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器物鉴赏的模糊地带:旧器如新便是宝

(2019-07-30 20:17:44)
分类: 收藏杂说
古器物鉴赏的模糊地带:旧器如新便是宝

                                        卜老秀:古器物鉴赏的模糊地带:旧器如新便是宝


        古玩收藏的模糊地带虽然为高手提供了施展拳脚的绝好空间,但往往也是危险地带。这个地带属于藏家的高危区,一般藏家视其为雷区,尤其是在赝仿品如云的当下,一松手“国宝帮”了,一紧手“国宝丧”了。国宝不国宝的,帮不丧的,高处不胜寒,很多时候,孤独不用求,说败就败了。

       鉴赏古器物有许多模糊的危险地带,当然,这也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关键地带。这一地带最危险,也是最容易产生异议的。在一个人眼里就是一大瞎活,在另一个人眼里却成宝了。瞎活VS宝,要多少故事就会有多少故事,这当然成了嘴炮的前沿阵地。不与外行争高下,包括不同档次眼界的藏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无论你是多老的炮,多高的手,在花样翻新的仿冒面前,总有失手的时候。道与魔总是在此消彼涨中斗法,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你即便总是道,魔也有高的时候,何况你并不总是道,很多时候会身不由己地着魔,或者看起来很老道,其实是着了他人的道。
       故宫没有用过的瓷器库房打开的时候,由于从来没有使用过,虽然历经百多年,如果不知道这些瓷器是满清就烧好但等着宫廷使用的官窑瓷器,谁又敢相信这是古瓷?它当然是古瓷,也有不一样的新法,只是多数看不出此“新”非彼“新”罢了。
       走进地下的大多数器物都属于从来没有使用过的,其原理和这种半斤八两。尤其是致密度高的瓷器,包括玉器和青铜器,再加上坑口好的不得了,你以为沁的五花八门,其实个个都光明净眼儿,“新”的不能再“新“了,有的如同“新”做的一般。很多早年流失到国外的明清官窑瓷器,由于一开始就视若珍宝,保存环境又是动荡的国内无法想象的也是这个道理。即便由于入土的缘故,致密度差些的器物,由于坑口好,一旦面世仍有许多咋新还旧,只是很快便会在氧化的作用下显现出古瓷特有的光泽罢了。
        很多时候就是两难选择,并且需要瞬间做出抉择。对了几十,甚至几百万,错了就几千,甚至更少。这不仅需要财力和魄力,更需要的是眼力,究竟是“旧器新如宝”,还是瞎活新器,是骡子是马必须遛遛。
升斗小民不敢窥仓,三季夏虫不知有冬。不懂不能装懂,今天不懂,并不意味着将来也不懂,但肯定有你永远都看不懂的器物。世界那么大,器物那么多,不懂太正常了。只是总有你懂的,在懂的范畴精进就是了,千万别干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有些专家之所以出丑,大多数并非不是专家,而是非要干自己专业之外的事情。搁到台面上了,要鉴定的器物又太过庞杂,没见过的有太多,又放不下专家的身段,只好信口开河,糊弄了事,反正前来鉴宝的多数既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坏就坏在互联网条件下传播速度太快有太广,糊弄住了眼前一双眼睛,却糊弄不住背后的千万双眼睛。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没有看懂就如实相告,毕竟谁也不是神仙,谁也不可能穷尽所有器物。
       古运河段包括其它河段虽然有很多故事,却也提供了更多想象的可能性,出水的器物多数品相如新。盗掘的猖獗虽然断子绝孙,也让人们见识了以往不可能见识的器物。丘小君先生鉴宝栏目中肯定的宋代官窑长颈瓶,马未都先生提到的钱塘江出水的宋代官窑瓶由初时的二十几万转个圈儿成了三百多万都属于这种。最近网络盛传的香港古玩商翟建民所谓的“汝窑瓷器未见陪葬出土,如若出土毕竟为假”的断言十分可笑。不用于陪葬难道就不能阴差阳错的入土吗?北宋末年的战乱多少人命如同草芥,何况一件器物!宋代官窑是后市陶瓷官窑制度的典范和滥觞,依然多见出土和出水,汝窑在官方垄断之前有一个长期“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阶段,这个阶段的汝窑器恐怕要比官窑更容易,也更有机会入土。即便拣入宫中的汝窑器,在宫廷倾覆的状态下,四处流散辗转入土恐怕也是大概率事件。
        窖藏是“旧器如新便是宝”的聚焦点儿,一旦窖藏被考古发现就可能是座博物馆,这种例子随处可见:遂宁窖藏与宋瓷博物馆,高安博物馆与元青花窖藏,何家村遗宝等。窖藏不被考古发现便会作鸟兽散,所散之处多蒙冤,旧器虽如新,谁还当作宝?
        甚至“只有想不到,没有不可能”早已颠覆了貌似颠扑不破的收藏三观。建立在“这种几件,那种妖怪”闭门造车基础上的小数据,在“天翻地覆”与“网络平台”的大数据面前早已捉襟见肘。非考古发掘的古器物,虽然让人心不古,古的本身却变不成新的。你信或者不信,它就在哪儿不露声色的看着你,你不认得它,它永远不会认的你。走过了便是错过,它根本不在乎十年八年,甚至是千万年的等待。你只是历史的过客,几十年的光景,倏然而已,它才是时代的见证。
      认得的自然认得,不认的擦肩而过,这些“如新的旧器”多在“模糊的危险地带”徘徊,有眼才识金镶玉,它们与历史相伴本来就是这样过来的,不差你器物中多看了它一眼,关键是认不认得它的容颜。

        三十多年来大规模的动土工程,使得那些原本埋藏于各种墓葬、窖藏、密室里的随葬品、陪葬品、秘藏品大量面世了。陶瓷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器、石造像等应有尽有,其数量之巨、品类之盛、等级之高,令人惊叹!这些非考古发掘出土的东西,极少部分走进国家博物馆,一部分流失海外,绝大部分被国内各阶层的人士所收藏。这是一笔无比巨大的物质财富,也是被藏界利益集团有意无意排挤而成的古董“堰塞湖”,泄洪是迟早的事,只是不知道是哪一天罢了。
古器物鉴赏的模糊地带:旧器如新便是宝

古器物鉴赏的模糊地带:旧器如新便是宝
被寻宝栏目肯定的宋代官窑器
古器物鉴赏的模糊地带:旧器如新便是宝
马先生汝窑洗入选的图录
古器物鉴赏的模糊地带:旧器如新便是宝
遂宁窖藏青瓷
古器物鉴赏的模糊地带:旧器如新便是宝

古器物鉴赏的模糊地带:旧器如新便是宝

古器物鉴赏的模糊地带:旧器如新便是宝

古器物鉴赏的模糊地带:旧器如新便是宝
私人藏宋代定窑刻划花蕉叶纹执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