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卜老秀:赏玉:红山玉人“跪”的解析及其他
不知道其他民族上古艺术品中“跪”的成分有几许,中国比例不小,尤其是玉器中的跪人是个很醒目的品种。无论后来附加的寓意多么“贵”,都只能是衍生出来的后话而已。至于日本、韩国等到目前为止仍然流行“跪”的生活模式,应该是古代中国“跪人”习俗的延续,是一种活化石的存在。
“跪”在中国有着极深的渊源,并且有着深邃的含义。但这种原生状态的“跪”不包含低人一等的含义,更没有任何贬意蕴含其中。如果有些许自我矮化的意思,也仅仅是对崇拜对象的虔诚所致。
时间上至少是5000年+,由最初对星象的观测开始,进而自然而然地进行模拟,最终发展为对神灵与祖先顶礼膜拜的表现形式和沟通方式。这种姿态甚至成了有些被崇拜对象的标配,因为他们崇拜的北斗星象被人格化之后就是这个样子。至于后来成为生活习俗的表现形式,再后来转变为对权力与权威的臣服,应该只是“跪”的副产品罢了(见下图)。

“天龙跪人”星象包括了北斗星象及其延展

距今20000年前的松花江骨刻图


甲骨文 金文中的“母”字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天龙星相”与甲骨文“跪人”这样复杂的构形巧合的可能性极小,把这两者牵起手来的中介物可能就是红山文化中的玉跪人。正是红山玉跪人模拟了星象进行顶礼膜拜,才有了后来的甲骨文这种跪人形象“母”字的构形。至于为什么是个“母”字,而不是其他文字,可能与母系社会最初从事这种祭祀活动的都是做了母亲的女性有关。

私人旧藏红山玉跪人1

私人旧藏红山玉跪人2

私人旧藏红山玉跪人3


私人旧藏红山玉跪人4
到目前为止,笔者能见到的全部讲解“跪”“跽”“坐”等姿态的无一例外都是用的秦汉陶俑做例证,并把这个时期作为重点。早一些的也只是提到了商代,确实也有商周的玉跪人为证(见下图)。至于更早便无从说起了,所以如此,盖因缺少更早的实物例证。殊不知比商代早两千多年的红山文化时期各种“跪”姿业已出现,甚至作为一种习俗可能已经大体定型,之所以敢这样说,原因在于笔者手中恰巧有几个实物可以作为例证用以说明。

馆藏殷商圆雕玉跪人 其身份高度疑似纣王

[战国] 跽坐状玉人 高7.5厘米 河南洛阳铜加工厂出土
浏览了大量的馆藏红山玉器,再参考参考私人旧藏红山玉器中的人物造型,应该说呈现“蹲”状的各色人(神)等居多,其次才是“跪”的,也有站立的,但数量不多(见下图)。即便站立着,以笔者之见也只是诸多祭祀活动中连续动作的一个片段,最终还是要跪下来的。

各色馆藏红山蹲踞式玉神人

私人旧藏踞式玉神人

私人旧藏半蹲玉神人

私人旧藏似蹲非蹲玉神人

馆藏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4号墓出土一例红山文化站立式玉人
为嘛有这么多玉人(神)都蹲着?尤其是各色大神都蹲着?原来有一种观点认为这种蹲着的大神属于红山文化后期的北极新天帝造型(有称之为巫的,也有称之为太阳神的),号称为“帝俊”,因为“俊”通“踆”,“踆”训“蹲”。证见《山海经》郭璞注:“踆,俊,皆古蹲字。”郝懿行疏认为:“俊、蹲、倨,其义同,故曰‘皆古蹲字’也。”因此这种造型作为红山人的崇拜对象在红山时期才大行其道。实质上蹲式“帝俊”形态也是来自于对星象的模拟,只是举起的双手放到了腿上而已(见下图)。

上述几幅图是对北极天象中北极帝星的位置及与其他星象的关系演变而来,它清楚地表明了“帝”这个文字本身也来源于对星象的观测,尤其是陕西临潼姜寨那幅图及其之前的几幅图更加形象。
有人会怀疑古人观测星象的能力,其实古人与星象的关系要比现代一般人密切的多,下图是反映北斗星象的红山文化玉器,北斗星象直接被雕刻在了两个人物头像背面。这应该属于祖先崇拜和人神重叠崇拜的表现形式。


民藏红山玉器 来自网络的朋友藏品
有学者研究认为,北斗星在我国古代“观象授时”的天文学史上,具有十分特殊的科学价值。北斗星在茫茫的天空中,总是围绕着北极星做永恒的运转,这一自然现象已经被古人所关注,我国很早就运用北斗来指示方向和确定季节。《夏小正》载:“正月,初昏斗柄县(悬)下”,“六月,斗柄正在上”,“七月,斗柄县在下则旦”,它反映夏代的实际天象。《夏小正》是中国最早的历法,是以北斗为中心的。实际上我国使用北斗的历史要远远早于夏代,上图可以说是直指比夏代至少要早千年以上的红山文化时期,甚至还有更早的。

北斗星总是围绕着北极星做永恒的运转
当然,在科学落后的远古时期,人类表面上已经发现北斗七星的变化规律,但是对自然不甚了解的先民,错误地认为北斗七星控制着季节的变化。正因为这样,红山先民把北斗七星加以神化,认为北斗七星是高高在上,能主宰人类生命的超自然能力的神灵,随之产生了崇拜意识。
“蹲”的姿势在后世的语境中称之为“蹲踞”,这被认为是一种不敬的坐姿。也是哈,他们都是大神,敬或者不敬悉听尊便。但有一点,但凡被雕成这种姿势的红山文化玉人(神)显然绝非凡人。兴许这种姿势早在红山时期已经被各色大神所垄断,因为是大神们的专利,屁民们便被禁止,偶有越雷池半步者,便被斥之。久而久之,约定成俗,民间这种姿势便通过不敬的警示被规避了起来。
另外后世还有两种不敬的坐姿叫作箕坐和胡坐。箕坐也称之为箕踞,被认为是一种轻慢、不拘礼节的坐的姿态。其形态表现为随意张开两腿坐着,形似簸箕。胡坐指的是盘腿而坐,属于被称之为胡人的一种坐法。
说过了“蹲”,该重点儿说说“跪”了。从上述1、2、3、4私人旧藏的红山玉人(巫觋,神)图中不难看出,跪或许已经成为红山人固有的一种起居习俗,至少是红山人一种供奉祖先、祭祀神祇的巫觋仪态。至于红山文化时期成没成为日常生活中待人接客的礼节,还需要更多的例证才能定夺。
红山文化之后,古代文献中的“跪”当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跪了,而是“坐”。自古至隋被称之为跪坐时期,唐宋以后便逐渐进入了椅坐时期。唐朝是中国开始胡化的时期。这个时期中国慢慢从席地而坐,逐渐转为垂足而坐的阶段。应该说,坐姿确实与坐具的有无及其产生和演变有关,但是先民的有些坐姿却与对星象的观测及模拟有关,比如前边提到的跪坐和蹲踞。

古人“席地而坐”,就是跪坐,也叫正坐、安坐、跽坐。即上述例子中双膝着地的姿势,从红山时期到五代,尤其是被规范化之后,跪坐成了古代最合礼仪的,最体面的坐姿。
事实上,“跪”与“跽”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虽然同义用的也不少。“跪”与“跽”的区别在于,同为两膝着地,挺起上身,但“跪”的下一步动作是手背碰额头,是拜的前奏,属于系列动作的一部分。“跽”的目的不是拜,就这么挺着,说完后坐下,所以有时候也被称之为“长跽”。
如果说,上边私人旧藏玉跪人中1、2更倾向于跪坐的话,3则是典型的跽坐,4更侧重于跽坐。前两个玉跪人合掌胸前,大有拜下去的趋势,后两个玉跪人(神)一副我自岿然不动的架势。
千万不能小看了这枚小小的跽坐的欧罗巴人(见下图),他独特的大鼻子,别具一格的眼睛雕刻技法,到目前为止,尚仍属孤品。实乃“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蝎子尾巴-独此一份。所以如此,兴许因为他是专门为大鼻子们打造的。没有了大鼻子的需求,没有了欧罗巴人的这种雕像,也就自然没有了这种眼睛的雕刻技法。有需求才有供应,供应是为需求服务的。不再有欧罗巴人出现在红山文化及其以后的玉器中,自然也就不需要这种技法了。


私人旧藏红山玉器欧罗巴人种的玉跪人
私人旧藏玉跪人4也特别有意思,他的跪是把双腿叠起来的,这也算是因材施雕,属于巧雕的范畴了。参考下图与私人旧藏玉跪人4结合起来分析便可以有新的发现。


玻利维亚蒂亚瓦纳科城中号称“世界考古最伟大发现之一”的“太阳门”,注意门头上边太阳神的特点。

岩画上的太阳神:宁夏博物馆参观贺兰山岩画,岩画分布非常广泛,最多的地方在乌拉特中旗南部的地里哈日山的黑山上,东西延伸5公里多。它的上限不晚于新石器时代早期,下限一直到近代。
上古人类多有太阳崇拜的情节,上边两幅太阳神像与私人旧藏红山玉跪人4不谋而合,头上都有象征太阳光芒的放射线条。由于祖先崇拜包括图腾崇拜、女性祖先崇拜和男性祖先崇拜三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往往会把许多崇拜对象杂揉起来顶礼膜拜,据此判断,私人旧藏4应该是女性太阳神的形象。这是尚处在母系氏族社会的红山人祖先崇拜的实证。


私人旧藏红山玉跪人4
私人旧藏玉跪人1、2的所谓“高冠”会不会是男性生殖崇拜的残存值得研究。忘了在哪里看到过有这样的男性生殖器如同这两个跪人的高冠一般在一个玉跪人的头上挺着,甚至前文“说藏:硬核的红山玉器究竟有多硬3”中的“霸王龙”蘑菇角,是否为男性生殖崇拜的遗存都值得研究。此问题按下暂且不表,待证据在握的时候再行论述。

私人旧藏玉跪人2局部

1980年巴林右旗巴彦汉苏木那日斯台遗址出土。现藏于巴林右旗博物馆。

拍品
不难看出,华夏上古玉器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现象绚丽多彩,作为以物证史的丰富资源,上古玉器是各种其它材料都望尘莫及的。红山文化玉器作为华夏上古玉器中的头部资源更值得后人高度重视,每一件红山玉器都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他们的解读无疑更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远古初民的生产、生活,乃至宗教习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