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真假鸡骨白古玉鉴别方法

(2015-04-10 15:27:56)
标签:

收藏

图片

文化

时尚

历史

转载自一起玩收藏良渚文化古玉鉴定收藏栏目文章《真假鸡骨白古玉鉴别方法

古玉中有一类“鸡骨白”古玉,由于火烧、并埋于土中上千年腐蚀而成,往往是高古玉的重要特征,也成为仿古玉的重要对象。本文为您介绍真假鸡骨白鉴别方法,请欣赏。yQr一起玩收藏

http://s8/mw690/003duQtBzy6RnZyoxKvc7&690

http://s13/mw690/003duQtBzy6RnZyP7LSdc&690
上图为笔者收藏鸡骨白玉环

近些年来,由于田野考古事业的迅猛发展,经过发掘,河南、湖北、陕西、山东、浙江、安徽等地连续出土了各式各样的玉石器物,除刀、铲、斧、锛、凿等半石半玉的生产工具之外、还出土了不少玉饰品,如江苏南京北阴阳营;浙江余姚河姆渡;山东大汶口;安徽凌家滩、黄家堰等遗址出土玉璜、环、管、珠、瑗等玉饰品,可谓丰富多彩、异彩纷呈。无论从玉材、造型、制作工艺等方面看,都是相当精美绝伦的。在这些遗址中也出土过不少鸡骨白玉器。所谓鸡骨白玉器,顾名思义,是指玉器已钙化变成鸡骨头一样的白色。有关鸡骨白玉器的形成原因,其说法不一:有说古玉器埋在地下,年代久远,经受地压、地热、地气、地湿等作用,一般都有钙化或氧化现象,表面出现一层或薄或厚、或白或黄的皮壳,故称之为“鸡骨白”或“鱼肚白”;有的说古玉埋在地下,与墓坑中有机陪葬品有关,由于这些有机物腐烂时放出的热量,玉器长期处于微热之中,致使钙化发白、发黄;还有的说玉器埋在地下,受到古尸水的腐蚀而逐渐形成。总之,以上这些观点,均有着一定的道理。但总的看,还是像杨伯达先生所提出的那样,“鸡骨白之所以形成,主要是受氢氟酸使然”。

从实物观察鸡骨白古玉特征: 一是无论钙化到何种地步、仍保持有一种玉质的可见性,其质地的硬度大打折扣,仍保存有原始生长的纹理感觉。 二是透明度明显下降,相当一部分鸡骨白不透明,少数在强光下有透光效应。 三是鸡骨白玉器身上还有存在有一种自然美、原始美、神韵美。

后仿玉器仿制方法大体有以下几种:一是用火烧烤法。颜色发白,仿成后有“灰石灰古”的感觉,而且上面出现有火劫纹,而真的鸡骨白没有。 二是用铁屑搅拌,后用热醋淬之,再加热,埋在地下,数月取出,呈现出桂皮纹。 三是用现代电器制作法。用电焊、微波炉等器具来烘烤作伪。仿钙化斑一般用撒水的方法,也会形成大小不同的圆点腐蚀,但是没有片化开的散斑,看上去不自然,仿冻白的作伪方法,是先用整料切成大样,再直接强酸腐蚀,强酸腐蚀玉石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把玉质的内部烧成冻白,再把腐蚀的白皮切掉,露出冻白,打磨上光,分辨这种做工,在做成的器物上往往会留有酸水腐蚀的小坑点,同样这种强酸水腐蚀的玉料切片的话,腐蚀只有一个边,再切除,如果做成4边都这样,就变成了边框白,中间没有腐蚀过的原石,而且这种做法都不加琢刻,以免在做工上暴露出仿痕迹,这种边框白与真品的差异很小,只是在自然与不自然之间,最好要从用料、做工和器型上去断了,还有从古玉的玉质鉴定,从古玉的纹饰和做工鉴定,包括尺寸大小,合不合手,重量称不称手等等,有没有艺术效果,包括画工,做工的水平高低等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