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釉内气泡 (一)

标签:
汝窑气泡笔者器物釉色 |
分类: 木类/蜡珀及其他收藏品 |
宋代,是我国瓷业大发展时代。最为著名的有:汝、官、钧、哥、定。它们交相辉映、相互作用。共同编制出宋代瓷业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冠。
汝窑以其典雅、端庄的造型,清纯、朴实的釉色、滋润、细腻的釉质,以及流畅、舒展的开片,独步宋代瓷林。
由于汝窑为宋代宫廷烧造皇家御用瓷器。因此,其风格尽显皇家气度。这些已经被众多的古瓷爱好者所认识、所折服。
透过这些现象。人们是否还注意到汝窑的釉下风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汝窑气泡。
汝窑气泡状况,是鉴赏汝窑的一个重要因素。古人以“寥如星晨”来解释汝窑釉下气泡。也就是这聊聊几笔,似乎就是古人留给我们后人定论或鉴定汝窑气泡的唯一方法。
但事实是否就是如此呢?笔者觉得有其商榷之处。笔者通过十几年的收藏、学习,对宋代汝窑形制、釉色、纹片,以及汝窑釉下气泡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笔者认为,如果仅以“寥如星晨”作为鉴赏汝窑气泡的标准,似乎证据还不充分。
随着汝窑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宋代汝窑文化特征,已经被广大收藏爱好者所接受,并深入人心。
但是,人们所期待从出土汝窑的标本中,寻找对于汝窑釉下气泡有一个符合逻辑,且又实事求是的答案,但始终得不到合理的解释。即便是专家们,也没有对汝窑气泡作出专门的解释。
即便如此,很多学人还是投入了极大的收藏热情。并依据文献资料与收藏品中的特征进行比对,并从中去探寻识别汝窑的路径。其中就包括汝窑气泡的探究。
而笔者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怀着对宋代汝窑文化无比的崇敬的心情,投身于研究汝窑的认识之中。
而对于古人“寥如星晨”一说。笔者根据自己收藏品,依靠科学手段,在显微镜的作用下,探究汝窑气泡的分布状况。从收藏的汝窑标本中,笔者所见到的汝窑气泡状况与“寥如星晨”有着很大的区别。而众多的反馈信息也与笔者所侦查到的汝窑气泡的状况基本一致。这就说明古人所谓的“寥如星晨”一说,还真存在许多不明之处。甚至于文献资料也没有这方面的佐证,这就说明文献资料的不足。
而文献资料的不足,限制了人们对于鉴赏汝窑的认知程度。而出土汝窑的发现,出土汝窑的发掘,填补了史书记载的不足。从汝窑发掘出的器物中,显示出汝窑文化的丰富内涵。而这些内容的再现,填补了史料记载的缺陷,这应该是一种明显的思想进步。
从出土汝窑标本中,从笔者所收集的汝窑标本中,其所显示的内容,不只是“寥如星晨”这么简单的问题。
在显微镜下,通过光的折射作用,所观察到的汝窑釉下气泡,呈现出与古人所记载的现象,不完全相同的状况。虽然,有些器物似乎有那么一些“寥如星晨”的感觉。但仅占少数。绝大部分气泡所呈现的是密密麻麻、此起彼伏、错落有致,犹如唾沫状,人们以若聚沫攒珠状来形容气泡的状况。
因此,我们就不能仅以“寥如星晨”,作为鉴赏汝窑的唯一的标准。这些事实说明,无论是出土汝窑,还是笔者所收藏的汝窑标本,其釉下气泡,并不全是古人所认为的“廖如星成”状。这就说明,认识汝窑气泡其中的学问大着呢?
http://s7/middle/63ada6b0gab16994a3126&690<wbr>(二)" TITLE="汝窑气泡
http://s9/middle/63ada6b0gab16a1935138&690<wbr>(二)" TITLE="汝窑气泡
尽管史书对汝窑形制、釉色、釉质,以及汝窑胎质、制作工艺介绍的比较详细。唯独对北宋汝窑气泡的形成原理和过程没有一个全面的论述的。而汝窑釉下气泡“寥如星晨”这一理念。是不是所有汝窑釉下气泡都是如此现状呢?
从出土汝窑标本中,从笔者以及众多收藏者对所收藏品的实物观察中所得出的认识“寥如星晨”者在少数。其余都有悖于这一理论的实际。
怎样来理解这一理论,这才是广大古瓷爱好者所专注的。
笔者是这样理解的。我们想象一下,古时候在测定水平还不发达的年代,要对同时期的汝窑釉下气泡作出一个比较科学的判断,实属不易。只能通过目测的方法进行论证。这就会对器物的釉下气泡在认识程度上,出现偏差或武断,所得出的结论也会应时而异。
当然,这一理的论建立是当时的历史产物。这样也就或多或少地带有其历史的局限性。
为此,笔者造访了上海博物馆内的汝窑馆。虽然隔着玻璃,但笔者还是非常仔细地观察眼前的汝窑。好在厨窗内的汝窑在灯光的直射下,清晰地观察到汝窑亮丽的釉色、滋润的釉质。唯独观察不到汝窑“寥如星晨”的釉泡。这又如何解释。是否笔者的认识思路出问题了,还是那个环节出状况了。而在笔者所收藏的汝窑器物中,经过笔者认真地排查,真正属于“寥如星晨”状态的器物,还真不容易找到。
就在笔者为汝窑气泡得不到合理解释而处于极度的困惑之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得笔者在认识汝窑釉泡中,出现了一丝转机。
笔者在整理所收藏的汝窑标本中,无意中寻找到一只并不起眼的盒子,而盒子里放着一只很多年都不曾动过的一只民用汝窑。如图,这是一只较早期的汝窑器物。器形为笔洗,就形制而言,则完全体现出民汝窑的特征。制作方式为汝窑传统制式,满釉裹足支烧,手工制作痕迹明显,釉色为天青色。釉的玻化程度比较“上博汝窑”则显得较强。但釉层较薄,而其釉下气泡,在肉眼能涉及的范围内,能清晰地观察到“寥如星晨”状态,这就使得笔者警觉起来。我想古人既然明示了汝窑气泡“寥如星晨”,总是有其道理。而古人所说的“寥如星晨”是否就是这类产品的来源。当然,笔者只是一种理解。
纵观宋代历史,作为宫廷用瓷的汝窑。我想,宋代宫廷对于汝窑造型、汝窑釉的要求是非常之高的。薄釉在宋代汝窑中有所体现。而薄釉且气泡稀疏的汝窑,无论是作为祭祀所用的礼器,还是宫廷的陈设器,以及皇家的生活用器,以这样的形式出现,似乎太不可思议了。
特别是用于祭祀的器物。汝窑,承载着宋代皇家祭天祀祖的功能。而作为祭祀活动的载体,汝窑所承载的是厚重的历史。这就使得汝窑器物具有庄重、端庄的造型,内敛、深沉的釉色。这就是皇家气度的体现。
而作为宫廷用器,其器物的设计、釉色的色泽,都有其极为严格的流程规范。这就保证每一件汝窑瓷器,每一款汝窑式样,体现皇家意志。
汝窑器物庄重、典雅的造型,亮丽的釉色、滋润的釉质,是一般民窑不可与之相提并论的。汝窑釉色呈现出半透明或完全乳浊状釉质与深沉、内敛的釉色,遥相呼应。这应该是宫廷所追求的汝窑品质。
从收集到的汝窑标本中,通过对断截面的观察,汝窑釉层的厚度适中。而非人们所想象的如“堆脂”。如果是“堆脂”,就更不可能用肉眼清晰地观察到所谓的“寥如星晨”。当然,这个适中是对其胎质的厚度而言。而在断截断面上所观察到的凹陷状。应该就是气泡所遗留下的痕迹。如果仅以凹陷的位置来计算气泡的所在地,那气泡所处的位置也就是位于胎与釉层之间,或存在于釉层之中。
从这个例子中,笔者觉得,作为宫廷用瓷的汝窑,其釉色的要求是极高的。同样,其釉质的要求也是极高的。而汝窑釉质的内容,以及釉的厚度,则又是体现汝窑质感的重要的因素。
而我们在收藏汝窑的过程中,经常遇见爆釉的汝窑瓷器,并且釉面痕迹明显。而这种现象,其实就是由于气泡在釉层中所处的位子,以及釉质的厚度所至,而一件完整的汝窑,其釉的成色,釉的滋润程度,则需要得到火的锻炼而得到考验。
对于薄釉的汝窑器物来说,则经过超高温的锻炼釉层容易玻化,而玻化程度越高,其釉面的透度也最明显。其釉面气泡也最容易爆釉。更容易用肉眼见到气泡。这些现象与“寥如星晨”最为接近。而器物釉层的厚度与釉的粘稠度越高,其器物的釉下气泡越不容易见到。
作为皇家用瓷。由于宫廷追求的是“釉”的色泽,“釉”的质感。因此,火候的掌控尤为重要。所以,我们有时候所见到的汝窑,呈现出玻化的程度也就是烧造温度大大超过釉内物质所承受的临界所致。
而汝窑呈半乳浊状或完全乳浊状,也就是釉的烧造温度低于临界所致。汝窑气泡的形成与爆釉是与窑炉内的烧造温度有关。而一件完整的汝窑器物,是对窑工技术全面的一种考量。特别是对于火候的掌控,火候过了容易爆釉,火候不到,则不容易定色。因此,窑炉的温控是制瓷过程中最难掌握的一个重要环节。
而汝窑气泡的形成与爆釉,是有一个烧造温度的过程。
打个比方。我们烧开水时的状况。当水温上升之时,容器底部就会形成许多小水泡,这些水泡就是气化的过程。由于水温达到100度的沸点。容器内的气泡受到强大的压力,气泡随即上升或破裂,此时此刻,水也就开了。笔者以这个例子,比较汝窑气泡的形成,比较气泡的爆裂过程。其实,它们之间的物理现象是一样的。
汝窑气泡的形成,汝窑气泡的爆釉现象,笔者以自己的理解作了解答。而汝窑釉内气泡透视出的“寥如星晨”的稀疏感。则给人一种缺乏庄重之感。我想,这绝不是皇家所追求的目标。
因此,对于汝窑的认识,对于汝窑的鉴赏,气泡认识又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而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些鉴定专家们,在鉴定高古瓷器的时候,运用的就是显微镜之类的科学仪器。而显微镜作为观察釉下气泡现状的主要工具。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收藏爱好者所接受。
http://s13/middle/63ada6b0gac2624f7306c&690<wbr>(四)" TITLE="2011年09月05日汝窑气泡
http://s1/middle/63ada6b0gac26268d7b90&690<wbr>(四)" TITLE="2011年09月05日汝窑气泡
笔者通过对水气泡的形成原理,延伸于汝窑气泡的形成过程。认识到,汝窑釉下气泡的形成与汝窑胎质的致密度与釉有一定的联系。而温度的适度控制,又是汝窑气泡生成的重要依据。
我们再想象一下,如果一件致密度比较高的瓷器,它的釉下气泡相对要比一件致密度稍低的瓷器要多、要密。由此说明,这些气泡的形成,显然与胎质的致密度有关。但我们也不要忽视了另一个生成条件,即汝窑釉内的空气与水份所起的作用。
汝窑是由固体、液体加上空气所融合在一起的物质。而这些物质的组成,对汝窑的釉下气泡的形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般而言,瓷器在制成坯胎后,有一个素烧的过程。当坯胎在定型后,还有一个修坯的程序。当器物形成后,它的表面或整个器物随着素烧中水份的游离,胎体就会有收缩的表现。而胎体的收缩自然地形成了一些小孔、缝隙。而这些小孔、缝隙在上釉前已有空气侵入胎体。上釉后就会有液体物质侵入胎体,而上釉后的器物,在进入炉内二次焙烧时,由于炉内温度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出现二种气泡情况。
一、随着炉内温度的上升,器物的内部就会产生强大的压力。由于气化的原因,小水珠在胎与釉之间的中间层无法蒸发,留存于釉与胎之间的中间层或釉层中。由于釉质的透明程度,在显微镜下所见到的气泡,就是这样形成的。
二、随着炉内温度的上升。留存于胎和釉之中的空气,同样受到强大的压力的挤压至中间层。同样,由于釉质的透明程度,在显微镜下,所见到的气泡其实就是这个原因所造成的。
而笔者对于汝窑的认识,首先得益于贺鸿仪老师细致入微的指导。其次,又基于收藏品中的各类标本的作用。
总之,要对汝窑形制、、釉色、纹片、气泡以及形成原理,有一个客观的了解与正确的认识。而认识的过程,就是在一点一滴的现象中去剖析各种成因。这样才能对汝窑的认识达到一个更新的高度。
而鉴赏汝窑的方法。笔者以为,凡是能体现汝窑特征的内容,都是鉴别汝窑的重要法则。
因此,汝窑形制、釉色、釉质、纹片,以及汝窑气泡鉴别,都是鉴赏汝窑的极为重要的依据。
而由气泡胎质晶体、玛瑙组成的物质,在光的作用下珍珠般地闪闪发光,散发出五光十色的艳丽色彩,真可谓天造般的奇观,宛如一幅美丽的图画。这就是汝窑的魅力所在,内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