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珊迪》文本细读——学习摘记
(2015-08-12 10:12:23)分类: 学习与思考 |
文本细读从课题开始。
“小珊迪”,读到课题我的第一反应,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然后呢,我就很自然地做出了这样的联想,既然是写人的文章,那么,第一,人物所处的环境,我就要特别加以关注。这个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第二,我更要特别关注人物自身的表现。这个表现,包括他的语言、他的动作、他的外貌、他的神态以及他的内心活动等等。这是我的第一反应,然后思考开始了,课题叫“小珊迪”, 但是很奇怪呀,作者在行文中,却从未出现过“小珊迪”的字眼,一次也没有!只出现“珊迪”,注意是“珊迪”,一共出现了6次。课文当中都叫“珊迪”,课题呢,偏偏叫“小珊迪”,为什么呀?聚焦到这个“小”字!第一,珊迪的确是个小孩儿,这是从年龄上说。第二,珊迪的身体相当弱小,发育不良。这就不仅仅是个生理的问题,更是一个生活的问题,他发育不良,那是因为他营养不良;他营养不良,那跟他的社会地位、社会处境就发生了联系。第三,珊迪在那个社会中的地位相当渺小,他是穷人,他是孤儿,他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最被人瞧不起的人。第四,也是最最紧要的一层意思,实际上,前面的三层意思只是起到了一种蓄势的作用,它要真正言说的意图就在这一层,但是它没有直说,没有明说,它让你自个儿去琢磨。琢磨什么呢?你想,年岁偏小、身体弱小、地位渺小,小、小、小,但是,珊迪的形象呢?那种精神意义上、灵魂意义上的形象呢?小吗?不小!不但不“小”,而且应该冠以一个大大的“大”字!这个人物的精神形象是高大的,这个人物的灵魂价值是伟大的。但课题呢,偏偏给你一个“小”字,把这个“大”字深深的隐藏起来,调动你的理解和想像,这就具有一种反讽的味道和力量。
细读进入正文。
“故事发生在爱丁堡”, “小珊迪”的故事很奇怪,它没有交代社会环境,它把这个社会环境巧妙地隐蔽起来了,隐蔽在“爱丁堡”这个地名里。爱丁堡是英国的苏格兰的首府,是一个相当著名的城市,有着相当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是这个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千万不要小看爱丁堡,尽管作者只是提了一下地名,但对此我们应有足够的敏感和警觉,另外你不要忘记了,故事中还有这样一个细节——卖火柴。设想一下,在今天的爱丁堡,还会有人满大街地卖火柴吗?我看不大会有了。所以,这个细节也可以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环境。
接着往下读,“有一天,天气很冷,我和一位同事站在旅馆门前谈话。” “天气很冷”这四个字,点出了小珊迪所处的自然环境,故事就发生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很冷,到底有多冷呢?没有具体描写,但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想象天气很冷的种种感觉、种种滋味、种种反应。天气很冷,也许已经冷到滴水成冰的程度了,也许已经冷到寒风刺骨的程度了,也许已经冷到霜气漫天的程度了,
继续,“这时走过来一个小男孩,身上只穿了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这是故事中唯一的一次外貌描写。只穿一件单衣,没有第二件了,就一件单衣,还是又薄又破的。试想,在天气很冷的情况下,穿与不穿又有什么区别?这件又薄又破的单衣,与其说是小珊迪用来御寒的,还不如说是他用来遮羞的。小男孩当下的寒冷,除了“刺骨”还能怎么形容呢?寒冷穿透他破旧的单衣、穿透他单薄的身子,直刺他的骨头啊!再看“小脸发青,赤脚红肿”,头上写一笔,脚下写一笔,抓住典型细节,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不难想见,小脸发青,赤脚红肿,孩子受冻绝非一天两天了。我细读文本到这个地方,在旁边注上“一哭!”二字。
接着往下读,“他对我们说:‘先生,请买盒火柴吧!’‘不,我们不要。’我的同事说。‘买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呀!’孩子可怜地请求着。” “只要”说明火柴的价格已经很低很低了。在英国的货币当中,便士、先令、英镑,都是基本的货币单位。十二个便士等于一个先令,十二个先令等于一个英镑。留心一下后面的一个细节,故事中的那个“我”,不是给了珊迪一个先令嘛,他只要付出一个便士就可以买到两盒火柴,对不对?那么,珊迪应该找给“我”几个便士呢?对,十一个便士。故事对这个细节有没有交待呢?有的!后来,珊迪的弟弟不是找到了“我”嘛,他这样对“我”说,这是您那个先令找回来的四便士,不对呀,应该是十一个便士呀。那么,还有七个便士呢?你看,小利比就接着解释,“一辆马车把珊迪撞了,他的帽子找不见了,火柴也丢了”,注意,紧接着还有一句很重要的话,怎么说来着?“有七个便士也不知哪儿去了。”你看,四个加七个,不多不少,正好十一个便士。这个细节,对表现小珊迪的人品和精神,同样非常重要、非常具有震撼力!
故事再起波澜。珊迪转身就跑,结果呢?“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我猜想可能上当了。但是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这段话有意思!第一,“我猜想可能上当了”,这样的猜想太合常理了。第二,“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这样的断定却是极不合理的。凭什么?你凭什么作出这样的断定?诚恳的面容吗?使人信任的神情吗?行文至此,珊迪的面容、珊迪的神情可曾给你诚恳的感觉、可以信任的感觉?他留给人们的只是一张冻得发青的瘦瘦的小脸,只是一双冻得又红又肿的赤脚。现在冷不丁地冒出一张“诚恳的面容”、一副“使人信任的神情”,在我看来,这是本文的一大败笔!完全没有必要在这个节骨眼上插入这么一句充满着道德说教意味的话。明智的做法是,让人物自己去说话,让人物按自己的生活逻辑和性格逻辑去演绎故事情节。
但是,在这样的家境、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两个穷人家的孩子,面对突如其来的苦难,却顽强地表现出作为一个人的尊严、纯真和善良。你看,“可怜的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一看见我,就难过地说:‘先生,我换好零钱往回跑的时候,被马车撞了。我的两条腿全断了,就要死的。小利比,我可怜的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呢?’”珊迪的形象,至此已经跃然纸上。全文第二次出现了“跑”字。前面的第一个“跑”字是直写,第一个“跑”,将珊迪的饥饿、寒冷和贫穷推向了极致;而现在这个“跑”字是曲写,是从珊迪的口中说出来的。“跑”导致车祸,车祸导致死亡,死亡导致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升华。试想一下,如果是走呢,珊迪还会失去生命吗?但是,珊迪可能往回走吗?不可能的!为什么?因为,他很清楚,叔叔正怀着疑惑的心情等着他;因为,他很清楚,在多数人的眼中,像他这样的孩子、这样的人是被列入小偷、骗子、社会渣子之流的;因为,他很清楚,只有在最短的时间内将零钱还到那位叔叔的手上他才心安。所以,“跑”是珊迪性格的必然选择,“跑”是珊迪这个人物形象的逻辑宿命。在跑中,在车祸中,在死亡中,珊迪完成了他最为一个人的最高纯真和善良,完成了他超越苦难之后的全部尊严和高贵。
从宏观的层面细读《小珊迪》这个故事,我们还能读出些什么来呢?
第一,作者不惜浓墨重彩的言说小珊迪的贫穷。在故事中,光是明的言说就不下十处之多。诸如:“外貌描写、可怜地请求、想了一会儿、乞求、转身就跑、找了一会儿、帽子找不到了、他俩是孤儿、躺在一张破床上、谁来照顾你呢”等等。还有很多是暗的言说,比如:为什么不去上学、为什么不进医院抢救等等。这样对珊迪的贫穷所作的多层面、多视角、多手法的描写,深层的寓意和取向是什么?
第二,故事选择了第一人称的言说角度。选择这样一个角度,好处是什么?首先,当然是真实可信,我说跟他说,一个是在直接说,一个是在间接说,可信度一样吗?其次,我说是一种在场的说,我进入故事,成为故事中的一个角色,于是我的种种感受、种种体会、种种表达就成为故事本身的一个有机部分,感染力自然就更强一些。最后,我对于珊迪态度的变化,从开始的远离厌恶到后来作出了承诺,这种变化,又很自然地成了对珊迪这个形象的一种衬托,而这种衬托使珊迪这个人物形象变得更加丰满和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