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拜明师有感之二,何为推手?
(2017-04-20 22:04:55)
各位朋友,你在经历了十字武馆的坑蒙拐骗,看透了贾武功与魏思钱两位大师的真面目后,你是否对当今之武林伤心失望?
希望这两篇文字对你或他能有所帮助,以尽本人绵薄之力,希望痴心武学者能早日学有所成。
推手古称摇手、粘手,是向散手的过渡阶段。其内容有定步、活步、单推、双推,四隅之说,繁杂多乱,难以一一描述,咏春、形意、心意、太极拳古传皆有推手。推手是学会发力之后将发出之力进行如何运用施展于对方的身上,而达到掌控对方失去平衡,受制于我,而我施制于对手的表现形式之一,亦称懂劲。
推手是以两个人配合或不配合的方式为演练方式。以接手打人为前提,是发力向散手过渡的阶段。实战散手的踢、打、拿、抱、摔,根本不会让你接手,一个人的推手水平纵然很好,可是要真打起来甚至不如二三流的拳击手。
当年吴氏太极全拳创立者吴鉴泉先生的儿子,吴公仪对阵白鹤拳名家陈义夫,临战表现如何已有公论。说吴公仪先生不会推手不可能吧? 创始人吴鉴泉的亲儿子尚且如此,其他弟子与之相较又如何呢?
这是目前唯一可以考证太极拳与别派拳术,以擂台方式进行公开交流切磋的擂台竞技,以不和、不胜、不败收场。吴氏以五十岁年龄,迎战正值三十岁壮年的陈某,勇气令人佩服,但其技术令人不敢恭维。陈某除练白鹤拳术之外,更熟练西方拳击技术,而拳击的快速移动,令传统武术习练者,难以适应其节奏,从而难以发起攻击。
传统武术的节奏缓慢,发力线路长,移动缓慢,双方交手时根本发不出来所谓的整体力,更别说以整体力攻击对手。北京的意拳(大成拳)名家、在历届散打比赛中并有惊人表现、神人一般的代表人物、意拳(大成拳)武术段位最高者(国家武术八段)崔瑞彬先生,被散打国手杜振高所击败,就不是什么新闻事件了。民间拳师与职业拳师无论经济条件、训练手段均出现一边倒,不对称,不能以一战胜败而贬低民间拳师和传统武术。
当年,民国时期的武术擂台赛,名家大师、僧人道士无一人进入前二十名,名家大师败于青壮年拳手的不乏其人。传统武术训练方法,技击战术运用,与当今的武术竞技早已严重脱节。传统武术习练者又有几个能上擂台参赛,更难提夺冠了。
心会掌创立者赵道新先生曾获民国时武术擂台赛最优等第十三名,是著名技击家,八卦掌形意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传统武术的批判可谓一针见血,入骨三分。
意拳大师王芗斋语:不习推手,难达大成。执于推手,小乘拳法。王先生的弟子中,杨德茂先生是公认的推手功夫第一,但以实战闻名的却是姚宗勋、赵道新、韩新桥、韩星垣、卜恩富等人。
杨德茂先生为吴氏太极拳巨臂王茂斋先生高徒。王茂斋与吴氏太极太极拳创立者吴鉴泉是师兄弟,其师为兄鉴泉之父吴全佑先生。有北王、南吴之称。
我离开武术已久,有幸与龙城飞将张老师,因认同张老师对武术的理解,得传授而成为其学生。张老师的教学水平不敢与当今太极大师名家们相提并论,因而其名气不够大,学员不够多,但其理论直接本源、科学适用,方法从通俗易懂、简单易行,教学效果明显,初学者能够快速领会并掌握要领,循序渐进,进而登堂入室并非遥不可及。
武林中素有“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父”之说,张老师从步法、身法入手(基础训练方式),到破坏敌人(对手)的重心平衡为重点,让对手倒地,再倒地,直到对手崩溃,丧失战斗力。所以,张老师首开名家大师不传之密之先河,称其为当今太极拳教学的改革者毫不为过。
不战而屈人之兵。我达不到那个境界,但学会发力而加以运用推手到散手,控制并破坏他人(对手)重心而使其倒地、再倒地,进而使其失去战斗力,我却极有信心,并愿以此为目标,持之以恒,为之奋斗一生。张老师说他的推手技术简单粗糙,我却认为不是简单粗糙,而是简练适用。拳术素有“好看不好用,好用不好看”之说,张老师的推手以力学为指导,每次推手可以让人腾空而起,角度刁钻,令人难以防备,简单直接,不讲花招手法。
张老师认为学会发劲(非名家所谓内力),破坏故人的重心,造成对方失衡倒地不起,唯所我制,是所有拳术(内家外家)的本质,没有任何一种拳术是以希望敌手安然无恙,自己受伤倒地的。
哪位名家大师以这些核心为内容教授学员,我闻所未闻。盘架子、站桩,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到名家大师那里就会浪费你数年时光。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学费和时间很珍贵的,与其一年几个月有所成就,为何还要追寻所谓名家大师,再练三年五载混个几代传人、入室弟子,浪得虚名呢?
传统太极的训练内容很艰苦,有揉球、木或石撞板、抖大杆、抛沙袋等。名家大师放弃这些方法,一是因为怕吓跑那些叶公好龙的弟子;二是此类训练已不适应当今习武者的工作生活环境;三是大师名家怕弟子艺成后会跟自己抢饭碗。
世人常言,某某大师每天盘架子几十遍,却从不思考大师不盘架子,关起门来自己练的是什么?
张老师提出“轻柔灵整”的练拳,独家的企鹅步训练,以“山中青竹、水中芦苇、南极企鹅”作形象比喻,融身法在其中,直接简单,剥开太极拳阴阳五行八卦易经的伪装,揭密武术的本质,令人叹为观止。当浓雾尽散,云海只不过是虚幻。佛光是自然现象,海市蜃楼更是光影假像。路在自己脚下,走向何方就是自己的选择了。
深潭处于高山飞瀑之下,非一日之功。张老师的武功来自他几十年的身感体悟。他曾随山西名师练习形意,河北名师习武太极,他的老师是名家我从未知晓,我提到的名家他未拜访过。为求武术真相,两个人的研习方向各不相同,却又机缘巧合,而有师生之谊。本人幸甚,不必再重走弯路。最让我惊奇的是,张老师功夫上身却是指导他练拳的老师离去后,是根据前人古拳论受到启发,现代力学原理的科学指导,经反复研究和实践,找到人体的运动规律,最终才成的。勤练加感悟,探索出了武术的共同之处:无论太极、八卦、心意、形意拳的各种招式方法怎样繁杂无序,训练出的内劲是唯一的终极目标,之后方为推手、散手(徒手格斗)、器械(械斗术)。这与许多拜名师大家为师为徒,在大师跟前耳提面命多年而不能登堂入室,是何等天差地别。
再次郑重声明,张老师不是武术协会会员、不是武术专业教练员,也不是名师、大家、嫡传、所谓多少代传人,他有高级职称,有博士学位,是某大型国企的高管,不以武术为谋生手段,只是以习练健身而走上研练太极之路。他自言只为赌一口气,就不相信自己练不明白何为太极拳。几经艰辛曲折,终获成功。自己的钻研领悟,刻苦习练,形成了顺其自然的科学的符合人体运动规律,具有自己风格的“龙城内家拳”。虽非所谓“名师”,却已具武术林“明师”风范。正如两位张老师所讲,如果不是我们自己发现了运动规律,如果不是我们自己创了拳,我们就不会去教拳。我们不会拿着别人的东西去教人,更不会把别人的东西进行包装出售。
在此谨借用现代武学首倡者田克先生的一首诗称赞:
参求悟道意至痴,寻师访友觅吾知。
踏遍青山与绿水,茂林修竹是吾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