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2012-11-23 09:14:39)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设计

课题:认识声现象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了解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3、知道声具有能量。

    4、知道声可以根据频率进行划分,人可发出和可听到的声在一定频率范围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是人们相互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教学难点:真空铃”实验和声波概念。

教学用具:音叉、胶皮锤。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提出问题

    展示教材中图3-1-1、图3-1-3让学生看图后,进行思考,讨论一些问题,动物都能发声吗?举例说出各种动物(狗、猫、鸟、蝉等)是怎么发出声的?你是怎么听到声音的?声音是什么?声音有什么作用?让学生自由发挥,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主题。

 

    二、过程展开 

    1、观察发声体在振动

    让学生根据身边的器材例如刻度尺、橡皮筋、纸、塑料薄膜等发出声音,进行体验,当物体振动时可以听到什么?当物体停止振动还能发出声音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总结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

    对于发声时,振动不明显的现象比如敲击鼓面和音叉发声,可用实验进行演示。将纸屑放在鼓面上,让学生观察敲击鼓面发声时和用手按住鼓面使鼓不发声时纸屑的情况,学生虽然没看到鼓面的振动,但可从纸屑是否被弹起判断鼓面是否在振动;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接触音叉,让学生观察音叉发声和不发声时小球的情况,判断音叉是否在振动。进而提出问题:纸屑和小球在什么时候被弹起跳动?也可 以让学生用手触摸喉头进行发声,感觉声带在振动。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举P36动物与声音中的例子,着重指出哪个部位在发出声音,引出声源的概念。
    2、声波
    与水波相比较引出声波。进行如下描述:“……这样空气中就形成密疏相间的波动,以鼓面为中心向远处扩展……”可以以鼓心为中心,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圆,把空气的密和疏向四周传播形象地画出来。

通过对两种现象进行比较,引出声波的概念。鼓面振动使周围空气振动,并且这个振动由近及远地传播,声波是声源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体)中的传播。振动的传播,实质是能量的传播,就像小石子在水面激起水波,水波使小纸片上下运动。因为声波有能量,所以声波传入耳中会使耳 膜振动,我们就感觉到了声音。
    3、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声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和液体中也能传播。为什么运动员在水下能听到音乐进行花样游泳?或让学生自己举例说出固体和液体也能传声。
    声在真空中能传播吗?学生可进行猜测,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提出证明猜测正确性的方法。学生可能提出许多方案,只要学生说出把声源放到真空中和不在真空中所产生的情况进行比较,都是正确的,并对其进行鼓励。
    像教材中一样安排 “声的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探究初步认识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电磁波可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传播不需要介质。

    4、声速

    通过“讨论交流:声的传播有多快”所展示的现象向学生提问:田径比赛时发令枪的烟雾和枪声应该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远处先看到烟雾后听到枪声?

    在讨论交流中让学生知道光和声音的传播都需要时间,从而引出声速的概念。但光比声传播的速度快得多,因此远处的观测者先看到烟雾后听到枪声。估测声速时可忽略光传播所需要的时间。测出从看见发令枪冒烟到听到枪声所需要的时间,就可计算出声速。同时告诉学生这种计算可能会有较大的误差,再让学生想出其他测声速的方案。只要学生说出要测出声速,需要测出声源到接收器的距离和声源振动到被接收器接收所需要的时间,然后利用v=s/t计算即可。

    声的传播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可让学生进行猜测,然后引导学生查看不同介质中的声速表,知道声速与温度和介质有关,在常温下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要求学生初步认识到固体中的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

    5、人的发声和听声能力

    在介绍人如何发声时,可让学生将手放在喉部,体会和感觉人的发声过程和特点。人体中的声带也是一个声源。

    在学生认识了声音和物体振动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频率的概念。只要让学生知道人耳对声的感觉有上下限(20Hz——20000Hz)即可;在此基础上,对超声和次声下定义,在“乐音的三个特征”一节中对频率再作更多的了解。

    此外,可以对耳朵的构造进行简单介绍,并教育学生不要损伤耳朵,保护自己的听力。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第三章  

第一节  认识声现象

    一、什么是声音

    1、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2、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二、声的传播

    1、声波:声音以声波的形式进行传播。

    2、介质:能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为声音的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也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声传播的距离与所用时间的比称为声速。

    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常温下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4、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发声体振动发声——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人耳接收到声波引起听觉。

    三、人耳的听声能力

    1、频率: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赫兹,简称赫,符号:Hz。

    2、次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3、超声波:高于20000赫兹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人耳的听声范围是:20Hz——20000Hz。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