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夏季消肿健脾胃瘦身粥【薏米红豆芡实百合粥】

(2014-06-21 21:16:12)
标签:

薏米

红豆

芡实

百合

瘦身粥

分类: 食疗

http://s2/mw690/003dEFxhzy6JR35MvIt71&690

 

http://s2/mw690/003dEFxhzy6JR37U8xP61&690


    今天是夏至。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我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

    今天沈阳傍晚六点多钟,突然从远处传来雷声,紧接着倾盆大雨从天而降。雨来得急,去得也快。前后功夫也就二十分钟的样子。雨时虽短,但对周边地区的农作物生长还是满有好处的。我来沈阳二个多周,每周都有二次雷阵雨,雨量还算可以。

    因为下雨,沈阳近半个月的天气,出现时热时冷。一下雨,室内湿度明显增加,我的关节有明显感觉。上周女儿带回些薏米红豆芡实和百合,说是有位热心大姐帮买的,具体用法在她的微信里。此方是一位老医生给开的。主要是针对现代人精神压力大,心气虚,运动最少,脾虚湿盛者。用薏米、红小豆、芡实、百合一起熬成粥,目的是让人体充分吸收其有效成分,同时也不会给脾胃造成任何负担。按照方子,我熬出二个人一天喝量,喝了几天感觉还是不错。上个周,自己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下肢有点肿涨,喝了此水,有明显地好转,走起路来,腿也不那么沉了。为了确保此方子的安全性,我上网查了方子中四种食材的作用与功效。

    薏米:在《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

    红豆:在中药里称作为“赤小豆”,也是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因为它是红色的,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在中医看来,肥胖也好,水肿也好,都意味着体内有湿。水液不能随气血流动,滞留在人体细胞之间,使人体迅速膨胀。水肿如此,肥胖也如此,只不过程有深有浅而已。祛湿性极强的药物或食物能被祛除这些滞留在人体的水液,也就能水肿。所以治疗水肿必用红豆。

既要祛湿,又要补心,还要健脾胃,非薏米和红豆莫属。

    芡实:主要有补脾固肾,助气涩精的作用,是一种药用与食用价值都很高的食物。味甘,性平,无毒,入脾、胃二经。《本草择要纲目》说“播米合芡实做粥食,益精强志,聪耳明目,通五脏,好颜色”。芡实对人体十分有利,可以与多种食物搭配,效果不错,是秋季进补首选的一味药材。

    《饮食须知》载:“生食过多,动风冷气,熟食过多,不宜脾胃,兼难消化”。所以不宜过量食用芡实,以免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百合:是滋补良药。能润肺、养颜,又能清心火,安神。

材料:薏米20g、红豆20g、芡实10粒、百合10g

http://s4/mw690/003dEFxhzy6JR3CEMW753&690

做法:

1.把四种食材洗净,把薏米、红豆、芡实放在一个小碗里,加水静泡2-3个小时。把百合单独泡在一个碗里,也静泡2-3个小时。

2.把泡发的食材倒入锅中,加三大碗水用高压锅(选择粥档)煮成稀粥。

http://s3/mw690/003dEFxhzy6JR3JrpPI42&690

http://s14/mw690/003dEFxhzy6JR3MasNL8d&690

今天我们的早餐是这样吃的:

http://s8/mw690/003dEFxhzy6JR4lMNmv47&690


http://s12/mw690/003dEFxhzy6JR6MqhqXfb&690

温馨提示:

1.本博文图片拍的是二个人一天的用量。博文中的食材用量,我是按一个人一天的量写的。我是分2-3次喝,先喝水,最后连米一同喝了。你若每次水和米一起喝,也可以。

2.你可以有晚上睡觉前把4种食材用水泡上,第二天早上起来煮。若有条件,最好用砂锅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