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致田蕴章先生的一封私信

(2012-11-22 14:13:23)
标签:

杂谈

致田蕴章先生的一封私信  

2012-08-07 11:53:18 分类: 书法推广  标签: |字号 订阅

田老师您好:

我是挥风牧云,由于您的繁忙而无缘晋见,那么首先请允许我在这里向您表达我对田氏的敬仰之情。田氏以欧书传家已历三世,那份扎实的基本功是令我万分敬服的。同样,在书法日渐没落的今日,田氏能够以弘扬中国书法文化为己任的精神,也是令我万分敬仰的。

然而,田氏当前正面临着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偿若田氏不能够突破这一瓶颈的话,那么田氏扎实的基本功就会因徘徊于附表现象,而最终流落于书法门墙之外;田氏所致力弘扬和推广书法的所有努力,也最终会导致田氏成为误导书风的罪魁祸首。而今犯颜直言,虽难免有不敬之嫌。但冒昧之举,实出敬爱之心。妄言之荐,犹存信仰之意。

 

“从法象自然、画象到文字、绘画的产生,再由用笔与结体——依之于道、理、数的融会贯通、进而乘御并升华人文精神——而臻至于道体神用、复归于自然,书法涉及到四个方面的关键性问题:书法之技、自然之道、人文精神、兼执之以进。”这是本人在《书法档案》的研究之中,为书法文化的庞大体系所作出的概略性总结。而今略观田氏之书法,虽致力于欧,但却似是而实非,概因不得笔法而所致。在书法之技——用笔、结体、著墨之中,又首推用笔为书法的入门门径,不得用笔之精髓,那么其他的也必将无从谈起,而其书法文化也必将误入歧途。纸短意繁,张仲景在《伤寒论》之首篇曾言道:“邪不空见,中必有奸” 。现就田氏之弊端略言一二,有不敬之处,还请田先生海涵。若田先生果有超越唐宋比肩魏晋,且复兴中国文化精神、弘扬书法正道、重新矫正世界美术史、且为人类发展趋势确立高度指导性方向之宏愿,那么在下愿扣门衔环,以效微薄。

 

1、在田氏的书法研究之中,其研究方式是:

以人为主体,对客体——书法进行科学性、严密性和体系化的剖析,而不能够“透过刀锋看笔锋”——透过附表现象见识到笔势、笔毫的使转。因而在田氏以及田氏门人弟子的讲座之中,即便是讲解基本笔画的时候,也都仅仅局限于笔画的外在体势。诚然,结构、解构和重构确然是事物在空间意义上所客观存在的现象,然而若视此为事物的本质,则会步入表象的误区,并最终偏离自然和生命的本原。例如:人——可以肢解为骨骼和血肉,乃至于细胞组织。然则若将这些组织复合,未尝可以成其为人。再比如:人们眼中所看到的筷子在水杯之中所折射出来的形象是折斜的,难道我们当真要把筷子折斜之后再放入水杯之中吗?这就是田氏之所以历经三世而不可得欧之精髓,也不能够窥见书法门径的真正原因。

 

2、田氏的用笔方式不符合于自然运动的规律

以田氏的横画为例,其使用毛笔的方式便如同使用刷子一般,仅仅只能用笔毫腰围的一个面作为着纸面,当其行笔至横画收笔之处的时候,就会有收不住、憋足的感觉,因而其不得不提笔回填,在田英章先生的《欧楷笔法?上》之中讲解“永”字的“点”的错误笔法的时候,亦曾言道:“实际上即便你不抬起笔来回描也叫描。。。这是不对的、是错误的”,然而在田氏的横、垂露竖等笔画的收笔、竖钩出钩的时候却都是使用的这种回填的错误方式。以田氏“以”字的竖提为例,田氏在写提笔的时候,用的就是写竖画的时候笔毫的同一着纸面,而正确的写法是在写竖的时候使用笔毫的左侧面入纸,由于内擫反压笔毫的作用,而致使竖画的右上出角,并以画圆的方式右弧下行至提的时候,又以外拓的方式反压笔毫,以原来写竖画着纸面相对的另一面作为着纸面,向下顿笔之后向右提笔出锋。在这一内擫与外拓的反压之中,笔毫就会自然的完成提画起笔的左边字角,并不需要故意去管它。

同样横画的正确收笔也是这样的,本人概而谓之曰:自然而然随笔势而生变化,以结体约束用笔,以用笔规范结体。起笔之中即蕴藏着收笔的趋势,收笔之中复含有起笔之新生。似游云之出岫,若长河之绵延。实际上,直白的来说,在笔毫入纸后,起笔之处就决定了笔画最后的收笔之势的,所谓的“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竭”亦即此意。

 

本人在笔法练习之时深深的感悟到:“岂敢舍身游云海,心知执笔驭蛟龙”。之不易,由此亦可知,用笔在于活——笔毫如虎卧龙游,而不在于死——笔毫如同拖把拖地。

 

“阴阳”在蔡邕《笔势论》:“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即生,形势出矣。。。。”之中的真正含义是:

当毛笔中立不动的时候,是浑然不分阴阳的圆锥体,但笔一着纸则阴阳立分。假如我们设定笔的着纸面是阴的话,那么笔着纸的相对面则为阳;若笔的着纸外侧面为阳的话,那么笔的着纸内侧面则为阴。在书写的过程中,如果在一画之中,我们不变换笔的着纸面一直拖过的话,那就如同刷墙无异。其所运行的态势虽有波浪纹的曲线,但也仅仅是平动而已,即便是画圆,其中也并没有阴阳之翻转。所谓的阴阳变换与一波三折是指笔的着纸面的阴阳转换。

 这里必须提请注意的是:在书写过程之中,捻管与绞锋都是错误的,也是必须注意的。

。。。 。。。

 

上面略言之一二,亦不过是书法入门功夫之中的一点点浅见,若田先生感觉在下所言还有点道理的话,本人期待能与您在近日之中当面商榷,希望田先生在百家讲坛上再次弘扬书法昔日的辉煌为盼。

 

                                                                                          敬祝

 

       大安

 

                           挥风牧云于2011年5月23日星期一   敬启

 

————————————————————————————

田蕴章先生的公开回复:

 

挥风牧云书友,您的长信我已拜读,感谢您热心的批评和指正,我曾再三表示,不管他人书法水平如何,均有发言权和批评权,并且只要是正确的意见我们都必须接受和改正,但一经涉及具体技法问题,就会使我们茫然不知所向,因此我不得不向您提出一个苛求,就是请您为我做些示范,只有这样才便于我了解您陈诉的笔法,这完全是出于对您的信任和敬意,希望得到您的赏赐,张贴到网上即可,顺祝健康。   田蕴章 拜复

 

————————————————————————————

田先生您好:

很荣幸得到您的回复,在下并非敢于造次。

然而,直白的来说,田氏以欧书传家已历三世,而田先生自身亦浸淫欧书50余载。既然田先生从欧书之中,尚且未曾得悟用笔之道。那么,就算在下将拙作奉至台下,先生亦必然从中看不出任何端倪。而唯一的办法就是:当面以欧书作为验证,来解说其中所蕴藏的玄机。若田先生真的求知若渴的话,那么本人愿犯颜僭越,专程扣门拜谒。未知田先生肯于百忙之中赐予一见吗?若先生肯接见在下的话,在下必不负先生垂鉴之厚望,以自宋以来早已失传书法之秘相报。                                                   

 

                                                   恭颂

             

大雅

 

                                             挥风牧云   敬启

 

附录:

在等待田先生的回复的时候,我再次浏览了一下王庆琦先生于1985年所刊发的《九成宫》,以及清?姚孟起先生所临之《九成宫》,我不得不感叹诸君基本功之娴熟!

然而我认为:偿若笨拙与娴熟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而仅仅是处于同一层次之上的差异的话,那么这往往容易使得人们忽视层次和境界上的突破。平常百姓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别看年龄小,但是人家辈分大。

例如:一辆笨拙的牛车与一辆豪华的马车二者相较,皆属于一个层次,因为二者之间,在机械构成方面并没有质的区别。然而即便一辆笨拙而破旧的拖拉机与豪华漂亮的马车相比,拖拉机在机械的构成之上还是要比豪华而漂亮的马车要高一个层次。同样的道理,笨拙而破旧的拖拉机与豪华的宇航飞船二者相较也并没有质的区别,因此他们也是同属于一个层次之上的。

 

在上面的事例之中,我所要强调的是层次上的突破和升华,这也是田氏当前所面临的至为关键问题。本人在25年艰难的书法研究之中,将书法的层次和境界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用笔。

第二层次:结体。

第三层次:是基于用笔与结体之上的高度和谐统一。

 

今观欧书田体,虽然能够在“用笔”和“结构”上工整端庄,然而明眼人一眼即可从工整端庄的附表之中看到其内在的扭曲和异端。老实说:田氏与姚孟起等诸位先生因为不能用笔,那么其结构,也不过仅仅只是流落于写字层面上的工整与端庄而已。可以这样来说,书法之用笔是书法的入门门径,若不能得用笔之精髓,那么其结体,也仅仅只是附表层面上——结构的工整端严而已,更有甚者而沉陷于异端邪路。用八字来作为其评语可矣——画意得象,失之于道。

 

在下冒昧失语,所言皆出于祈盼田氏能够在无人可敌的扎实基本功的基础之上,完成层次之上的突破和升华。因而在下毛遂自荐,祈盼田先生能于百忙之中给予——当面验证欧之用笔的机会。 谢谢。

————————————————————————————

田先生您好:

 

    能请您就见于不见,给予一个确切的回复吗?

 

另外,我在您《田蕴章书法150讲全集020》之中曾就“文字”——“待字闺中”的讲解。本人在《书法档案》之中,也曾就“文字”做如下的解说:

 

  文者,纹也;纵横交错之象也。字者,生也;言孳乳而浸多也。依类象形,形声相益,由六书生而合之,是谓之字。

  日月耀采,山川铸形。飞禽走兽以为饰,草木鱼虫始为纹。初为甲骨,聊以记文。成于大篆,金石塑铭。

                                                        挥风牧云  敬启

————————————————————————————

 

以下是引用挥风牧云在2011-5-25 10:37:11的发言:
行书“口”字通常应该在横折之后回一下笔,也就是说写“登”字的时候,当笔行至“口”字的横折之后的时候,即便不写出后面的一横,也应该在笔意上,将笔锋回转一下,然后再出锋牵丝与下一笔相连接。。。。
比如水流本来是平趟的流过的时候,遇到坑洼之后,必然会会回转而后再流出,所谓的行云流水,便是此意。偿若云与水没有了这种回转出岫之意的话,那么还有何韵味呢? 

但有一点是必须注意的,也是大家都存在的弊端:
那就是在将笔锋回转的时候,且不可只使用回转之前——笔毫着纸面的一面着纸,否则,那样就成了拖把拖地了,而是应该将笔毫在回转之前——笔毫原有着纸面的基础之上,以腕力将笔毫回转反压一下,然后再翻转回到原有笔毫的着纸面再出锋。


实际上,当前所有的人都要在见识上提高自己的见识能力,也就是说必须要具备“透过刀锋看笔锋”的能力,即便在外观上是很淡然平直的形态之下也能够确切的见识到笔毫的使转。

若没有了这种见识能力的话,那么其永远都不可能在层次上有所突破,也就永远窥视不到书法之门墙。也只能在写字的层面上做由笨拙到娴熟的修炼,而其结字也会仅仅拘囿于外在体式上的结构而已。这些都只不过是西方文化之中,以人为主体,对外在客体所进行的科学性、严密性和体系化的剖析罢了。而真正的国学精髓却并非如此的。。。。。


如图:谁能在《欧——梦奠帖》之中“尼”字的一撇和最后的一横之中,确切的见识到其笔毫是三翻九转而写就的?其实这就是中国文化精髓的魅力,比如一条小河,从外在来看很是波澜激荡,这恰恰就了其浅薄。而越是外在看似淡然,而内在越是潜流暗涌的才是更加证明了其博大深邃。

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

 


再上一个字,但由于其中牵涉当今权威,本人不敢妄评,只请大家自己会悟吧

 


废话了那么多,大家一定会指着我的鼻子问我的字如何,老实说本人已经十几年没有摸毛笔了,但偶然行走在朋友处,见到毛笔也会手痒,那么就上一幅我偶然写的一个字吧。写的当然是很笨拙,但只往能于笔毫之使转之处向大家说明我所谓之使转的道理。

 

该帖子在 2011-5-25 12:08:47 编辑过

 

————————————————————————————

关于“登”字的写法,我只说它不准,没有像批评错写的“柳”字那么严厉,原因即是前人“登”字有此种写法,不仅是苏公,还有其他先人亦有此写法,当然是少数的,请查阅《说文解字》,对“登”字有详细说明,可知苏轼等人写得并不准,其实在苏轼之前,魏晋时期早有人这样写过,按苏轼的写法“登”字上方从“肉”(月)、从“手”就是“祭”的头部,这本指用手拿着肉祭祀先人的意思,与“登”字的本意毫无关系,但鉴于前人有此种写法,所以我只提出不准二字,特别是苏公书名甚重,效仿他也不应算错误,而我所担心的是倘乎孙猛参加的是全国书展,可能会因为这个不规范的登字而惨遭淘汰,更使孙猛不能接受的会是评委只负责淘汰,而不讲任何理由,因此我再次提醒孙猛和初学的各位朋友,当你的字和名气均未到达一定的高度的时候,千万要注意少写碑别字和异体字,以免出现误解。谨此     田蕴章 

该帖子在 2011-5-25 12:27:36 编辑过

 

挥风牧云书友,你在网上发的若干帖子以及给我个人的信函均已拜读,恕我直言,你的大块文章几近使我不知所云,因此我提出以你自家范字来说明问题,我曾在365集中毫不客气的批评了那些所谓书法理论家,我提出不会写字或者写不好字原不具备讨论书法的资格,“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书法尤其是这样,书法史上还未曾有不是书法家的书法理论家,基于此我才要求你拿出范字来解释问题,现在好了,你终于贴上来一个“法”字,结合前面你贴出的欧阳询的“尼”字和范曾的“肩”字,使我有了以下的看法,你说欧书“尼”的撇与横是经过三翻九转才写出来的,这完全是不解书法的玄谈,这个“尼”字的撇与横不存在使转问题,是直截了当写出来的,是率真的,是天成的,绝不像你说的那么复杂,古代大家写得行草书都是遒丽天成,绝对没有任何一笔经过三翻九转,你的理解是对先贤的误解,“无意于佳乃佳”方为大家风范,至于你贴出了范曾写得“肩”字,那绝非近年之作,至少是十年前的旧迹,今日的范曾早已摒弃了这种写法,你故隐其书者姓名又称“因是权威,不敢妄评,请朋友们点评”是何居心?莫不是让大家把这个“肩”字骂一顿,你私心方快吗?你写得那个“法”字平庸无奇,看不出三翻九转的笔法,而你对范曾所书的“肩”字却用了三翻九转的心力,悲夫!

尊敬的学友,你在本站发帖是对我本人的抬爱,用意我不敢质疑,但你讲的那些似是而非的技法,我实不敢苟同,鄙人憨直性成,出言直率,难免有冒犯之处,知我者定能原宥也。                                           田蕴章 拜启

2011-5-25 13:59:55  

 

 

 

————————————————————————————

田先生您好:
   很荣幸能得到您的回复,就书法而论书法,您不用质疑我之用心。诚如田先生所自称:“憨直性成,出言直率”这才是就书法而论书法的前提和基础。
   虽然,鄙人在请大家体悟“尼”字撇和横之后,又贴出一个“肩”字,鄙人既自称不敢妄评,而只是请大家自己——会悟,可见鄙人亦仅仅是希望诸位能从书法会悟的角度来思辨书法。实际上,正如田先生所言的:“今日的范曾早已摒弃了这种写法”,由此可见,鄙人所言“小河之波澜激荡的浅薄”也是应该摒弃的。另外鄙人之所以在“尼”字之后又贴出一个“肩”字,也仅仅是请大家在两相比较之中,会悟在下所言之“外在看似淡然而内在却潜流暗涌的博大深邃”的道理罢了。而绝无田先生质疑所谓:“请朋友们点评”是何居心?莫不是让大家把这个“肩”字骂一顿,你私心方快”之用心。相信大家对于“会悟”和“点评”二者的含义还不至于混淆而不辨的吧。这一点鄙人不欲多做“苏轼与佛印”之引申,也免得把话题扯到书法之外的无谓纠缠之中,那样岂不是太负却了田先生回帖之美意。

鄙人只想就笔法而请教田先生:
   “尼”字的一撇、一横当真不存在笔毫的使转问题吗?而仅仅只是直截了当写出来的吗?既不存在使转,那么就是说:在书写撇和横的时候,无论是起笔、行笔或收笔,都仅仅只是使用笔毫的一个着纸面而做提按、轻重、粗细运动的吗?倘若果真如此的话,那么用笔看来也实在是没有什么玄妙可言了。

   既然鄙人给田先生所发的个人信函,使得田先生“几近于不知所云”;而田先生又不能于鄙人所书之“法”字之中,看出笔毫之使转;那么,在田先生不肯于百忙之中,接见鄙人专程当面验证的情况之下,能否请田先生在不变换笔毫着纸面的情况之下,画一个圆出来让鄙人见识见识呢?
                                              
                                                   鄙人 挥风牧云  顿首求知

————————————————————————————

鄙人所作出的所有努力无疑是艰难的,因为鄙人所晋谒的大都是当今书法领域的权威。他们或者是在书法领域历经数世的书香门第,又或者是个人在书法领域浸淫五六十年或者是七八十年的资深高人。而鄙人的研究成果恰恰却是在证明和验证他们最基本的失误和弊端。仅从这一点来说,不容易被人所接受原也在情理之中。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只要是抛开既有成见和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尊重事实,书法的用笔之法只要在一笔画圆之中即可得到验证。凡是不能在一笔之中完成画圆运动的,那么毫无疑问,其原所持有的用笔方式就是有待商榷的。因为在一圆之中,包含了中国书法用笔的所有笔势运动。若不能用笔画圆,那么更遑论而及其他呢?岂不令人噱笑?

其实,说穿了,用笔就是驾驭和运用笔毫使之运转。依类象形——太极是最好的验证,有哪位用抹玻璃的方式演示一下太极拳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再者,由于本人十几年没有再摸笔了,本人偶然所书之“法”字,虽然属于平庸笨拙之作,然而没有一个人可以从中看出用笔之使转,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既然诸位不能从如此明显的行草书之中得见用笔之使转,那么可以肯定的是,诸位从欧楷的一笔一划之中也不会得见用笔之使转的。

该帖子在 2011-5-26 12:55:52 编辑过

————————————————————————————

挥风学友,你把书法的一些简单问题搞得过于复杂了,书法技法简单到就是一个基本功的问题,而基本功又简单到是一个临摹问题,此与《易经》、玄学、太极、八卦断然无关,书法家在理论方面可联系到上述学问,而在实际操作中只是个简单的肌肉锻炼,一个成功的书法家只需具备三个条件:天赋、学养、基本功,别无他论,如今有些人别有用心的混淆视听,硬是把书法与写字截然分开,搞得人们一头雾水,茫然不知书法为何物,这些人的奇谈怪论其目的就是为掩盖他的丑字的本质,不知此理者盲目跟风,口中念念有词,笔下一塌糊涂,我现在百事缠身,实无暇与你面谈,但我仍要向你进言二句:一.多临帖,少发议论;二.不要死扣古人的字眼,要重字迹、轻文论。    

专此奉复         田蕴章2011-5-26 13:37:26  

 

————————————————————————————

田先生您好:
    请别厌烦在下执着,敬请田先生以一笔而完成画圆。鄙人不需要亲眼见到用笔画圆的过程,只要能够看到田先生所画之圆的墨宝,就可以确切的知道田先生在画圆过程之中笔毫的运行态势。

   为了对书法持有严谨的态度,田先生可以满足鄙人之所请吗?


                                         挥风牧云  叩请宝墨  
        不胜感激

 

————————————————————————————

此处省略很多田氏门生弟子群起而攻的回帖:

 

红建先生你好:
首先鄙人向您致以扰烦之歉意,谨奉田先生之谕旨:“。。。书法技法简单到就是一个基本功的问题。。。”那么鄙人可以恭请红建开笔授宝,敬请以一笔而完成画圆这一简单的运动吗? 

     敬请红建先生上传所画之圆

                                                            挥风牧云  谨候

 

————————————————————————————

 

 

以下是引用挥风牧云在2011-5-26 16:35:52的发言:
简直是笑话,本帖最初是由田先生在本帖给予本人公开回复而开始的。要删除的话那么就从最初开始吧。而我亦只不过是就使转而回复田先生的。 

难道说区区的一个圆就惹恼了诸位之不耐吗?

更何况一圆之理又有多么之难或者是不屑吗?一个研修书法之人,面对问题的时候何以如此的轻妄呢?难道鄙人请求田先生演示一下一圆之理,这就是大逆不道吗。若果然如此也仅请田先生无视在下所提出的问题也就罢了。在中国楷书网鄙人不是也同样遭受田氏门人弟子的责难而田英章先生始终无视问题的存在而做罢了。这原也没有什么,只不过是我找错了门而已。

                                              挥风牧云  谨以回敬

 

 

魂系黑白难成圆,梦游墨海皆归零。

就书法而论书法,所有的人——包括田氏以及田氏的门人弟子,那个在不转换笔毫着纸面的情况下,画个圆出来让大家见识见识?常言道:莫为善小而不为,莫为恶小而为之。在书法领域,若舍却了最基本的正确用笔,又将何以遑论而及其他呢???

鄙人不欲多做任何缠绕,只提请诸位:在言及书法之先,先把最最简单的一个圆画好再狡辩其他。田先生既然以书法而传教天下,那么鄙人亦仅仅以一圆之理而请教田先生,当然,田先生可以不置可否拒绝训导,但鄙人虽愚犹以此为请。谢谢。 

该帖子在 2011-5-26 17:13:09 编辑过

 

————————————————————————————

敬启田先生:

       并以此回复诸位书友:

           素闻田先生儒雅广博,虚怀若谷。因而鄙人才以直言而犯颜。

而今既遇田氏门人弟子之拱护,则以如下之语而留讫:

 

            一圆之理乃田氏窥觑书法门墙之路径,切勿以儿戏视之。

 

                                      言不及深,深则田先生及诸位书友不知所云,唯此

敬启
                                        
                                                           挥风牧云  拜上

 

呜呼哀哉,田氏浸淫欧书已历三世,而田先生自身亦复以甲子之功而终不得悟。
可见,佛家只度有缘之人并非诳语,缘在自心,始见如来。自心若不结善缘,既见如来亦不能开悟。

呜呼哀哉,鄙人以草根之微末,已入强求之轮回。罢了罢了,由他去吧。

该帖子在 2011-5-27 10:03:28 编辑过

 ————————————————————————————

引用回复
以下是引用耕地在2011-5-27 9:57:15的发言:
本不想发言,和抬杠的人说话人人都烦。
假如我真有一天用毛笔去夹菜,也不过只能说明我会用筷子罢了。并不能说明我会用毛笔。 

 

————————————————————————————

耕地的理解能力果然高明,佩服啊佩服!!!
因为大家的目的就是夹菜,而不是如何使用毛笔。那么可以直接获得菜的方式很多啊,中国人用筷子、汤勺,外国人则用更加便利的刀叉,而原始人则用手岂不是更直接???再由此而可见,那些将中国汉字作为画来直接抒发心意的画意行为也是书法的必然归宿了!!!

然而,道呢?道被大家当成菜上所附带的尘土给一起当成了垃圾给丢了吗?
如果没有了自然之道这一基础,那么还要那些条条框框干什么?那不是在给自己找不自在吗?
自由自性不是更好吗?人类灭亡了必然还有别的生物存在,地球毁灭了必然还有别的星球存在。这样想来,那么人类就可以大声的呼喊:试问天下有什么不敢为的呢?

从这种直奔主题,目的性很强的个性来看,这也是当今社会最大的特色。大家跟田老师学写字就是为了把字写好,并在写字之中获得快乐,而不是要研究什么用笔——书法文化——国学精华。

由此可见,《百喻经——空中楼阁》之富商确实应该成为现今房地产开发商的创意先祖。
依次类推,唱歌的是为了唱歌,还吊嗓子、学五线谱、学音律干嘛?
练武功的是为了杀敌,还扎马步、学武道干嘛?

最后我真的非常敬服耕地的筷子理论,向您学习! 

该帖子在 2011-5-27 10:53:07 编辑过

————————————————————————————

引用回复
以下是引用卞晖在2011-5-27 10:26:18的发言:
你的“心”的确是太多了(不过“责任心”倒真的是没看到)!我们并不知道什么“势力”,但我们的理智告诉我们,“歪理”是永远成不了“真理”的!

————————————————————————————

自宋以来一千多年以来,人们的理智一直在将书法送向歧途末路,若论理智,西方哲人则更加理智,现代人比古人更加理智,然而社会文化与自然生态却在日渐恶化。
当人们把添加剂使用到面粉、化肥农药使用于农作物、各种催生剂使用到畜牧渔业。。。之中的时候,他们那个所凭借的不是理智呢???

就用毛笔画圆来说,你不曾提笔演示一下,你的理智又告诉你的是什么呢???这种自以为所以然的心态,就是诸位应对书法的方式吗?

再者,所谓的人算不如天算,你的理智足以与自然规律相抗衡吗?
“人必胜天”这句话人们呼喊了多久了?但在自然力面前人为何却是那样的渺小?

再者,以你之微末尚且如此的理智,那么那些所谓的权威们的理智又该是如何的理智呢?
他们又会如何理智的对待我验证画圆的要求呢?
理智让你们认为我以画圆验证笔法的要求是一场闹剧,但理智何曾告诉你们一圆之中所蕴藏的道理?理智让你们曲信盲从,但理智又何曾告诉你们要提笔验证?理智告诉你们要顾及面子,但理智又何曾告诉你们更加要尊重事实?

理智让我以为田氏儒雅广博、虚怀若谷,只要我可以验证书法之玄机,就可以受到接纳,然而理智又何曾告诉我世俗繁杂,田氏会任由其门下以各种心态而呵责?理智告诉我田氏应该以书法正道而传教天下,而理智又何曾告诉我田氏已固步自封。

呜呼哀哉!这既是我的悲哀!也是诸位的悲哀!同样也是田氏的悲哀!。只不过所悲哀的因由不同而已。

————————————————————————————

引用回复
。。。。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故辨其由堪愈膏肓之疾。。。。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天性灵者百日亦知。。。。。

田氏既儒雅广博虚怀若谷,竟不识一圆之理,门生弟子又以为歪理邪说,岂不可笑。

至于我为什么要找田氏,概因其以书法传教天下,负有弘扬或误导之差别,故而不能不慎而重之、审而辩之。

而今鄙人在中国楷书网、田蕴章工作室郑重提出,而田氏及其门生弟子又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反而质疑鄙人之用心,这是极端的不负责任。 

该帖子在 2011-5-27 13:02:06 编辑过

————————————————————————————

 

 

 

而今只需田氏明确提出拒绝本人所有的意见,本人将不再做任何评论。

往昔,人们为求一理之真知而不辞远涉万里。如今送上门来的却反以为别具用心。

唉——真是没办法了。。。。

————————————————————————————

田先生您好:

    再次烦扰您的清修,敬请海涵。

 

    鄙人再次请求专程前去拜访您,若不能当面与您就书法的学术研究而达成共识的话,鄙人深恐在日后的书法研究和推广之中,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因为即便在下万分的敬仰田氏扎实的基本功和以弘扬中国书法为己任的精神,然而在书法的研究和推广之中,难免要有一个去糟存精的选择。老实说,鄙人之本意是当面与先生达成共识,而并不想自己辛辛苦苦的去推广。

但如若田先生拒绝的话,那么鄙人就只好勤勉力行了。总不能眼看着书法日渐没落,而让自己的研究成果闲置吧,您认为呢?

 

                                 鄙人挥风牧云  谨以诚挚之心拜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