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2012-09-21 11:50:20)
标签:

杂谈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对生命本质和生命意义“的认识,每篇文章都堪称散文中的精品,应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态度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冰心《谈生命》借助于自然界的生命成长的现象,讲述生命的一般进程,以及生命进程中的幸福和艰难的辩证关系。研读这篇课文,有几点要注意的:

1 注重朗读。本文的情感性特点明显,可以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很带感情:有激动之情,如对江流奔腾景象的描写所蕴含的;有亲切之情,如对小树苗的描写所蕴含的;有大彻大悟之后的感觉、感怀,如对江流到海、树木坠落大地的描写所蕴含的。随着各种景象的渐次展开,各种感觉、感情的变化不一样,朗读时要注意区别领会。

2)感受、品味、赏析课文中的形象描写。课文描写了两种景象或景物,形象感很强,审美感很强,可以训练、培养学生感觉、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3 体会、领悟课文中的思想、哲理。写景状物不是散文的写作目的,作者显然是借两种景象或景物的描写来抒情表意,所以最终还要落到对课文的思想感情的把握上来。作者描写的两种生命现象,目的在于从个别扩大到一般,升华之后的思想感情才是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所以解读这篇课文要有一种“提升”的能力。

4)尝试迁移、延伸、扩展。这个单元是以生命为主题选取课文、确定教学方向的,本文很好地体现了单元主题。但课文的思想内容毕竟是有限的,教学应该把思路引向更加广阔的空间,获得更多更为丰富的感觉和认识,可以领悟到生命的普遍形式、普遍规律,可以培养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感情和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还可以引导学生表达个人的各种独特的感悟。

王鼎钧《那树》通过描写一棵大树的命运,含蓄地表达对自然界宝贵生命惨遭虐杀的痛惜和忧虑。它描写的是一棵树,其实是写人类的生活,写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一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本质性的思考,同样具有很深刻的思想性。学习这篇课文,要提醒学生注意:

  1 感受大树的形象。本文比冰心《谈生命》更含蓄,作者好像不动声色地叙述故事,不轻易发表感想和见解,因此本文的形象性更强,可以对大树形象品味得更具体细致一些。大树的外表,大树对人类的贡献,大树的历史,大树的最终命运,大树留给人类的思考……学生应该透过语言文字“看见”大树的具体、真实的形象,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解读能力。

2)领悟深刻的主题。从表面看,作者是表达对大树的痛悼哀怜,往深处想,是表达对人类的发展、人类的文明的一种反思之后的忧虑。本文只字未提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类文明的利弊等的问题,但是可以感觉到作者对这些问题是思考过的,并有强烈的反思情绪要抒发。因此,要引导学生透过形象化的描写深入领会到文章底层的思想内容,这些内容是作者想说而没有说出的,也是作者留给读者去思考和说出的。

  3)扩大文本意义。光悟到作者表达对大树的痛悼哀怜还不够,还应该进行更深更广的迁移拓展,把文本深处的思想,也就是文本已经有了而作者尚未表达的思想挖掘出来;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扩大文本的意义,将文本与生活联系起来,与学生自己的生活感受联系起来,与个人的独特感觉和思考联系起来,这种“进一步扩大”了的意义是本文以外的意义,是作者未曾说到想到的,但又是读者可以而且应该悟到并说出的。当前语文课程改革要求从课堂往课外迁移运用,作为一代新人的当代中学生也会感受并思考有关环保的问题、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所以有关本文的迁移运用是可行而当行之事。 

    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通过描写“地下森林”这一奇特的景观,抒发对恶劣环境中挣扎成长的生命的礼赞。作者描写的是一片森林,其实是暗写人类的生命力的旺盛蓬勃,很有哲理性,而情感性则胜于前两篇。学习这篇课文,注意以下几点: 1)感受地下森林的形象。(2)领悟文本的深刻意义。 3)迁移延伸,汲取精神价值。 4)赏析思路章法。 

勃兰兑斯《人生》通过描写虚拟的“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的场景,对人生作了富有哲理性的概述,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前三篇课文不同的是,它不写实景而写虚景,这些虚景并不重要,作者的理念、思考才是重要的。

贾平凹《落叶》一文说的是窗外有一棵法桐,春天枝繁叶茂的,无比温柔和美好,但到了深秋,变得瘦骨嶙峋,作者由此发出了哀叹。来年的春上,法桐依然美好。作者忽然醒悟了,明白了: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本文写作切入口很小,仅是平时观察的偶得,却表现了“生命如四季,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的大主旨。本文的描写非常生动,尤其是法桐春生夏荣秋落过程的描写,不仅感染着作者,也打动着读者的心。这篇文章是在解读作者的一次心灵体验,读它的同时,读者也经历了一次心灵的触动。

    另外,有关这个单元的教学,还要注意下面几点:

1)重视过程和方法。单元的生命主题是较为深奥难懂的,学生的生活阅历还不足以使他们轻易地达到对这些课文的深透理解,因此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联系个人感受,进行独立的思考,并联系自然、社会中的各种有关生命的现象和规律,进行广泛、深入的思考,重视联想和想像、思考和领悟,重视思考的过程和方法;还要重视与学生合作,共同探讨有关生命的话题,互相启发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同时避免给学生生硬地灌输所谓“理想”“理念”“观念”等。如果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授,学生所得甚少,而且得到的是一些生硬的概念,效果不会很好。 

2)重视语言学习。这些课文都是精美的散文,它们的语言的形象性、思想性、趣味性都很强,足以成为供学生认真品味的范本。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读全篇,可以读段落;可以品味一些词语的表达效果,可以分析一些语句包括句群的深刻含义;可以仿写句子,可以改写句子,可以续写语句……

  3)适当学一些文体知识。本文集中学习抒情散文,多少应该了解一下抒情散文的文体知识。抒情散文是一种抒情性很强的文体,尽管也写景状物,但文章的内核还是情感和思想,显出“情”的特点;抒情散文题材非常广泛,而且选材非常自由,材料的布排非常灵活,显出“散”的特点;抒情散文一般篇幅都很短小,但短小而精致,显现“精”的特点;抒情散文的语言是艺术化的美的语言,它既有随意性,又有精巧性,决不是从生活语言直接照搬过来的,它既遵循书面语的规范和语言艺术的规范,又有强烈的个性色彩,语言风格成熟的散文大家的语言都是言如其人,不须署名即可知其人,显出语言“美”的特点。这些大致的特点可以结合各篇课文讲授给学生,但最好是巧妙引导,点点滴滴由学生自己领会并说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