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洗澡回来已经中午十二点冒高了,进屋发现小孙女儿在看电视,有点儿意外。看电视的时间不是在晚饭之后吗?
沐沐的妈妈和奶奶争相告诉了缘由:原来小姑娘不再拒绝使用小马桶了。
妈妈说,本来小姑娘已经蹲地板上准备撒尿了,突然发现不合适。便迅速站起,直奔小马桶而去。小便之后,还跟着妈妈亲自动手,一起刷了小马桶,才算完事儿。
奶奶说,这个钟点儿看电视,是对小姑娘不再拒绝小马桶的奖励。

上次在路上“强制性地把着孩子勉强小便”后,仍然“臣妾实在是做不到”了一段儿时间。这不,一转眼一个多月过去了。
后来即便不再依赖尿不湿了,仍然顽固地拒绝小马桶。地板上可以,马桶的不行!
今天突然开窍了,主动选择小马桶,终于过了“方便”的关,以后再出去玩儿的时候就方便多了。
这应该算一次对自己的超越吧?



孩子的路很长,有些技能虽说掌握的越早越好,并非所有的技能都是如此,更不要说因人而异了。
幼儿期(1~3岁)的孩子无论什么技能都不是个圆点儿,而是个时间段儿,有早些的,也有晚点儿的,但无论早晚,千万不能缺位,“爬行”对我们就是不小的教训。
欣赏孩子的成长比什么都重要,其中的陪伴,则是重中之重。恨不得抓紧每一分钟都去教育训练孩子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
许多过早的训练其实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包括蹲马桶、吹拉弹唱,甚至舞蹈等等。孩子要学和能学的东西太多,幼儿期开拓出玩耍的空间,比什么都重要。只是指导孩子玩耍时,家长需要谨记“适宜、适当、适度”的六字诀便是。





孩子肌肉的韧度,骨骼的强度是需要时间才能完善的,其它器官亦是如此,认识能力更需要时间逐渐培养。揠苗助长,反而是对苗最大的伤害。
当然这里既有个“度”的掌控问题,同时,也有个时间差问题。哪怕很早需要掌握的技能,也一定不能过度,即便适当晚些并不会影响什么。只是千万不能缺位,“爬行”对我们就是个不小教训。重要的事情可以多说几遍!
在这个问题上一直是有误区的,人们总被告诫说,越早越好,实际情况却是越适度越好,无论强度还是时机。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婴幼儿期尤其如此。
粉嘟嘟的幼儿期稍纵即逝,不留下点儿好玩儿的东西,怎么对得起孩子朦朦胧胧、确实极难捕捉的记忆。假如有一天,孩子潜意识里突然蹦出了幼儿时期的一串儿记忆,这些记忆恰巧是山花烂漫的随心所欲,一定会幸福的跟花儿一样。如果蹦出来的是“恐怖”画面,包括所有不好玩儿的快慢镜头,那该有多恐怖啊!有句话说得好:“幸福的童年能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得花一生来治愈”。
尊重孩子本身的发展规律,所谓的超前教育中的许多选项并不可取。这也是许多发达国家禁止学前“教育”,鼓励学前咋好玩儿就咋玩儿的原因所在。
游戏为王,“知识”边儿去,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学前儿童的“游戏规则”并非没有道理。
德国《基本法》规定,禁止设立幼儿先修学校。他们认为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所谓的快乐成长,不就是玩儿嘛。嗨起来,只要遵循“适宜、适当、适度”的六字诀,开动脑筋,玩儿就是了。
匈牙利也立法严禁教幼儿园期间的孩子学习写作、阅读、计算等。北欧国家则特别强调儿童的户外活动,孩子们不分阴晴雨雪都玩在户外。“雪地打滚儿,雨中漫步”这么强的画面感,想想都格外舒服。能领着孩子科学地玩儿,还能玩儿出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家长,才是合格的家长。
学龄前学龄前,学啥呀学,会玩儿就成,更别说幼儿期了。这里的所谓知识,当然是指纯属记忆性的把戏,包括书本上死记硬背的乱七八糟知识。
对孩子而言,玩儿是最重要的,毕竟玩儿的好才是真好。
手脑并用,协作互助,真的比死记一堆“知识”重要。游戏是孩子精神世界的全面展示,也是孩子综合能力的整体反映,是孩子有效学习的特殊形式。记住点儿书本儿上的皮毛,终究只是皮毛,从游戏中领悟到的东西必将受益终身。这甚至是创新的源泉,后劲十足的基础。
凡事都不宜强求,顺其自然,水到渠成才是硬道理。
当然在顺其自然中,紧紧把握住孩子的闪光点儿,对其闪光点儿推波助澜,并非违背顺其自然的规律。
玩儿出来的能力与智慧,在玩儿中培养的好习惯、好品质,是孩子一生的宝贵财富,也是孩子以后茁壮成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好好陪孩子玩儿,尽量让宝库丰富多彩一些吧。




2021111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