀亦云:“何处飞来缥缈中?人间惟有画图同。两层檐幕垂无地,一片笙箫起半空。岩竹倒添秋水碧,渚莲平接夕阳红。游人未达蒙庄旨,虚倚栏干面面风。”此楼为诗人宴集之处,故诗人吟咏甚多,如陈傅良、徐照、翁卷等均有题诗。在其楼下有锦云洞,跨水,内有荷花荡,北有石山小岭。而叶适《挽陈待制词》有“峙岩桥畔船辞柁,冷水观边花发枝”。此楼当在峙岩桥附近,边有冷水观等景观。
除此楼外,还有如下各处:
宋庄,为宋之才侍郎别业。王十朋有诗云:“湖上轩窗对遥碧,新诗写出旧城南。地环碧玉轩窗莹,舟入红云笑语香。”“下笔惭无少陵句,老怀徒爱宋公庄。”并注云:“宋侍郎别业中、思远楼之南,有轩名遥碧。”
瓜庐,为薛师石故居。薛师石字景石,筑室于会昌湖西,曰瓜庐,并以自号。其《瓜庐集》中多涉瓜庐景色,而赵师秀等诗人亦有题咏。
渔村野,宋薛嵎别业,在水心。薛嵎字宾日,号云泉,宝祐丙辰进士。渔村内有草阁,其有《新筑湖外草阁》诗。村内有苜蓿轩,取唐薛补阙“苜蓿长栏干”句名之。还有蓑衣步亭、归洁庵、楼褊轩、清醒亭,薛嵎又特作《湖外别业四咏》对此吟咏。至于渔村书屋等景色的题咏更多且精致,使人回味无穷。
项园,为瑞安项氏别业。宋庆之有《项园即事》诗:“时节飞花尽,幽林亦自香。闲来看新水,独立又斜阳。檐角鸟鸣霁,树根鱼就凉。一春风雨过,游事极相妨。”一派世外桃源风光。
桂隐庄,在西岸,旧曰南隐庄,为宋待制陈余师别业。陈余师,字文范,号南隐,上舍释褐,累迁宝章阁待制。晚年寓居郡城,治别墅于会昌湖西岸。其有《寓水心南隐庄谢送茗笋》诗,诗云:“饱参笋粽味方回,细呷茶瓯雪渐来。满幅萧萧有风雨,咏诗字字不尘埃。”人脍炙之。后元宣尉使洪模得为别业,因号桂隐庄。内有十里湖光阁、更远楼、翠红深处亭、安乐窝轩、清意味轩、桂轩(匾曰更要如何)、小隐轩。当为元代一名园。
峙岩墅,为宋周正议别业。周泳,周行己父。官正议大夫,故名周正议。别业在会昌湖南岸,中有石山小阜,后捐为峙岩尼院。会昌湖边除此寺院外,最著名的就是法明院,在会昌湖北,豫章夹岸,被涵绿阴。赵抃有《水心院讲僧继忠》诗描写此环景甚详。其云:“烟波周匠望中赊,乘兴驱车一迳斜。谁识上人修证地,水晶官里法王家。”继忠时为法明院主持,见叶适《法明寺教藏序》。由此可知法明寺又名水心寺。故陈昉《颖川语小》有叶适“居永嘉水心寺侧,水心,寺名也”的记载,韩淲《送野云孔炼师回永嘉》诗有“开元观近水心寺”之句,而明顾璘《水心别业》更明确指出:“永嘉城北水心寺,寺下高人凿而居。”叶适故居边的法明寺就是所谓的水心寺。会昌湖边有无水心寺之争,到此可以休矣。
最值得考证一番的古迹应是鲍园。据弘治《温州府志》,其园处城南会昌湖边,园地轩馆水竹亭台不可殆记。考宋鲍潚字清卿,知潮洲。当时居城南,许及之有诗为证,云其“家住城南水竹村,羡君自榭与凤轩。”并为鲍书“混碧楼”匾额。陈傅良诗云鲍家有鲈香亭。徐照有《题鲍使君林园》、《题鲍使君池台》,徐玑有《中秋集鲍楼》,翁卷《题鲍居士诗》,“日月湖波畔,群鸥相共闲。有时乘小艇,忽入到城间。”这里的鲍居士,就是指鲍潚子鲍野。鲍野信佛,作《宗记》,叶适有序,鲍园历经两代经营。其规模宏伟,为宋一代名园,然今早已被人们所遗忘,成了消失的历史。
古时的浩渺广阔的会昌湖,如今已被高楼大厦所侵蚀,昔日的湖光山色已变得面目全非。现代的人们有责任重现其绚丽之光彩,恢复其历史的韵味,给后人留下一片幽雅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