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珊迪》文本细读——学习摘记

(2015-08-12 10:12:23)
分类: 学习与思考

文本细读从课题开始。

小珊迪,读到课题我的第一反应,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然后呢,我就很自然地做出了这样的联想,既然是写人的文章,那么,第一,人物所处的环境,我就要特别加以关注。这个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第二,我更要特别关注人物自身的表现。这个表现,包括他的语言、他的动作、他的外貌、他的神态以及他的内心活动等等。这是我的第一反应,然后思考开始了,课题叫小珊迪 但是很奇怪呀,作者在行文中,却从未出现过小珊迪的字眼,一次也没有!只出现珊迪,注意是珊迪,一共出现了6次。课文当中都叫珊迪,课题呢,偏偏叫小珊迪,为什么呀?聚焦到这个字!第一,珊迪的确是个小孩儿,这是从年龄上说。第二,珊迪的身体相当弱小,发育不良。这就不仅仅是个生理的问题,更是一个生活的问题,他发育不良,那是因为他营养不良;他营养不良,那跟他的社会地位、社会处境就发生了联系。第三,珊迪在那个社会中的地位相当渺小,他是穷人,他是孤儿,他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最被人瞧不起的人。第四,也是最最紧要的一层意思,实际上,前面的三层意思只是起到了一种蓄势的作用,它要真正言说的意图就在这一层,但是它没有直说,没有明说,它让你自个儿去琢磨。琢磨什么呢?你想,年岁偏小、身体弱小、地位渺小,小、小、小,但是,珊迪的形象呢?那种精神意义上、灵魂意义上的形象呢?小吗?不小!不但不,而且应该冠以一个大大的字!这个人物的精神形象是高大的,这个人物的灵魂价值是伟大的。但课题呢,偏偏给你一个字,把这个字深深的隐藏起来,调动你的理解和想像,这就具有一种反讽的味道和力量。

细读进入正文。

故事发生在爱丁堡 小珊迪的故事很奇怪,它没有交代社会环境,它把这个社会环境巧妙地隐蔽起来了,隐蔽在爱丁堡这个地名里。爱丁堡是英国的苏格兰的首府,是一个相当著名的城市,有着相当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是这个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千万不要小看爱丁堡,尽管作者只是提了一下地名,但对此我们应有足够的敏感和警觉,另外你不要忘记了,故事中还有这样一个细节——卖火柴。设想一下,在今天的爱丁堡,还会有人满大街地卖火柴吗?我看不大会有了。所以,这个细节也可以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环境。

接着往下读,有一天,天气很冷,我和一位同事站在旅馆门前谈话。 天气很冷这四个字,点出了小珊迪所处的自然环境,故事就发生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很冷,到底有多冷呢?没有具体描写,但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想象天气很冷的种种感觉、种种滋味、种种反应。天气很冷,也许已经冷到滴水成冰的程度了,也许已经冷到寒风刺骨的程度了,也许已经冷到霜气漫天的程度了,

继续,这时走过来一个小男孩,身上只穿了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这是故事中唯一的一次外貌描写。只穿一件单衣,没有第二件了,就一件单衣,还是又薄又破的。试想,在天气很冷的情况下,穿与不穿又有什么区别?这件又薄又破的单衣,与其说是小珊迪用来御寒的,还不如说是他用来遮羞的。小男孩当下的寒冷,除了刺骨还能怎么形容呢?寒冷穿透他破旧的单衣、穿透他单薄的身子,直刺他的骨头啊!再看小脸发青,赤脚红肿,头上写一笔,脚下写一笔,抓住典型细节,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不难想见,小脸发青,赤脚红肿,孩子受冻绝非一天两天了。我细读文本到这个地方,在旁边注上一哭!二字。

接着往下读,他对我们说:先生,请买盒火柴吧!’‘不,我们不要。我的同事说。买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呀!孩子可怜地请求着。” “只要说明火柴的价格已经很低很低了。在英国的货币当中,便士、先令、英镑,都是基本的货币单位。十二个便士等于一个先令,十二个先令等于一个英镑。留心一下后面的一个细节,故事中的那个,不是给了珊迪一个先令嘛,他只要付出一个便士就可以买到两盒火柴,对不对?那么,珊迪应该找给几个便士呢?对,十一个便士。故事对这个细节有没有交待呢?有的!后来,珊迪的弟弟不是找到了嘛,他这样对说,这是您那个先令找回来的四便士,不对呀,应该是十一个便士呀。那么,还有七个便士呢?你看,小利比就接着解释,一辆马车把珊迪撞了,他的帽子找不见了,火柴也丢了,注意,紧接着还有一句很重要的话,怎么说来着?有七个便士也不知哪儿去了。你看,四个加七个,不多不少,正好十一个便士。这个细节,对表现小珊迪的人品和精神,同样非常重要、非常具有震撼力!

   可是,我们并不需要火柴。我对他说。小男孩想了一会儿,说:我可以一便士卖给你们两盒。’”注意这里的想了一会儿,想什么呢?第一,一便士卖两盒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打对折呀,意味着降了百分之五十啊,意味着收入少了整整一半呀!第二,这么个对折价,对可怜的珊迪又意味着什么?说实话,这个价格,对于普通人来说也就罢了。可是,不要忘了,对于一个穷极了的孩子来说,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了。打一次对折,本钱还能保得住吗?可是,不这样行吗?不行啊,请人买火柴的可能性就更小了。身无分文,拿什么充饥?拿什么御寒?这个决定,对珊迪来说是多么艰难、多么痛苦啊!所以,他不得不想了一会儿。我在旁边注上俩字——“再哭!

 接着,为了使他不再纠缠,我打算买一盒。但是当我掏钱的时候,却发现没有零钱,于是对他说:我明天再买吧……’”你看看,真正让我下决定买火柴的原因是这样四个字——“不再纠缠。这四个字,实际从一种侧面烘托了现在的对珊迪就是这么个态度。可以说,这个态度并非只是一个人才有,这是那个社会、那个时代对珊迪似的那批人的一种普遍的态度。

 故事写得很有波折,就买火柴这件事而言,先是不想买,因为不需要,这是第一折;然后,珊迪打对折,恳请对方买,我呢,为了使他不再纠缠,就决定买了,这是第二折;再然后,我发现没有零钱,又决定不买了,这是第三折。就这样曲曲折折的写来,把读者的心一次又一次地揪起来。

  “‘啊!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小男孩乞求说,我可以给您去换零钱。’”此时,饥饿、寒冷正在一阵紧似一阵地向珊迪袭来。珊迪不得不由开始的请求转为乞求,这是饥寒交迫之下的乞求,是遭人冷眼冷语下的乞求。你听一听珊迪乞求的话:第一,全都是短句,,一个字,请您现在就买吧,六个字,先生,我饿极了,四个字,都是短句,短得不能再短,这里有乞求的无奈,这里有饥饿的无力,这里有寒冷的无助。第二,这句话中连用了几个感叹号?三个,整整三个。这里与其说是一求三叹,不如说是一哭三叹啊!一个短短的字后面,有着多少悲凉、多少凄切、多少苦难啊!第三,到了这个时候,珊迪才不得不说出打对折卖的真正原因——饿极了!这三个字,第一次没有说,第二次没有说,直到第三次,实在没有办法了,珊迪才乞求着说了出来。饿极了!这是怎样的饿?我们都不曾体验过,是饿到了极点,是饿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是如果再饿下去就要出人命了。我注上了三哭二字。

 显然,正是饿极了这三个字触动了我,于是,我给了他一先令,他转身就跑了。好心人终于动了恻隐之心,当然,我们最不能放过的不是那个,而是珊迪。这里,珊迪有一个动作,转身就跑,再浓缩一下,那就是。一个字,一个动作,一个极其不显眼的细节——“!转身就!这个字,实在是太要紧了!你想,他为什么转身就跑?因为他饿极了;他为什么饿极了?因为他穷得身无分文。他为什么不?他要是,那么,他就不是珊迪了,肯定不是!珊迪一定、必须、只能。这是人物的性格逻辑、命运逻辑。这一跑,跑出了珊迪的多少悲凉、多少凄切、多少苦难。这一跑,将珊迪的贫穷推向了一种极致。在字旁边,我情不自禁地注上了四哭   

故事再起波澜。珊迪转身就跑,结果呢?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我猜想可能上当了。但是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这段话有意思!第一,我猜想可能上当了,这样的猜想太合常理了。第二,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这样的断定却是极不合理的。凭什么?你凭什么作出这样的断定?诚恳的面容吗?使人信任的神情吗?行文至此,珊迪的面容、珊迪的神情可曾给你诚恳的感觉、可以信任的感觉?他留给人们的只是一张冻得发青的瘦瘦的小脸,只是一双冻得又红又肿的赤脚。现在冷不丁地冒出一张诚恳的面容、一副使人信任的神情,在我看来,这是本文的一大败笔!完全没有必要在这个节骨眼上插入这么一句充满着道德说教意味的话。明智的做法是,让人物自己去说话,让人物按自己的生活逻辑和性格逻辑去演绎故事情节。

   晚上,旅馆的人说,有一个小孩要见我。小孩被带进来后,我发现他不是那个卖火柴的小男孩,但可以看出是他的弟弟。”“他的弟弟长什么模样儿?这句话里面就含着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不是说哥俩儿一定长得很像,当然这种可能性也存在。你要想像,比如,他们一样的穿着又薄又破的单衣,一样的冻得发青的瘦瘦的小脸,一样的冻得又红又肿的赤脚。

 这个小孩在破衣服里找了一会儿,然后才问:先生,您是从珊迪那儿买火柴的那位先生吗?’”这句话中有个非常传神的动作描写,找了一会儿的这个字。他在找什么?显然是四个便士。但是,四个便士为什么要,而且要找了一会儿呢?第一,也许是衣服太破了,连藏钱都显得有点困难,因为藏得困难,自然拿出来的时候就需要找一会儿。第二,也许是这四个便士对小利比来说,实在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事先他得仔细藏好,现在他就得找一会儿。第三,也许是小利比已经意识到,这是自己的哥哥用鲜血甚至是用生命换来的零钱,你怎能不把它们藏好呢?你又怎能不找一会儿呢?

 “‘是的。’‘这是您那个先令找回来的四便士。小孩说,珊迪受了伤,不能来了。一辆马车把他撞倒,从他身上轧了过去。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有七个便士也不知哪儿去了。说不定他会死的……’” 真相终于大白,谜底终于解开!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结果竟然会是这样!而这个结果,充满了血腥、充满了泪水、充满了浓重的悲剧意味。写小利比,实际上还是为了写小珊迪,在这里,小利比不过是小珊迪的一个影子。这不仅因为他俩之间有着一层天然的血缘关系,更是因为他们之间还有一种深刻的精神层面的影响在。小利比的懂事、早熟,不正是小珊迪的性格特征的一种投射吗?

 谜底虽然解开了,但故事不可能就这样结束,因为高潮尚未来临。于是,我让孩子吃了些东西,然后和他一块儿去看珊迪。这时我才知道,他俩是孤儿,父母早就死了。这句话直接点出了小珊迪的身世、家境和社会状况。特别是一个字,背后藏着多少辛酸、多少悲惨、多少苦难啊!父母早死一年,意味着兄弟俩早受一年的饥寒交迫,早受一年的无依无靠,早受一年的屈辱痛苦。字让我不得不注上五哭啊!

但是,在这样的家境、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两个穷人家的孩子,面对突如其来的苦难,却顽强地表现出作为一个人的尊严、纯真和善良。你看,可怜的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一看见我,就难过地说:先生,我换好零钱往回跑的时候,被马车撞了。我的两条腿全断了,就要死的。小利比,我可怜的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呢?’”珊迪的形象,至此已经跃然纸上。全文第二次出现了字。前面的第一个字是直写,第一个,将珊迪的饥饿、寒冷和贫穷推向了极致;而现在这个字是曲写,是从珊迪的口中说出来的。导致车祸,车祸导致死亡,死亡导致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升华。试想一下,如果是走呢,珊迪还会失去生命吗?但是,珊迪可能往回走吗?不可能的!为什么?因为,他很清楚,叔叔正怀着疑惑的心情等着他;因为,他很清楚,在多数人的眼中,像他这样的孩子、这样的人是被列入小偷、骗子、社会渣子之流的;因为,他很清楚,只有在最短的时间内将零钱还到那位叔叔的手上他才心安。所以,是珊迪性格的必然选择,是珊迪这个人物形象的逻辑宿命。在跑中,在车祸中,在死亡中,珊迪完成了他最为一个人的最高纯真和善良,完成了他超越苦难之后的全部尊严和高贵。

   我握着珊迪的手,对他说: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至此,一个曾经被人怀疑、被人鄙视的小男孩,展现了他全部的灿烂的人性的光辉。沐浴在这种光辉里的人,没有理由不感动,没有理由不震撼,没有理由不承诺。文中的,只是用手在握珊迪的手吗?不!显然不是!是在用自己的心、一颗感动的心、震撼的心、向善的心在握珊迪啊!握住的仅仅是珊迪的手吗?不!不是的!握住的一定是珊迪的心啊!一颗善良的心、诚实的心、纯真的心、高贵的心!

 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像是表示感激。突然,他眼睛里的光消失了。他死了。的确,珊迪眼睛里的光是消失了,而且永远消失了。但是,珊迪身上所闪耀的人性之光却没有消失,也不可能消失。这一道美丽的高尚的人性之光,将照耀和温暖每一个和珊迪有过精神相遇的人!

从宏观的层面细读《小珊迪》这个故事,我们还能读出些什么来呢?

第一,作者不惜浓墨重彩的言说小珊迪的贫穷。在故事中,光是明的言说就不下十处之多。诸如:外貌描写、可怜地请求、想了一会儿、乞求、转身就跑、找了一会儿、帽子找不到了、他俩是孤儿、躺在一张破床上、谁来照顾你呢等等。还有很多是暗的言说,比如:为什么不去上学、为什么不进医院抢救等等。这样对珊迪的贫穷所作的多层面、多视角、多手法的描写,深层的寓意和取向是什么?

第二,故事选择了第一人称的言说角度。选择这样一个角度,好处是什么?首先,当然是真实可信,我说跟他说,一个是在直接说,一个是在间接说,可信度一样吗?其次,我说是一种在场的说,我进入故事,成为故事中的一个角色,于是我的种种感受、种种体会、种种表达就成为故事本身的一个有机部分,感染力自然就更强一些。最后,我对于珊迪态度的变化,从开始的远离厌恶到后来作出了承诺,这种变化,又很自然地成了对珊迪这个形象的一种衬托,而这种衬托使珊迪这个人物形象变得更加丰满和立体。

 第三,珊迪的形象要素是不能彼此分离的。他的贫穷、他的诚实、他的善良是融为一体的,诚实和善良正是在贫穷的语境下才越发显出熠熠生辉的人性光泽。如果命运把你推向了苦难的深渊,你穷得身无分文,你甚至面临着死神的威胁,这个时候,你还能像珊迪一样的诚实吗?你还能像珊迪一样的善良吗?大家都不妨真诚地作一番扪心自问!反过来,贫穷本身却因了珊迪的诚实和善良,成为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小珊迪的故事,正是给了我们一种战胜苦难、超越苦难的力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