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的变化规律》磨课案例
(2013-12-25 23:37:50)
标签:
教学教育 |
执教:
案例撰写: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58页例4
教材分析:
教材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德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例题的设计分为四个层次:
①
② 验证规律:引导学生在观察、计算、对比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再举例,验证猜想的积的变化规律的正确性。
③ 总结规律:引导学生广泛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在验证积的变化规律基础上,尝试用简洁的语言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④ 应用规律:根据总结积的变化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学生分析:
本课例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该课例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是本课例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通过对算式的观察,自主的去探究规律、验证规律,并使用规律。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积极主动探究新知,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8页《积的变化规律》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将这个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师:为响应“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持西藏”号召,武汉市长征小学与西藏希望小学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全校学生们捐出自己的零花钱。想为西藏小朋友购买一些图书和学习用品。请你们帮忙算一算,四(1)班的同学如果买美术颜料,一盒4元,买5盒要花多少钱?买10盒呢?20盒呢?(学生独立列出算式,汇报。师用课件板书)
6×2 =
(注:经过磨课后,发现例题的两道算式全部引用会使课堂容量太大,可能导致一节课上不完,所以只引用了第一组算式,并在导入时就出示,节省计算时间。探讨规律时也可以完全围绕一组算式展开,更加体现规律的实用性。)
1. 师:仔细观察这三个算式,因数和积有什么变化?第几个因数变了?
2. 引入新课:请同学们猜一猜,积的变化会跟什么有关系?(因数)积的变化会不会有一定规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推开探索之门,共同来研究积的变化规律。(引出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3. 解读学习目标
二 、新知探究
1. 请同学们根据课本58页内容,完成导学案新知探究部分。
①
6×2 =
③ 6×200 =
(经过磨课后发现探索例4中的两组算式时间过长,改为一组算式,标上观察箭头,实际上就完成了两组算式需要探究的目的。)
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独学
师:巡视各组交流讨论情况,引导学生举例验证自己发现的规律,最后总结规律。
2.学生汇报发现的规律。
3.师补充:是否所有的算式都具有这样的规律?老师还想验证一下。
4.师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条规律?
16×50=
2.小组交流后,请一组代表上台展示结果。
(这一题,要求学生用规律去做题,先说规律,再用横着计算来检验答案是否正确。这里很多学生会不用规律直接算出结果,所以为避免这个问题,必须要求学生说出怎么找得规律,然后怎么去用规律做题。)
四、综合提升
根据 18 ×
5
六、知识梳理
磨课过程及反思
第一次 上课 |
成功之处 |
1.
2. |
不足之处 |
1.导入与探究内容不太贴近。最初我以口算作为新课导入,“2×20= 2. 没有充分考虑学生是否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探究任务,所以探究内容偏多,学生探究时间过长,课堂容量大完不成教学任务。 3.综合提升题设计部合理:内容为两个因数都变的积的变化规律,对于学生来说,一节课掌握3个规律有些难度。 4.小组长培训不够,影响这个教学流畅性:由于不是本学校的学生,各小组长对于老师的指令不是很清楚,课前沟通太少,导致每个环节衔接不流畅,都是老师一直在引导,没有体现学生的自主课堂。 5.板书不规范,不漂亮,也跟课前与学生培训不够有关。 |
|
改进设想 |
1.
2.
3. |
|
第二次 上课 |
成功之处 |
1、 学生探究比较自主、有一定深度。
2、 |
不足之处 |
1.导入“2扩大10倍是( 2.探究算式过多,两个算式完全可以从一个算式中找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的积的变化规律。 3.基础演练和综合提升展示方式需要改变,每个内容都展示台费时间,整个课堂形式也太单一。 |
|
改进设想 |
1.
2.
3. |
|
第三次 上课 |
成功之处 |
1、情景导入,调动了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2、导学案设计引导学生探究的思路比较清晰。 3、学生对群学比较积极,每个学生都在参与,小展示开展顺利,学生没有畏惧听课人太多而不敢在组内讲解。 4、教学思路明确清晰,结构紧凑。 |
不足之处 |
1、新授部分学生探究时间过长,课堂时间把控不到位。 2、学生自主表达想法的激情不够,也许是因为听课人太多,有些紧张,但这个展示阶段缺乏高潮,学生质疑补充不够激烈。 |
|
改进设想 |
1、在习题设计上要层次更清晰一点,避免基础演练题与综合提升题考察点相同。 2、今后多在小组培训工作中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平时训练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表现欲。 3.要加强对学生进行鼓励、表扬的次数,课堂上学会微笑、轻松地面对学生,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4加强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提高对课堂预设与生成处理的能力,精炼教学语言,不断学习,不断改进。 |
从教学效果上看:
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