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温州经籍志》辨证

(2014-07-10 14:01:09)
标签:

股票

《温州经籍志》辨证

 

潘猛补

 

 

内容提要:《温州经籍志》三十三卷、外编二卷、辨误一卷,记载了旧温州所属永、乐、瑞、平、泰、玉、六县自唐至清道光间温州人或有关温州之著述。此志为孙诒让早年之作,由于时代所限,见闻难周,孙氏曾自谓“纰缪夺漏,惧勿克免”,故误收误考之书亦时有出现。本文仅就孙案中考订疏误之处,加以辨证。

 

温州经籍志》三十三卷、外编二卷、辨误一卷,记载了旧温州所属永、乐、瑞、平、泰、玉、六县自唐至清道光间温州人或有关温州之著述。此志为孙诒让早年之作,自“同治己巳之厦,属稿伊始,寒暑再更,条绪粗立”。历时八年,稿曾两易,至光绪三年方始定稿。复以见闻所域,搜采未宏,撰作《征访温州遗书约》,“托同志良友,代为搜访,钩沉补遗。”然此后“殚心尽力于经子小學,撰述日新且繁,遂不遑董旧著,稿本辍置筐衍,垂卅载。”至1921年由浙江图书馆予以刊印。从此不径而走,被推为 “近代汇志一郡地方文献书目之祖。”由于弱冠之作时代所限,见闻难周,孙氏曾自谓“纰缪夺漏,惧勿克免”,其所云“未见”、“已佚”之书,或未加著录之书,往往间有出现。其疏误之处,在所难免,故误收误考之书亦时有出现。本文仅就孙案中考订疏误之处,按原书先后加以辨证,并以“潘案”的形式加以区别。至于所谓“未见”、“已佚”之书,或未加著录之书的补正,且见笔者《温州经籍志校补》,此不赘述。

    卷一

周行己《易讲义》案:《易讲义》宋以来书目并未著录,惟其《叙》见《永乐大典》本《浮沚集》四。其卷二《经解》内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一篇,疑即《易讲义》逸文也。潘案:此序又见《二程全书》,原定为程颐撰;亦见《性理群书句解》,原定为朱熹撰。考程颐另有《周易程子传序》,此文不见于《朱熹集》,故当为周撰无疑。然周行己之序仅为《程传》而作,非其另有《讲义》,此孙氏失察。

缪主一《易经精蕴》 潘案:《光绪永嘉县志·艺文志》载:“《易经精蕴》,元缪主一撰。”又《儒林传》载:“元缪主一,字天德。延间为郡庠经师。”缪生于宋元易代之际,入元从事教学,当以元朝人著录为是。据正。

徐氏兴祖《易经讲义》潘案:《民国平阳县志·经籍门》云:“即永嘉张文选所著而误复出。”当删。

戴悫《易注》案《乾隆府志》经籍内《易注》作戴懿撰,《县志》作戴悫,《府、县志》选举表,府学岁贡嘉靖间有戴悫,是《府志·经籍志》作“戴悫”,误。《万历府志·艺文门》亦作戴懿,误。潘案:戴悫《易注》,《弘治温州府志》十八著录。孙氏定为嘉靖间岁贡,误。据《弘诒温州府志》十《人物·戴蒙传》有幼子悫,出继玉山汪氏,终嵊宰。有《易注》、《诸经补义》。可见其为戴蒙子,戴仔、戴侗弟,当为宋末元初人。

卷二

葉廷瑞《尚書總義跋》潘案:此爲跋文,非單行書,當刪。

卷四

蘇□□《古禮書敘略》案:蘇太古事迹,舊府、縣誌無考。金履祥《仁山集》一,有《送三蘇君序》,曰:“愚翁先生蘇公,來官金華,其三秀從焉。長曰太古,仲曰佩書,季曰會心,皆所以號也。”又卷四有《九月初永嘉蘇太古同遊金華洞夜宿鹿田寺用杜陵山館詩韻以贈》詩。南宋人通稱溫人爲永嘉人,蓋用永嘉郡舊稱也。太古不知籍隸何縣。《佩文齋書畫譜》二十五引《王魯齋集》:“蘇基先,溫之瑞安人。登寶祐癸醜第,初調臨安府浙江稅,終金華令。”《萬曆溫州府志》十,寶祐癸醜進士有蘇文洪,瑞安人。而無基先。《仁山集》所稱,愚翁先生蘇公,或即基先。然今所見馮如京刊本《魯齋集》十二卷無此語,俟更求足本考之。又據仁山《送序》,則太古乃別號,其名惜無可考。潘案:考王柏《魯齋集》二十《宋金華令蘇公墓誌銘》有“公諱某,字基先。始祖自閩徙溫之瑞安,今八世矣。自號愚翁,男三人,長模,博雅有識,兩薦浙漕。”可見蘇太古其名爲模當補。而《光緒金華縣誌·職官》列蘇太古,字基先。”又別列“蘇□□,愚翁。”將文洪,字基先,號愚翁,一人分爲二人;又將其子蘇模之字太古,誤爲其名特此正之。

卷五

葉適《春秋通說》案:《春秋通說》見《萬曆溫州府志·藝文門》,宋以來書目皆不著錄,其書名卷數並與黃若晦書同,疑《萬曆志》偶誤以黃書屬水心也。然今未敢臆刪,姑錄其目以備參考。潘案:《弘治溫州府志》十八著錄,撰者名爲三字墨釘,在此書後即著錄《習學記言》等葉適著作。《萬曆志》誤連讀而引。當爲黃書,此條當刪。

卷六

劉氏清《中庸章句詳說》案:《經義考》一百五十三載《中庸章句詳說》一卷,標曰:“未見”。一百五十四複出劉氏清《中庸詳說》,標曰:“佚”,亦誤分爲二書。潘案:張崟《讀四庫簡目批註與溫州經籍志》雲:劉清《中庸章句詳說》一卷,《中庸章次連續說》一卷,明嘉靖四十一年朝鮮刻本。可見確爲二書,《經義考》不誤,僅書名稍異。

卷七

戴侗《六書故》案:此書草創,昉於合溪之父蒙,故書中多引先人說,即《自序》所謂“先人將因許氏遺文,訂其得失,以傳於家塾,而不果成”者也。至所引“伯氏曰”者尤衆,則爲合溪兄仔之說。又有引“季曰”者,蓋合溪更有弟亦治小學,其名無可考。至書中臚列舊聞,更有外王父及舅氏說,其人亦無可考。所引“舅氏說”數十條,說《詩》者蓋十之八九,援證多該博,惜不得其姓名。舅氏又或作“舅駟”,疑刊本字誤。潘案:戴侗有引季弟外祖父、舅氏說。孫氏雲“無可考其姓名。”今據《永嘉菰田戴氏宗譜》載:戴侗幼弟名愨,外祖父名汪逵,字季路、爲宋狀元汪應辰之次子。汪逵子汪季和無嗣,欽賜俶爲其過繼傳宗,改名爲愨。又書中所引舅氏,或作舅駟,非刊本字誤,駟當爲戴侗之舅汪季良,字子駟,知平陽縣,舅駟當爲子駟之簡稱。

卷八

王埴《內外制稿》案:《萬曆府志·藝文門》載《內外制稿》、《北山稿》,注“王基撰”。各志《人物傳》無王基。惟《乾隆永嘉縣誌·經籍門》載《北山遊集》,題“王埴撰”,與《萬曆府志·人物傳》合,今從之。潘案:《弘治溫州府志》十八題“王■撰”。《萬曆志》誤爲“王基”。《光緒縉雲縣誌》十二《碑碣》有“王■《小蓬萊歌》原稱:予蒞邑三載心甚樂之,去之曰爲歌以詒邑人,使刻之石上。”詩未題“大宋鹹淳元年歲在乙丑八月朔日永嘉王■。”《弘治府志》十三《科舉》開慶己未周震炎榜,王台,永,終侍郎。”王台此名未見其他史書,孫衣言認爲,或即“王■”之訛,“台”以形近。《宋戴炳壙志》末有“忝眷宣教郎新知處州縉雲縣主管勸農公事兼軍正王■填諱”一行。王■字德器。

張孚敬《諭對錄》潘案:孫氏錄楊鶴萬曆甲寅(四十二年)序,誤。其《序》題亦選《張文忠奏對稿敘》,應列《諭對稿》下。

侯傅邦《侯君霖疏草》案:侯知府傅邦,二穀布政一元子。《侯君霖疏草》,府縣誌·經籍門並題:侯應賓撰。應賓,爲傅邦子,亦見府縣誌·循吏傳。然君霖爲傅邦字,則《疏草》自當爲傅邦所撰,或應賓編次刊行。修志者遂不考而題其名,猶張文忠《諭對錄》舊《通志》、《府志》別題張汝紀也。今考定正之。潘案:應賓爲化邦子、傅邦從子,孫氏誤爲子。據《甌海軼聞》卷二十七正之。

卷九

張汝紀《張文忠世家》案:張太衡汝紀,文忠公孚敬孫,太仆丞遜業次子。凡文忠所著書,並其所刊行。明槧《諭對錄》卷首,附刊職名,太衡系銜爲四川龍安府知府,前刑部廣東清吏司郎中,後不知終於何官也。潘案:道光甲辰重刊本首載李思誠序,全載李光縉後序。據後序文,則此書系李思誠、姜應麟二人所輯而汝紀爲付刊者。孫氏未見刊本,僅從《甌乘補》移錄,李序文句與刊本頗多差異,故據“太衡輯公行事”之語,題作“張汝紀輯”,誤也。

薛凝之《伊洛源流譜》案:玉成薛先生凝之,其名《吹劍錄外集》作“疑之”,與府縣誌不同,未知孰是?《平陽縣誌·理學傳》別載薛玉成,據《霽山集》爲傳。蓋誤以玉成爲別一人。《雍正浙江通志·經籍門》又別載《伊洛淵源》,引《南雁蕩志》,彥時孫,玉成著,尤謬。今據《吹劍錄·外集》考正之。潘案:《鮑洋薛氏譜》有《薛玉成壙志》,雲:“有宋玉成薛先生之墓,諱凝之,字季常。以紹興十一年生,嘉定七年卒,祖諱彥■。堂曰“玉成”,自號“南湖老農”,人尊而稱之皆曰“玉成老先生。”

陳昉《雲萍錄》潘案:據夏承燾《天風閣學詞日記》雲:“此如今之紀念冊,而非著作,宋人集中不少。仲容先生誤以入錄。”此條似當刪。

夏元鼎《南嶽遇師始末》潘案:《中國醫籍通考》二著錄于方論二,並雲此書“蓋爲道家吐納養生之法。”《溫州經籍志》編入傳記雜錄內,誤。

卷一二

陳允默《玉甑峰志》案:陳允默事迹無考。《千頃堂書目》八有陳崇雅《玉甑峰志》十卷,疑非此書。潘案:《光緒樂清縣誌》增案:“陳允默爲崇雅字,邑諸生,居九都玉甑山下,所輯《玉甑峰志》何丹邱序。書今尚存,猶及見。孫仲容《溫州經籍志》雲:‘《千頃堂書目》有陳崇雅《玉甑峰志》,書、人不同,疑非此書。’而實爲一書,一作允默、一作崇雅,不同故疑之也。”楊紹廉按:“樂清鄭氏有崇禎原刊本,標題稱《白石玉甑峰志》十卷,與《千頃堂書目》合。”

釋道瑞《仙岩志》案:道瑞,舊府、縣誌《仙釋傳》未載,《仙岩志》載《萬曆府志·藝文門》。蓋萬曆以前仙岩僧也。今故附於此。潘案:此書《弘治溫州府志》十八著錄。其人,張揚《仙岩山志》考雲:“其詩散見於佛彥《寺志》一《和宋之才韻》題雲:道瑞號奇祥;又《和李介山韻》題奇祥瑞,實即一人也。是猶其以釋逆川智順,一稱爲逆川順之例。茲以柳文斐《訪仙岩道瑞上人詩》考之,文斐爲李信子。李東陽《中書舍人柳公墓誌銘》雲:‘長相以字行,曰文斐,陰陽訓術。文斐之卒,後孺人一月。’又雲:‘孺人卒於弘治庚戌十二月十六日。’然則文斐之卒當在次年辛亥。由此推之道瑞當生於成化、弘治之間,若在萬曆以前,則柳氏不及見矣。”

卷十四

史君實《格物辯》潘案:《格物辯》見《道光樂清縣誌·藝文》,爲千字短文,無單行本行世,《縣誌》誤收,孫氏照錄,當刪。

史尊朱《學則圖說》潘案:此篇又見《道光樂清縣誌·藝文》,無單行本行世,按例當刪。

温州经籍志卷十六 蔡卓林翬《安邊史鑒》潘案:《民國平陽縣誌》四十九《經籍志》著錄,據《東昆仰止錄》作“林翬《安邊史鑒》”。並謂:“吳《志稿》潘案:吳即吳承志。雲:‘《雍正通志》引《萬曆志》,《安邊史鑒》蔡卓撰。《隆慶志》林翬修。按《乾隆府志》,元諸科題名,蔡卓試國子,縣分無考。卓乃元人,在翬後。是書必翬撰。卓蓋得其遺本,爲其編校耳。舊志作“宋蔡卓撰,林翬修”,襲《通志》之誤。’”《弘治溫州府志》十八著錄此書。撰者爲墨釘三字,接著錄“《石雲詩集》蔡卓撰。”《萬曆志》誤連續而將上書歸蔡撰,其實蔡與此書無涉,其名當刪。

李維樾《折沖紀述》潘案:卷九傳記類,已著錄。此重見,當刪。

卷十七

李錫瑞《子甑子》潘案:《乾隆溫州府志》《選舉志》十九作:“李世瑞《子甑子集》”。《乾隆永嘉縣誌》選舉亦同,而此作“李錫瑞《子甑子》”,人名誤,書名誤,歸類亦誤,似當刪。

葉葵《鏡清紀拙》潘案:卓敬《葉繼道墓誌》謂“葵文各自爲卷,有《鏡清紀拙》、《隨寓吟稿》、《白石陶詠》千餘章,序、記、銘、跋、雜等若干篇什,”則《鏡清紀拙》固文集中一種,卷二十五別集類已著錄,此重出,當刪。

《治平策略》潘案:此書儒家類已著錄,此條當刪。

戴□□《清適編》潘案:《康熙永嘉縣誌》十三著錄:“《清適編》戴宗璠。”可補子魯之名。戴宗璠,《府志》有傳。雲:“宗璠字瑞喬,永嘉人。以貢授學博,萬曆間修《溫州府志》。”其字不同,而《玉介園存稿》目錄有“後學戴宗璠子魯校”一行。可見其有二字。孫氏失檢。

包幼白《玉石新編》案:包幼白,時代無考。潘案:包厥初,《乾隆溫州府志·方技》有傳,雲:“字幼白,永嘉人。性聰慧,從國手陳少南遊,遂精書畫印章。”其名厥初,爲明末人。孫氏失檢。

卷十八

张超英《闺姓俪语》案:《乾隆平阳县志》十九题“张越英”,误。潘案:题“张越英”,不误。温州市图书馆藏乡著会抄本,作《闺姓类集俪语》四卷。《民国平阳县志》四十九载:“《温州经籍志》作张超英著,误。兄超英为之序。”

林灵素《济度金书目录》案:《道藏目录详注》此书后载《灵宝领教济度金书》三百二十卷,皆符箓科仪之类,此其目也。赵与时《宾退录》一,引耿延僖所作《林灵素传》云:“灵素被旨修道书,改正诸家醮仪,校雠丹经灵篇,删修注解。”《济度金书》疑即所修诸家醮仪也。潘案:此书题为元林灵真所编,实元明间道流根据林灵真原书增补而成。《道藏目录详注》二误为林灵素,孙氏误录,当改。《灵宝领教济渡金书》三百二十卷,入《道藏》。

《上清灵宝济渡大成全书》《天一阁书目》三之二:《上清灵宝济渡大成全书》四十卷,林灵素撰,周思得重修。案:《上清灵宝济渡大成全书》,《道藏》未收;天一阁藏本,今亦未见。疑即《济渡金书》之节本也。潘案:孙云:“疑即《济度金书》之节本也。”此说误,书名误,著者误。此书《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书志》著录为《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四十卷,明周思得辑,明宣德七年杨震宗刻本。此书与林灵素无涉,与林真灵有关。

谢《太上老君金书内序》潘案:此书非谢所作,《道藏提要》著录曰:“不著撰人,乃玄师所撰,至晚在南宋初已行世。”因此书在《道藏》中列于谢氏三种书中间,又不著撰人,故有此误,当删。

周无所《金丹直指》《道藏目录详注》四:太玄部,“夫”字号,《金丹直指》一卷,永嘉周无所注《十六颂》,皆重玄密语。潘案:周无所,应为“周无所住”。周无所住,被误为“周无所注”,应改正。

卷十九

■光《■光上人詩》潘案:《宋高僧傳》三十《後唐明州國寧寺■光傳》雲:“有朝贤赠歌诗,吴内翰融、罗江东隐等五十家,仅成一集。”此书《宋志》入总集类,当即指朝贤赠诗集,非指■光本人诗集。孙氏误入,当改入外编。

朱聳《隱清堂集》案:《萬曆溫州府志》十七、《雍正浙江通志》二百四十九、《乾隆永嘉縣誌》二十三並誤題“朱贅”。潘案:據《永嘉珍川朱氏宗譜》雲:“諱聱,初字介甫。《康熙府志》載公名聳,誤矣。公隱於合山,作《合山遊》數千言,改字合山,號歔愉。著有《隱清堂集》。郡守周延雋問饋不受。配劉氏,子一,墓厝漈下隱清亭側。”可見朱聱爲是。

劉安上《劉給諫文集》案:《劉給事集》,《書錄解題》、《文獻通考》及《四庫提要》所載並同。然余家藏盧氏抱經堂抄本,及所見豐順丁氏、嘉興陸氏諸抄本並作“《劉給諫集》”。給事、給諫義同,或陳、馬諸目偶誤書與?《薛嘉言行狀》謂有詩五百篇,制誥雜文三十卷。此謂先生卒時家藏稿本。《宋元學案》謂“《劉給事集》三十卷”,即本此。然《薛氏行狀》無《劉給事集》之稱,宋時所傳《給事集》亦別無三十卷之本,《學案》所雲未免小誤。潘案:是集書名,宋、明人以及清《四庫全書》著錄爲《劉給事集》,孫詒讓謂從舊抄本,作《劉給諫集》。今人祝尚書雲:“安上官至給事中,當時蓋以此名集。宋代給事中僅有駁正權,而與諫官有別;清代給事中與禦史同爲諫官,故又稱‘給諫’,改‘《給事集》’爲‘《給諫集》’蓋以清代官制,失當,當以宋人著錄作《劉給事集》爲是。”

卷二十

繆夢達《瓊筦雜著》《晉康雜著》《遊淮集》案:繆夢達《瓊筦、晉康雜著》及《遊淮集》,見《萬曆溫州府志·藝文門》。而《乾隆溫州府志·經籍門》並作繆元德著。考《乾隆平陽縣誌·文苑傳》載:“繆夢達知昭信軍,瓊州武經大夫,瓊筦安撫,改知德慶府。所著有《遊淮集》十卷,《瓊筦、晉康雜著》各三卷,《女訓》二卷。”《宋史地理志》六,廣南東路德慶府爲晉康郡軍事。《縣誌》載夢達嘗知德慶府,與《晉康雜著》書名相應。然《廣東通志》十六《職官表》宋知德慶府有繆夢遠,注“武翼大夫”,非夢達。夢遠爲夢達弟,乾道丙戌武科,知英德府,見《平陽縣誌》十二。知瓊州亦無繆夢達,至《遊淮集》則《通志》亦題“繆元德”。彼此岐迕,無從校核。今姑依《萬曆府志》、《乾隆縣誌》並題夢達,俟更考焉。潘案:《民國平陽縣誌》五十《經籍志》有案語,其雲:“今案《瓊莞晉康雜著》及《遊淮集》,《乾隆縣誌》皆作繆夢達著,《雍正浙江通志》、《乾隆溫州府志》據《萬曆府志》,以《淮遊集》爲繆元德著。又據《南雁蕩志》以《瓊莞晉康雜著》亦繆元德著。考《元德壙志》于清道光間出土,所敘仕宦足迹並不及廣南。而本志《繆夢達傳》,知昭信軍瓊州、武經大夫瓊管安撫,改知德慶府。考《宋史·地理志》廣南東路德慶府爲晉康郡軍事,正與夢達書名合。此兩《雜著》,而應照《乾隆縣誌》定爲繆夢達著作。《南雁蕩志》影響附會,不足據也。若《遊淮集》之爲繆元德作,考壙志所敘宦績,有“授安豐軍霍邱縣主簿”一語,其地正當淮流,與《遊淮》書名正合。《萬曆府志》所言自非無據,亦應據定爲繆元德著。唯《廣東通志·職官表》知德慶府,乃繆夢遠,非夢達,與本志不合。然舊志無以《雜著》爲夢達作者,不敢據以臆改。至《溫州經籍志》稱《萬曆府志》,以《遊淮集》爲繆夢達作,與《浙江通志》、《乾隆府志》所據不同,未知何故。未見原書,姑三占而從二焉。”而孫延釗《校勘記》卻雲“然亦臆定之論也”,不同意此說。《永樂大典》七千三百二十六引吳泳《鶴林集》《繆夢達降授武翼郎制》中雲:“爾擢自右科,出乘邊障。意謂必能友賢安民,以開布大信。辟舉之際,既失其平,不尚俗以慰吾塞外吏士耶?”又《鶴林集》八有《繆夢達權發遣瓊州瓊管安撫制》、《繆夢達權發遣宜州兼廣西兵馬都監製》,可見《廣東通志》誤。

翁□□《松廬集》案:翁常之,名無考,《水心集》八有《挽詞》其弟二首雲:“秀峰插天下回溪,曾送郴州路久迷。更欲扶衰爲公往,葛陂龍化的盧嘶。”蓋郴州通判忱之兄弟也。潘案:翁常之名慥。據《袋球翁氏宗譜》,載翁舜陟生二子:忱、慥。慥爲四靈之一翁卷之父。四靈中徐照、徐璣與翁氏兄弟多有倡和。如徐璣《奉酬翁松廬》,可知其號松廬,故集名《松廬集》。徐璣又有《奉和翁千四知縣千十四隱居山中作》雲:“翁啖兩兄弟,志尚等高強。閒心沒江鷗,逸興狎山麂。難兄甲登弟,高風動喬木。湘南花滿汀,百里正育沐。爲作山水遊,澗源傾百斛。令弟小謝徒,深視郁林麓。優遊千卷書,平生幾竿竹。能琴弦不理,少飲中未漉。見倡複弟酬,音調諧擊築。”這與徐照《酬翁常之》:“半掩柴一徑深,山中免見俗塵侵。”隱居生活合。只是家譜中其字蘭慥,又字景悰,不雲常之。然忱、慥只有兄弟二人,卻是確證。

卷二十二

陳峴《東齋表奏》潘案:卷八奏議類已著錄,此複出,當刪。

曹豳《玉泉集》案:東田川曹文肅公豳,教授逢時子,《宋史》四百十六有傳。潘案:孫氏稱曹豳爲文肅、曹逢時子,顯將曹器遠誤爲曹豳。曹豳,《宋史》本傳附曹器遠下,故有此筆誤。曹豳諡文恭,爲器遠族子。

趙希邁《西裏詩稿》案:趙西裏希■,■字,字書所無,他書或作“邁”,疑俗書萬爲“萬”,遂亦書“萬”爲萬也。然本《瓜廬詩跋》及《前賢小集拾遺》三、《東甌詩集》四並作“■”,今姑從之。 嘉定庚辰進士。官至知柳州。《通志·選舉》作“趙汝迂”,府、縣誌《選舉》作“趙汝邁”,均誤。潘案:“■”字,見《玉篇》:“防罔切,急行也。”作“邁”、“迂”均誤。《永樂大典》七千三百二十四,引吳泳《鶴林集》有《起希■特授朝奉郎制》雲:“島夷不恭,幹我王略。爾丞郡紱,暫握機籌,討擊招降,備殫畫諾。坐滌蠻方之瘴,以寬南顧之憂。晉之二階,庸勸郡東。”“起”當爲“趙”之誤。此可略見其事迹

卷二十三

陳養浩《嶺南清嘯集》案:陳簡軒、陳直軒,並爲陳竹所子,竹所名無考,《清潁一源集》亦無詩。簡軒、直軒詩,《一源集》編于陳則翁前,則翁爲杏所處士供子,疑竹所乃杏所兄也。潘案:《閣巷陳氏大宗譜》四:“陳圓,閣巷大宗派靜公長子,字居方,號竹所。紹熙甲寅年生,至景炎丁醜年卒。男長兼善,次大翁,三善浩,四光獸。陳供,靜公四子,字居敬,號杏所,男四:長養惠,次則翁,三維翁,四齊善。”圓名可補孫氏無考之缺;圓、供爲兄弟,可證孫氏推測之確。

卷二十四

湯元善《草堂詩集》案:湯元善,《萬曆溫州府志》、《雍正浙江通志》、《乾隆平陽縣誌·義行傳》並有傳。而均作宋人,惟顧嗣立《元詩選癸集》戊以爲元人。考《雍正通志》、《乾隆府志》及《平陽縣誌·義行傳》別有元湯中山,居白沙。而《縣誌人物補遺》又有元湯元善,字長卿,亦居白沙。與宋湯元善,字明善者,名同字異。參合考之,湯元善當即湯中山,亦即湯長卿。《縣誌》所據書稱述偶異,遂分爲數人耳。今依顧《選》,定爲元人,而附訂其異同於此。潘案:所謂湯中山,蓋不知中山實湯之郡望,非其名也。所謂宋人,蓋生於宋,卒於元也。辯見《民國平陽縣誌》六十二《考異》。

無名氏《素翁集》潘案:無名氏《素翁錄》,卷八雜史類已著錄。《嘉靖瑞安縣誌》作“《素翁錄》”,此作“集”,本系一書,記載偶異,此當刪。

朱希晦《雲松巢集》諫謹序雲:“雲松先生,諫七世祖也。”案:家大人曰:“按《侯二穀近稿》五、《朱靈穀墓誌》謂‘自雲松翁至靈穀十二世,靈谷名守宣,蕩南先生子。’則蕩南當爲雲松十一世孫,此必誤合十一爲七耳。”潘案:此說誤。朱諫《重修瑤川朱氏族譜序》雲:“閱十六世雲松公博洽材也。際元季諸雄雄紛擾梓裏邱墟乃避居賦詩以見志焉。”下題二十三世孫諫撰。其爲雲松七世孫明矣。

卷二十五

季應祁《菌翁集》案:恥庵季明經應祁,《萬曆溫州府志·理學傳》、《雍正浙江通志》、《嘉慶瑞安縣誌·儒林傳》並有傳。其名《東甌續集》六、《千頃堂書目》十七、《元詩選·癸集》辛下原注:一作“祁”。及《雍正浙江通志》並作“期”,《萬曆溫州府志》又作“旗”,惟明李階所輯季氏《月泉詩派》作“祁”,當得其實,今從之。又《詩派》載恥庵別號困翁,而黃目載其集題“菌翁”,“菌”、“困”字形相近,未知孰是。潘案:《仙源季氏大族譜》:“應祈,字均饒,號恥庵,又號菌翁。著有《鹿岩樵唱》、《樊莊詩稿》。”字型大小與《月泉詩派》異。考“君”、“均”音同,應祈之兄名應祖,字均壽,號堯夫。《月泉詩派》誤將兄之字作弟之字,又將“菌”誤作“困”。

季德珍《竹所翁集》案:《月泉詩派》作“季德琦《竹所集》”、《乾隆溫州府志》二十七作“季德基撰”,誤。今從《千頃堂書目》十八。潘案:當爲季德琦。其爲德基從弟。《仙源季氏大族譜》三《竹所公行實》:“堯夫公之子也。有《竹所吟稿》六卷。”

陳文《樸庵集》案:陳樸庵時代無考,《東甌續集》載其詩三首,在金伯遜後,今附於此。潘案:《弘治溫州府志》十九有謝鐸《重修溫州衛治記》雲:“弘治己未夏四月,溫州衛指揮、同知陳侯璠。侯字汝玉,璠其名也。曾祖翼,都督同知;祖文,都指揮僉事。”《萬曆溫州府志》十三《人物》:“陳璠祖文,博雅能詩,精騎射,改襲溫州衛,以平鄧寇功,升浙江都指揮使。”考鄧寇即指正統十三年鄧茂七起義事。可見陳文爲正統前後間人。

卷二十六

王■《效顰集》案:夢竹王正術■,王由,號夢竹,爲陰陽正術,見《東甌續集》八。《通志》、府、縣誌並不載。樵雲處士毓子,《雍正浙江通志》、《乾隆永嘉縣誌·義行傳》並有傳。書其名作“由”,《東甌續集》八、《千頃堂書目》十九、《東甌詩存》十九並同。考王世貞《樵雲公傳》:七子環、瓓、瑀、珙、璩、■、瑊,見《弇州山人四部稿》八四,■,刻本誤“■”,字書所無,今據《說文》正之。無所謂“由”者,《說文·玉部》“■,遺玉也。朱翺音,以周切。”《廣韻》平聲十八,尤、“■”與“由”同紐。則夢竹之名當爲“■”字,無疑。其字秉璠,亦與遺玉之義相應,淺人不識“■”字,但聞其聲,輒書爲“由”,遂至重悂貝也繆,莫可究詰。今據《弇州四部稿》考正之。潘案:《弘治溫州府志》十八著錄:“《效顰集》王由撰,桑悅序。”又據《英橋王氏族譜》載《夢竹翁傳》及章玄應撰《墓誌銘》雲:“公諱■,改“由”字,字秉瑞。”可見“由”非書之誤,爲改名之字。

卷二十七

胡晟《松亭吟稿》胡鍧《懷竹軒稿》案:胡晟、胡鍧事迹並無考,以《瑞安縣誌·經籍門》所引胡浚語推之,晟蓋鍧之尊行,故並附於此。潘案:《胡氏家集》三《松亭存稿》,胡晟孔暘撰,有《送弟孔彥南歸次王太史甌濱韻》。《家集》四《濱莊存稿》,胡鍧孔鳴撰,有《修志呈甌濱先生》,可知其參與修《弘治溫州府志》,二人均有弘治辛酉時詩作,又其字從孔,二人爲昆弟行。

卷二十八

曾謹《潛壑集》潘案:曾謹,《萬曆溫州府志·文學傳》有傳,孫氏失檢。傳雲:“曾謹、曾敬,樂清人,兄弟俱擅文名,天順間人稱二曾。”

邱一龍《雨川詩集》案:《明史·地理志》五:“瑞安縣東南,有沙園守禦,千戶所。”雨川世爲沙園所百戶,則當爲瑞安人。《平陽志·人物傳》載之誤。潘案:《民國平陽縣誌》六十《補遺》雲:“邱一龍《雨川詩集》,顧清標《睡餘吟稿》有《邱指揮詩序》雲:“指揮明季之金鄉人也。善詩,稿失。今尚有能誦其佳句者,老友李某許以錄本見示,不數日李卒,邱稿竟不傳,可喟也夫!”詩末錄其《感事詩》即世所傳八音體者,舊志不載其集,蓋其佚久矣。考其世居金鄉,而官沙園,故入平陽籍。”

陳彥生《兩岩文稿》潘案:《東昆仰止錄》曰:“公名彥生,字良弼,世所稱百歲翁雨岩先生也。有《觀光錄》、《測海錄》、《居閩》、《歸田》諸集。箱盈案積,多發前人所未發。至如補邑乘,剖別六曹吏治民隱如指諸掌。”其各集據項序均歸於《文稿》,故不當別著錄。其所撰《續平陽縣誌》已著錄於卷十地理類。雲“雨岩陳教授彥生”,而此處卻爲“兩岩”,前後失應。書名人號,當以“雨岩”爲是。

曾志《思養集》案:曾處士志,《道光樂清縣誌·孝友傳》有傳。《經籍志》載此書,作“曾忞”,未知孰是。潘案:《隆慶樂清縣誌·人物傳》作“曾忞,字文勉。”《書目》作“曾文心,”當爲“忞”字二分之誤。《道光志》又誤作“志”。陳珒校《光緒志》時,已考定“志”字誤。當以“忞”字爲是。

卷二十九

劉思祖《之罘山房集》案:何丹邱《汲古堂集》,有《送劉長孫都閫之官南昌》詩,又有《送劉長孫將軍守備三江序》,稱長孫爲劉將軍恒山先生子,恒山名無考。髫年有異質,日記誦萬言,既勝冠,襲爵服世官,藻思閎贍,綽有父風。洎從事主衛篆則衛事效,主芻粟則漕事效,當事薦剡婁上,遂擢楚三江守備,則長孫蓋詩人而爲武官者,亦劉揮使懋功之流亞也。潘案:《徐氏紅雨樓書目》著錄爲“劉思祖《之罘山房草》四卷。字長孫,永嘉人,官福建參祿。”孫雲“恒山名無考”。今考劉懋功字忠父,號衡山,見前“衡”、“恒”同音。而其字忠父,其子名爲思祖義合。思祖“綽有父風”,忠父有詩集行世,同何白有交。劉恒山爲懋功之號明矣。

王至兗《竹居集》《自怡集》潘案:據《乾隆溫州府志·義行傳》:“王至兗子詠、孫沄,俱以詩名,有《竹居集》、《自怡集》諸刻。”又抄本《玉介園附集》有《竹居集》,注曰:“王詠著”,又錄雲孫詩首注曰:“王自怡,所著有《自怡集》。”是則志傳雲所蓋稱至兗子孫各有詩集,非謂至兗自所著作也。此沿府志《經籍門》之誤,此二目及案語當削去。至川子《竹居集》,長雲《自怡集》並已見卷三十著錄矣。

卷三十

林占春《瓯江诗选》潘案:此书为集温州诗人作品,当入总集。

张采齐《塘上草》案:张天根事迹无考,《诗存》载其诗有《冬日晤王笃蕃》一篇,则其人与王尔椒同时,今附于此。潘案:《永嘉普门张氏家集》:“五派大房九世采齐字叔心,别字夏友,号天根,郡庠生,治《诗经》。生万历丙辰二月四日,卒顺治丙申三月廿一日。著有《塘上草》。”

杨兆岳《春草诗集》案:《乾隆永嘉县志》二十三作“梅兆岳《春草堂诗集》”,误。杨锺五事迹无考。《东瓯诗存》载有《送法幢大师之大梅并游台宕》诗,法幢为林詹事增志法号,则锺五盖顺治间人。潘案:《康熙永嘉县志》九《文学传》云:“年十三为诸生,淹通典籍,文藻泓涵,每下笔,立就千万言,为人豁达慷慨,当道及缙绅咸器重之。晚憇丘壑,自号闲园。著有《春草堂诗集》、《闲园文稿》。”可见《乾隆县志》作“《春草堂诗集》”不误,“梅兆岳”误。

邵失名《莲塘诗稿》案:邵古帆《莲塘诗稿》,见《府志·经籍门》。考《东瓯诗存》三十八,载胡此斋璜,有《赠虎溪古帆邵丈》诗,则古帆当为字与别号,《府志》失其名耳。胡诗有“上友无须书甲子,素心聊尔守庚申”之句,疑古帆为明末遗民,入国朝遁迹不仕者。虎溪地无可考。潘案:《仙岩寺志》:“虎溪环绕圣寿寺前,一名锦溪,又名东溪。其水来自梅雨潭,注入塘河。”古帆亦见《仙岩寺志》,有《古帆居士》之诗。

外編

章昱吳慶雲《瑞安縣誌》案:吳慶雲事迹無考。潘案:吳慶雲《乾隆溫州府志·孝友傳》有傳:“吳慶雲,字次瞻。雍正癸卯舉人。事親至孝。”孫氏失檢。此書當入正編。

辯誤

蔣允汶《大學章旨》、《中庸詳說》、《四書纂類》案:注永嘉人,誤。潘案:張崟《讀四庫簡明目錄標注與溫州經籍志》對此提出反駁,雲:撰《大學通旨》一卷之蔣文質(亦名允汶,字彬夫,號蒼岩,與著《四庫書管窺》之平陽人史伯璿爲同時學侶),與纂述《中庸章次連續說》一卷、《中庸章句群說》一卷之劉清(字惟寅),師弟二人,並貫永嘉,杭州大學圖書館特藏部有明嘉靖四十一年壬戌(一五六二)朝鮮李楨覆弘治會稽胡謐彙刻《學庸章句指南》本一帙。其正統八年黃淮、成化七年王瑞(並永嘉人)弘治十七年韓重(山西絳州人)諸序跋,並稱爲永嘉蔣先生;則不第籍隸昭著,且書有傳本,而仲容先生因無緣目驗,遽以“《萬姓統譜》八十六、《千頃堂書目》三、《宋元學案》六十五並雲“蔣允汶,永嘉人”爲“蓋《萬曆府志》之誤”,遂斷謂“蒼岩本貫青田,流寓永嘉,所著書即不宜收入此志”,而但“附考其姓名籍貫之異”於卷末“辯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