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例---《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2019-05-29 10:05:55)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再别康桥》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浅。而《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本课的学习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作为高中语文课本的必修课文,它的艺术之美人所共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因此,从语言赏析入手,从情感体验切入,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本课,多方面感受体悟诗歌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为了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学习方法,从而能广泛欣赏诗歌,因此将本诗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诵读全诗,赏析意象,品味情感;训练、巩固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提高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寻找意象,揣摩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意境美的再解读。                                             

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视频朗诵、便于学生整体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老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深入理解全诗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抓住关键字词句,点拨理清诗歌的脉络。

3、讨论法:通过学生之间探讨,准确的理解诗歌美之所在。

教学工具

    多媒体音频、视频。

【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教学步骤:

预备时间:《再别康桥》的视频朗读。

语言导入:自人类诞生以来,离别就是昊天之下的那轮古老的明月,伴

随着人类告别蛮荒迈入文明的进程,见证着洒满古老驿道上的思念。离别是渡口处夕阳下渐远的白帆;离别是客栈里遥望远方的背影;离别是踏向远方时,深情的回眸一望。离别是一把打开诗国大门的钥匙,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成为历代文人不断吟颂的对象。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和他一起触摸诗歌的灵魂,走近

他深沉的爱恋。

设计意图:一开始,营造一种离别的氛围和意境,感染大家的情绪。

自主学习部分

一、诵读诗歌·夯实基础

    1、走近作者

课例---《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        新月 社,为  新月 诗派的主要人物。193111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 脚下,时年35岁。

诗歌集著有:志摩的诗 》、《 冷翡翠的一夜 》、《猛虎集》、《云游》共四集

  散文集有:《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共四集

  小说集:《轮盘》 等

  他的作品已编为《   徐志摩文集   》出版。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设计意图: 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课下结合资料,整理关于徐志摩的相关知识链接。增强初步印象巩固,积累文学常识。

    2.走近背景
    1920
年,徐志摩赴英国就读剑桥大学,并在此遇到了年轻貌美的才女林徽因,度过了他一生当中最幸福的时光。1928年徐志摩故地重游,却已物是人非,于是千般感触涌上心头,因此便写下了著名的抒情诗《再别康桥》。

    设计意图: 学生自主整理,了解。“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因为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3、配乐朗读诗歌,注意把握诗歌节奏。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河畔的/金柳,

/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星辉斑斓里/放歌。

 

/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设计意图:从诗歌的诵读中,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作者所描述的景物及情感,为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做铺垫。

    4. 归纳整理字音、字形。

    xìng) 长go) 漫sù) 斑斓bn lán

    笙箫shng xio

    设计意图:重要字词正音,从基本功做起,注意细节,扎实每一步。

    自主学习疑难展示: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个体阅读体验,直观的把学生自己的阅读难点展现出来,以方便课堂上有的放矢。

 

课堂合作学习部分

11.读一读,找一找,诗歌运用了哪些典型的意象?它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意象: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意境:清新秀美的自然景物构成宁静、轻柔、缠绵、哀而不伤的意境。构成了康桥迷人的晚景。

 

课堂活动设计:由一块黑板上由学生进行文字语言描述,另一块则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组合现场绘画直观描述。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段学习从诗歌语言,视觉感受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选择意象,感悟诗中营造的意境,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追求语言美的课堂氛围。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较好体现。并解决教学重点2 赏析诗中的画意美、诗意美。

    2.找出诗中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语,理清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说说抒发了作者一种什么感情?

    明确:词语:例如:轻轻的,甘心,放歌,沉默,悄悄。

    线索:愁(轻轻地)---喜(金柳、波光、青荇、水草……---愁(悄悄

    感情:抒发了对康桥喜爱及依依惜别的深情。

   

课堂活动设计:情感同类词造句,现场模拟感情,揣摩诗人情感变化。

    例如:轻轻的------当我发现她在哭泣的时候,我只能轻轻的拍一拍她的肩膀。------我轻轻的走在阔别已久的家乡的小河边。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新课标所要求的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但凡读懂了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如果不一句一句地反复咀嚼,只是一路顺畅地读下去,结果什么也得不到。通过文中塑造的意境,把握诗歌的语言,寻找、模仿具有浓郁情感的跳跃的词语,更进一步感悟作者的感情及其变化,以便整体把握作者的感情。

3.诵读诗中自己喜欢的一个小节,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描写并诵读赏析。

课堂活动设计:学生配乐诵读喜爱的小节,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到的相关图片,用抒情的散文语言描述心中不那么一样的康桥。

设计意图:诗歌浓郁的情感、跳跃的形象、凝练的语言,决定诗歌教学的特点: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启发联想、再现形象,其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关键。通过学生自己的描述与解读,进行文学的感悟与再创造。更进一步感悟作者的感情及其变化,以便整体把握作者的感情。

    小结:

    1.配乐诵读诗歌(学生分别读---老师范读---集体朗读)

    2.小结鉴赏诗歌的方法:寻找意象---揣摩意境---体味情感。

    课堂活动设计:整节课的亮点,在音乐的感染、提前准备好的康桥景物图片直观感受下,反复的带感情诵读诗歌。尤其是老师示范朗读(对本人的朗读还是比较自信,嘻嘻),增强情境感。

    设计意图:七分文章三分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老师对学生的朗读技巧加以指点。在朗读这一环节中,默读可以让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情感,个人读可展示个性,音乐制造了情境,范读激发了美感,齐读引起群体感受,真切的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在浓浓的诗意中结束对这首诗的学习。留给学生更多的感染,更多的回味。以期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当堂检测部分

1.“悲欢离合,乃古往今来、大千世界的永恒主题,“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2.阅读鉴赏: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设计意图:比较阅读,触类旁通,游刃有余。

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寻找有关诗词名句,扩大课堂的容量。让学生通过本课的练习,继续巩固鉴赏诗歌的能力,来鉴赏《送别》,让学生继续增强诗歌鉴赏的基础方法。

课后作业部分

欣赏诗歌《乡愁》

《乡愁》 
——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设计意图:继续巩固练习鉴赏诗歌,体会诗歌不同的表现方式和美感,继续增强学生对诗歌语言鉴赏的能力。

课程反思】:

《再别康桥》是一首精美的诗,因此,我确立了“朗读——鉴赏——运用”这一教学思路,将朗读和鉴赏作为教学的重点,尤其是采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辅以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朗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用心去体验诗歌的情感,品味诗歌的感情。直接抓住康桥的景物描写进行鉴赏,充分欣赏这首诗景中含情,融情于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整节课达到一种美的享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