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抚养孩子哪有不费劲的,只是不同的孩子费起劲来各有各的不同罢了。
两岁两个月的小孙女沐沐最费劲的地方至少有两个,也就这两个了。数量貌似不多,重要性却极大,其中任何一个出现闪失,结果都将是糟透的。
一个是睡觉难,曾经白天睡觉必须让人抱着,否则不睡。妈妈、奶奶,甚至姥姥都曾经是小姑娘的“摇篮”。笔者偶尔也充当过“摇篮”的角色。



笔者偶尔充当一下“摇篮”的角色。
另一个则是吃饭难,既挑剔,又吃的少。如何把饭送进小闺女儿肚子里是我们家极其重要的课题。
好在,前一个已经是过去式,大概在一岁多点儿的时候就逐渐改观了。后一个仍然是现在进行时,每天都让人头大。
可能有人认为都是惯的结果,这样说当然没毛病,但也确实有不得已蕴含其中。
最初是睡着特别容易醒,稍有风吹草动,就惊厥。睡不踏实,就会闹人,实在不忍心,那就守着,一醒就拍拍,逐渐发展为用手依偎着她,最后就离不开手了。睡着之后放下就醒,于是抱着睡觉遂成常态。
当然尝试过不抱,还没满月,哭的稀里哗啦,撕心裂肺,脚底板泛紫。咋整?气性大的很,总不能看着背过气吧?只有抱着了。这一抱就是一年多,365个日夜不好过,好在已经过去了。
吃饭难仍然考验着我们的耐心,最初需要添加辅助奶粉的时候就做过大难。母乳已经不足以支撑她正常生长需要的时候,各种品牌的奶粉挨个扒拉足有十多种,无论贵贱,就是不喝。最后勉强才算满足了她的需要,也就是凑乎管下咽的水平。喝是喝了,但并不踊跃,而且比起同年龄的孩子吃的要少很多。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需要奶粉升级的时候,又卡住了壳。别人都是眼里不揉沙,她是奶里不掺粉。奶粉成分但凡有一丁点儿变化,她就拒绝进食。好家伙,又是一阵折腾。后来该加其他辅食的时候,妈妈参考各种婴儿食谱亲手精心调制了各种营养辅食:素的、荤的、海鲜的等等各种口味不一而足,结果是全军覆灭。整了一大堆,有些甚至连尝都不尝一下,你说气人不气人。
有人看到沐沐,说她两眉之间显现出的青筋说明吃食不好,经验如此,不得不信,这注定了在吃的问题上必须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
两岁多的孩子本应该喝些奶粉的同时,随大人打顿儿吃些饭,她当然做不到。早晨起来喝过奶粉再给东西说啥也不吃了,间或吃点儿水果,小零食,乱七八糟,无论什么,吃肚子里就阿弥陀佛了。
11点多钟喝点儿粥,大概持续有年把。中间喝了段儿酸奶,现在改喝面汤了。喝的时候,随便加些其他食品,诸如包子,菜品,各色饼干啥的。面汤之外,其他食品进食量少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计,都是论口算的,五口以上算是一大关了。中午12点多钟睡觉的时候必须喝奶,睡醒之后不一定吃点儿什么,即便吃,大多也都是沾沾嘴,无论是啥都很少。晚上六七点钟,面汤照旧,其他肉加馍,烧饼等,当然也有菜品,肉,鱼,虾什么的,却都只能是论根呀,块啊的数着吃。告诉你,这里的无论是条还是块,都是袖珍级的。
还别说,喝的不多,次数不少,一来二去,也有俩月了,奶奶的面汤技术大有长进:多少适量,稀稠适中,一天两做,剩的不喝,只尝新的。谁能想到,一口面汤,竟然被奶奶做成了小孙女儿的最爱。
中间无数次尝试过其他食品,诸如,馄饨,饺子,面条,米饭,各种鸡蛋的做法等等,皆是“闪电侠”,吃几口“嗖”的一下就过去了。
八点半到九点睡觉前再喝点儿奶粉,算是一天进到肚子里的东西。就这,进肚里那点儿稀的稠的,乱七八糟的,经过内循环,居然能够每天准时报道。虽然“拾粪老头”不会太喜欢,却总是我行我素地呈现抱团取暖状。
一日三顿奶,视吃饭的情况或多或少,一般每次应该在100毫升靠上,多也多不了多少,各色零食水果不断。主食不主,辅食不辅。到现在为止,体重从来没上10公斤过。两岁多的孩子,环顾四周,大小都算,属于轻量级中垫底儿的那种。
劲费的不少,肉长的不多,吃饭像伺候老佛爷一样,有几个算几个,前呼后拥,连唬带骗,软硬兼施。又批评又鼓励,明讲暗求。一顿饭下来,运动量大到锻炼所需的强度加,因此我们家的人早已免了体育锻炼这回事儿。
曾经的睡觉和现在的吃饭确实费劲,不过除此之外,小闺女相对而言却又属于省力的那种乖乖女类型:生活规律,举止文雅,能和小朋友融洽相处,没有坏毛病,“老虎”轻易不发威,谁也没把她当成“病猫”,基本没病没灾,行为方式可以预判。
吃得虽然少,却不缺乏营养,饿了渴了知道要,饱了即便弄进嘴里也会吐。
把东西吐出来,小闺女儿算是一绝。嘴里嚼着即便是想吃的东西,再有新的东西要进口的话,通常不是咽进去,而是吐出来。其他嚼嚼,只要不想吃,说吐就吐。嚼是尝的步骤,不对味,当然拒绝接纳。小闺女儿的味觉十分灵敏,喜欢吃的喝的,只要有一丁点儿成分变化,就拒绝下咽。
如今睡觉按时按点儿,有时跑偏纯属偶然。86厘米的身高,查看这个年龄段儿的对照表,也在合理范围,甚至并不矮小。至于不让干啥偏要干啥,基本属于斗你玩儿。貌似允许你给她换衣服,眼看快拎住她的时候,扭脸儿就跑,循环往复,往复循环。不让吃的东西,也不能吃的东西,看着你就往自己嘴里塞,结果就是不塞进去。转动的电扇扎着架势要摸,结果吓的你一头脚汗,就不摸,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能够逗你玩儿的小朋友精神领域的健康不会差到哪里去,这是不是孩子与成年人互动中应该受到鼓励的行为方式,笔者不能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孩子这样做的时候是开心的。说是逗你玩儿,其实也是你哄她开心,这种开心又绝对不是“烽火戏诸侯”那种偏执狂式的极端。那么,还有什么事情比让孩子开心更重要的吗?孩子能够用这种方式与你互动你也应该开心才是,如果把孩子的“逗你玩儿”解读成不听话,不规矩,任性胡闹,笔者认为有失偏颇。进而再不由分地横加阻止孩子的这种开心“玩儿法”,则是不可取的。
如何既可以继续孩子的这种开心,巧妙扮演角色,甚至助推这种开心,又能够谨防乐极生悲的出现应该是最好的选项。笔者认为这种玩儿法的底线思维至关重要:不能玩儿的就是不能玩儿,能玩儿的可以嗨起来。
吃得虽然少些,快乐想办法多些,在快乐中开心成长的孩子才是真正健康乐观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