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太阳系》这一课时,我知道六年级的学生对于太阳系的认识并不是空白的,他们能说出太阳是恒星,能说出太阳系的几大行星,甚至个别学生还能说出更多的知识。但我知道大多数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是模糊的,尤其对于太阳系其他天体的组成、行星的大小、位置排列等,更是知之甚少。通过本课教学,通过建模活动,使学生建立对太阳系的完整认识,并在建模过程中,认识到太阳系的辽阔,宇宙的浩瀚。
在本课教学中,我先出示了一张太阳系的图片,一个个星球都在上面,但都有一个个括号。这样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认识各个美丽的星球的同时去了解距太阳从近到远的行星位置排列。从一个个星球的名称从学生口中说出来,再借着部分已有孩子的认知层次,我再略补充一些。孩子们对于太阳系中的行星起了很大的兴趣,尤其像金星上太阳是西升东落,像天王星在自转时是滚着前进等。在这样的结合学生已有认知层次,加上教师的引导性话语,大部分学生对于认识太阳系这部分知识学得更扎实,有效。
然后,我再出示一张冥王星图片,让学生们说一说什么时候冥王星被取消了行星的资格,他们纷纷举起了手,说明很多孩子自身的知识储备是很丰富的。紧接着,老师介绍了冥王星为何改为了“矮行星”。这对于六年级的大部分学生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本堂课在学生原有的对太阳系的认知基础上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对学生新知识的吸引还是起了相当好的推动作用.能通过幻灯片的出示,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感兴趣一些.
本课的一个重点活动就是建太阳系模型,通过建模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太阳系各行星的大小、距离远近排列,获得最直观形象的感知。这是学生感兴趣的,也是令学生惊讶万分的活动。通过分析教材中的资料数据,按比例将太阳系八大行星缩小进行比较,学生对八大行星谁最大,谁最大,大小差异有多大就一目了然了。但这个建模实验在实施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这是需要改进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