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万全综合高中校本培训
万全综合高中校本培训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835
  • 关注人气: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占媚媚公开课古代诗歌欣赏《知人论世赏诗词》

(2014-12-03 16:24:50)
标签:

情感

http://s2/mw690/003dtnNWgy6O5T1OJ4591&690

知人论世赏诗词

媚媚

 

知识与技能: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初步鉴赏诗歌主旨的水平。 

过程与方法:通过赏析其词,学会“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诵读作品中感受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教学重点:掌握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古典诗词的技巧。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学过的名家作品及风格来感受“知人论世”的方法方法来初步鉴赏诗歌内涵

【课堂导入】

   相信同学们对刚才听到的这首词《如梦令》和歌曲《月满西楼》不陌生,它们均是“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的作品。李清照,我们非常熟悉,有人用“半世漂泊感生平,一般愁字别样情”来评论她的人生和

词作,是的,李清照的作品大多表达内心的“愁”,老师昨天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作业,请同学们赏析导

学案中李清照的三首写“愁”的词,说说分别表达怎样的“愁”情,并结合知识链接“李清照的一生”

来说说这三首词分别写于哪个时期。

渡:下面我们分组诵读这三首词。

一、结合人物生平赏析李清照关于“愁”的三首词,品读“愁”。

(一)、分组初读三首词,生品味“愁”

(二)、明确“愁”的内涵和写作时期

【明确】

1、 明确愁的内涵:

《声声慢》表达了颠沛流离、物是人非、孤苦无依、悼念亡夫、思念故土之愁。(晚景孤苦时期)

《如梦令》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愁。(少历繁华时期)

《一剪梅》一表达了词人对丈夫的相思之愁。(中经散乱时期)

过渡:为什么都是写愁,表达的内容却是不一样的呢?是因为这三首词是李清照在她人生三个不同的时期写下的。

2、 明确时期:

《声声慢》(晚景孤苦时期)     《如梦令》(少历繁华时期)    《一剪梅》(中经散乱时期)

(三)问题探究,掌握概念和方法

过渡:结合李清照的一生和不同时期的作品,同学们,你们是否发现一个事实,在不同的时期,由于不同的人生遭遇,词人所抒发的情感是不同的。所以说在鉴赏古典诗词的时候,了解作者的生平还有时代背景是非常重要。那么这种方法叫什么呢?(知人论世)

1)概念

概念一(PPT)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

“颂②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

解释:吟咏他们的诗, 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孟子的意思是说;“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概念二(PPT)

知人,就是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 思想性格、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论世”,就是关注写作的时代背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

渡:刚才我了解了知人论世的重要作用。下面我们运用这种方法再来赏析李清照的一首大家还没学过的,也是写“愁”的词,这首词叫醉花阴。

2)练习巩固

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词句,说说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愁”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这是重阳节李清照寄给他的丈夫的一首词。

【明确】重阳佳节,词人无法排遣对丈夫的思念。西风乍起,卷帘而入,使人愁思更深。自己应相思而憔悴,就如眼前这黄花一般消瘦憔悴。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刻苦的相思之愁。

过渡:我们顺利地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品读了李清照的一首我们没学过的词,当然这种方法不只局限于分析李清照的作品,每一部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思想性格以及时代背景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我们以前接触到的一些作家和一些作品。

3)回顾学过的作家和作品,加深理解

1、李白和李清照——时代不同,情感不同

例如李白,李白是什么时期的?(大唐盛世),李白也写悲 ,他悲什么呢?(怀才不遇人生失意之悲)所以说时代背景不同,经历不同,抒发的情感肯定是不同的。

2、辛弃疾和李清照——经历不同,诗情有别

还有和李清照同一个时期的辛弃疾,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回顾,齐背诵),这首词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壮志难酬的悲叹,对统治者的警示劝谏,劝告南宋统治者要做好充足的准备,积极北伐等)那么同样是靖康之变的时代背景,辛弃疾和李清照的作品中表达的情感还是不同呢?这和作者的人生经历是有关的。李清照在战争中丧夫、亡国,过着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但是辛弃疾有上战场的经历,少年时期就名扬天下,有一番壮志雄心,所以面对苟且偷安的统治者,他写出来的文章是对时局的一种担忧和自身壮志难酬的悲叹。所以说经历不同,词情也是有别的。

渡:那么是不是说时代相同,经历相同,那么抒发的情感就是一样的呢?这也不一定。

3、杜甫和李白——性格不同,诗风各异

还有一个人,和李白处于同一个时代,经历也很相似。(杜甫)但是杜甫的作品和李白的的作品还是有区别的,李白的诗我们之前学过《蜀道难》,“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充满了大胆的想象力,而杜甫呢?杜甫我们曾学过他一首《登高》(回顾、背诵),读起来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完全不同,这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性格不一样,创作的风格也就不同,李白很潇洒,喝喝酒,写写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有一身傲骨,他的诗就写得潇洒飘逸,而杜甫呢?忧国忧民,心怀天下,所以他的作品风格也就沉郁顿挫。所以说即使身处同一时代,经历相似,但不同的思想性格也会造就不同的风格。一般来说,作家的风格基本上是固定的。太白诗豪放飘逸,少陵诗沉郁顿挫,摩诘诗形象如画,乐天诗雅俗共赏,李煜词颓靡伤感,易安词凄苦婉约,柳永词缠绵自然,东坡词雄浑豪放等等。当然也不绝对,但基本是固定的。

所以说我们在运用知人论世这个方法的时候要仔细去探究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性格、创作风格、时代背景等,这样才可以真正地用好知人论世这个金钥匙。

渡:下面让我们学以致用,在习题中真正掌握“知人论世”的方法。下面我们来比较阅读晏殊和戴复古的作品。当然我们平时在练习或者考试的时候,碰到的不一定是我们很熟悉的作家。晏殊,我们非常熟悉,但是《江阴浮远堂》作者戴复古,我们并不认识。那么怎么办,有时候出题者会适当地给我们一些非常重要的信息,那么信息在哪里呢?(在注释里面)非常好。所以说,做题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关注题目给我们的注释。老师在课前做了一张“知识储备”,整理了中国古典诗词发展的部分重要时代和代表作者,名家语言风格。请同学们拿出来,结合“知识储备”的内容,完成这道题。

二、学以致用

1、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词),结合注释,说说两首诗(词)分别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注〗晏殊,北宋政治家、词人,有“太平宰相“之称。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南宋后期诗人

【明确】

结合时代背景,我们可以知道晏殊生活在国势相对稳定的北宋,一生衣食无忧,官至宰相,所以他的作品细腻婉约,大多抒发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所以,这首词是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抒发了内心的离愁别恨和无尽的相思之情。

同学们一点都不了解戴复古吧,虽然不了解,但是注释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关键的信息(南宋后期),结合资料,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北宋到南宋的靖康之耻,难渡的历史大背景对南宋文人们的影响是非常大得,形成了那个时期,文人们最普遍的思想基调:对侵略者的愤慨,对故土的怀念,所以戴复古的这首诗的情感也就非常好把握,结合诗歌内容,由两个字就非常强烈地表现诗人的情感(愁、苦),诗人愁什么?(诗人在浮远堂前眺望,望到了什么——极目尽神州,那为什么要悲、要苦呢?——因无山遮隔,中原沦陷之地尽在眼底,触目心酸,诗人不忍望见又不能不望,但是南宋朝廷不思北伐,苟且偷安,安于现状。诗歌强烈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愁苦,抒发了对国土沦陷国耻不报的极度悲愤之情 

3、直击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 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

 

(2) 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  

【明确】分析1:子规是一种怎么样的鸟?(杜鹃)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说过的关于“子规”的诗句吗?(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老舍《想北平》)

杜鹃的声音非常凄厉,是传说中的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还记得李商隐《锦瑟》中的名句吗?——望帝春心托杜鹃。所以说杜鹃是一种怎样的鸟?(是一种代表愁的意象,古诗词用杜鹃这个意象,往往抒发悲苦哀怨之情。)答案:子规是杜鹃鸟的别称,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中的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分析2:下面我们继续看第二道,要解决这道题,必须先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是什么意思呢?(故国就算是没有兵马——战争,但回家还是愁绪万千)既然回家了,为什么还是愁呢?(结合注释1,可以知道诗人做什么事——送别人回京师,是北宋的都城汴梁,结合注释2,可以知道诗人是南宋的爱国诗人。但是作者为什么要在最后一句说归家呢?去汴梁是归家吗?——这里的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家,而是沦陷中的故国。刚才我们已经了解北宋过渡到南宋的历史阶段,山河沦陷,南宋朝廷不思北伐,苟且偷安。结合第一题,我们就是可以知道知道其实诗人愁的是故国不在,山河沦陷。

所以说是不矛盾的。)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既是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前提条件,也是一种基本方法。如果我们能运用好这把钥匙,就能开启鉴赏古典诗歌的大门。

 

五、板书设计

          

                  知人:人生经历、思想性格、创作风格

          诗        论世:时代背景

          

          

          

知人论世赏诗词》导学案

占媚媚

一、课前导入

      下面三首词都表达了词人李清照的“愁”情,赏析词句说说每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愁”,并结合下面的知识链接“李清照的一生”说说这三首词分别写于李清照人生的哪个时期。

 

1、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答】表达了                                                   之愁   时期:                  

2、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答】表达了                                                   之愁   时期:              

3、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答】表达了                                                   之愁   时期:                                                

·知识链接   李清照的一生

1、少历繁华(1084——1106)  惜花伤春的闲愁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是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这样一个富贵、优雅的家庭里,少女时代过得无忧无虑、顺心如意。而且在这个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李清照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

李清照18岁的时候与21岁的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为连理。婚后,两人感情融洽,志趣相投,互相切磋诗词文章,共同研砥钟鼎碑石,经常会有新奇感悟和发现。虽然当时夫妻两人家境都较宽裕,但是为了搜集名人书画和古董漆器,他们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且立下了“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虽然生活清贫,但夫妻二人这种共同的志趣,让两人过着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甜蜜生活,沉浸在无边的幸福之中。

这个时期由于社会安定,生活富足,加之个人心情舒畅,因此她的词作内容和格调都是欢快无忧的,但是李清照也写“悲”写愁,但那只是一种闺中女子“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多愁善感、伤春悲秋,我们可以把这理解为是一种“惜花伤春的闲愁”。

2、中经散乱(1107——1129)刻骨相思的闺怨

    随着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李格非罢官回乡,赵挺之被政敌陷害去世。李清照夫妻二人由于牵涉到他们父亲的政治事件中,最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聚少离多,饱尝相思之苦。

李清照一个人在青州独居十年。在她44岁那年的冬天,青州沦陷于战祸,他和丈夫在战乱中相聚于湖州,然而第二年,赵明诚病入膏肓、不幸去世。

这个时期李清照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写女子刻骨相思的闺怨,她真挚细腻地写下了自己对丈夫的深深思念和生离死别的悲痛。可以把概括这种愁概括成是生离死别的情愁。

3、晚景孤苦(1130——约1151)颠沛流离、孤苦无依的国恨

此时的宋王朝,遭遇“靖康之变”后,国都被金兵攻占,山河沦陷,南宋政权迁都到了临安。在赵明诚卒后,李清照大病一场。为保存赵明诚所遗留文物,李清照携带全部家产去洪州投奔亲友。不料当年十一月,在金兵的进攻下,洪州沦陷。李清照只好携带少量轻便的书帖典籍仓皇南逃。颠沛流离中,所余文物散失大半。

1131年三月,李清照辗转流亡到绍兴,在一深夜书画被盗。她悲痛不已。至此,所有图书文物大部分散失。第二年,李清照又流亡到杭州。图书文物散失殆尽造成的巨大痛苦,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使她陷入伤痛百般走投无路的绝境。

大约在公元1151年,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

在这个时期,李清照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不幸,再加上散失文物的巨大痛苦,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使她陷入走投无路的绝境。但是,她的意志并未消沉,诗词创作的热情更趋高涨。她从个人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之后,把眼光投到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上。这个时期,她写出的词篇更为动人,与她早期的闲愁情悲是相差十万八千里。这愁中饱含着多少政治之忧、民族之痛啊,这可以理解成是一种“国破家亡的悲愁”。

 

 

 

二、课堂演练

1、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词句,说说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愁”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这是重阳节李清照寄给他的丈夫的一首词。

                                                                                          

2、阅读下面两首诗(词),结合注释,说说两首诗(词)分别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注〗晏殊,北宋政治家、词人,有“太平宰相“之称。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南宋后期诗人

                                                                                          

                                                                                          

3、直击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 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

 

                                                                                          

                               

                                                                                          

 

(2) 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

                                                                                          

                               

                                                                                          

三、课后作业

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8分)

                                       岁暮①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2)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

望秦川①

[唐]李颀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李颀晚年辞官归隐故乡之前所写。秦川:泛指今秦岭以北平原地带。按此诗中意思指长安一带。

(1)、诗歌前四句写眼前之秋景,写出了秋的           这一特点;后四句写心中之秋景,写出了秋的                      等特点。(3分)

(2)、诗歌后两联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知人论世赏诗词”知识储备

1、重要时代和代表作者

·唐代 • 初唐

唐代建国初的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柔靡纤弱,毫无生气。“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转变了这种风气。他们才气横溢,不满现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情和壮烈的怀抱,表现了青年人不甘寂寞,想投笔从戎,到边疆建功立业的热望,格调激扬豪迈,诗中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陈子昂提倡学习“汉魏风骨”,恢复建安时代的诗风。继承和发扬了现实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意象,反映出浓烈的情思氛围,空明纯美的诗情画意,这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

·唐代 • 盛唐

盛唐时期经济、文化发展到鼎盛。诗歌创作领域内容异常丰富,出现大批优秀诗人,李白、杜甫也出现在这时。唐政权对藩镇的战争连年不断,边境各族与唐王朝的矛盾也日趋尖锐。 许多文人参与进去,对边塞和军旅生活有亲身体验,写诗描绘,形成了边塞诗派。著名诗人有岑参、高适、王昌龄等。他们结合壮丽辽阔的边疆景象,表现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抒发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反映征夫思妇的忧怨以及边陲的荒凉艰苦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唐帝国内部的各种矛盾。作品气势奔放慷慨激昂,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

盛唐社会安定,国力强大,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繁荣。文人士大夫的物质生活优裕,漫游行旅、赏玩山水。社会上以崇尚自然及返朴归真为追求的佛道思想流行,加之文人的隐逸情怀也,形成了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内容的山水田园诗,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作品风格清新、韵致高远、色彩雅淡,意境幽深,酿成了一种向往自然、追求超然独立的文化心态和审美趣味。

·唐代·中晚唐

唐代中后期,王朝鼎盛期已过,但诗歌创作仍未衰歇先后出现了韩愈、柳宗元、张籍、李贺、白居易、刘禹锡、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等风格不一的杰出诗人。他们的诗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唐帝国走向衰落过程中的危机和民间苦难。韩愈通过自己的探索创出独特的风格。韩诗的特点是求奇避俗,语句峭拔,意境清新。与孟郊一道被称为“韩孟诗派”。

李贺的诗受韩愈影响,想象丰富,形象怪特,辞语瑰丽,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其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的叙事诗如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杜牧擅长七绝,其抒情写景之作,清丽俊逸,意蕴悠扬。咏史诗则或借历史题材有所讽刺,或寄寓史论,抒写怀抱。李商隐擅长律诗,常以歌咏历史题材来讽谕现实。其“无题”诗,多以爱情相思为题材,含蓄蕴藉,情思曲折,身世回喻诗歌,隐晦迷离,朦胧难解。

·宋代·北宋

    宋朝时期的中国,由于重文忌武的国风影响,文人形成一种内敛式的,自我省视式的学者型文学。宋词成为另一种诗歌文体。柳永创作了多种长调曲牌丰富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与表现能力,为婉约词派提供了先导作用。柳永的词语言浅白流畅,细腻多变,感情真挚充沛,达到以俗为雅的境界。苏轼的诗词文都表露出一种由高度学识修养所散溢而出的浑融。他的诗是宋理趣诗的典范,富有兴味而不枯燥,留韵悠长。他的词雄阔洒脱,为豪放派的宗祖。江西诗派的黄庭坚尊崇杜甫的诗风,追求一种凝练平淡的诗感。此外,北宋重要的词人还有以细腻婉约著称的秦观、晏殊、周邦彦等,以及词风颇富豪侠之气的贺铸等。  

·宋代 • 南宋

南宋朝廷避入江南,国家衰落,萧索动荡,文人们经历了不同的波折,深刻的生活体验普遍影响了创作风格,对蛮夷肆虐北方的愤慨,对旧日汴京繁华的怀念,构成了最普遍的思想基调。李清照的词风格多样,南渡之前,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南渡之后,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凄黯。

爱国诗人是陆游最重要的身份,也是他诗歌最主要的基调,他的作品有李白的恣肆,有陶潜的平静,有岑参的奇崛,又有白居易的淡白。辛弃疾词作题材广泛,以慷慨悲壮的爱国词为其主调。写闲适生活的词往往于闲适中流露出莫可奈何的情绪,其精神仍与其爱国词一脉相通。一部分写农村生活的词清新淳朴,语言浅近。

2、名诗家语言风格

太白诗豪放飘逸    少陵诗沉郁凝重    摩诘诗形象如画    乐天诗雅俗共赏

李贺诗奇诡谲幻    阆仙诗清寒峭瘦    牧之诗旷达绰约    义山诗含蓄典雅

义山诗含蓄典雅    晏殊词明朗疏淡    永叔词清丽明媚    希文词苍凉悲壮

柳永词缠绵自然    东坡词雄浑豪放    少游词小巧真切    鲁直词流畅自然

易安词凄苦绰约    姜夔词清峭秀远    放翁诗雄浑厚重    稼轩词壮阔雄奇

3、尊誉

1.  诗仙——李白   性格飘逸,想象丰富,风格豪迈,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奇特。

2. 诗圣——杜甫   切合时事,忧国忧民,思想深厚,境界广阔。

3. 诗魔——白居易   非常刻苦“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 (自语),口舌生疮、手指成胝。

4. 诗佛——王维   崇高地位,佛教意味,宗教倾向,诗渗禅意,流动空灵,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苏轼称誉“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5. 诗豪——刘禹锡  豪放不羁,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

6. 诗神——苏轼   挥洒自如,清新刚健,一帜独树,出神入化。

7. 诗鬼——李贺   想象丰富,立意新奇,构思精巧,用词瑰丽,熔铸词采, 驰骋想象,神话传说,璀璨多彩。

8. 诗狂——贺知章   秉性放达,豪放旷放,“四明狂客”(自号)

9. 诗家天子|七绝圣手——王昌龄   特长七绝,深情幽怨,音旨微茫,流畅通脱,高昂向上。

10. 杜紫薇——杜牧   风华流美,神韵疏朗,气势豪宕,精致婉约。写《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

11. 诗杰——王勃   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

12. 诗骨——陈子昂   寄兴幽婉,浪漫奔放,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

13. 温八叉——温庭筠   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得罪权贵,屡试不第,一生坎坷,终身潦倒,才思敏捷,每次入试。手即八叉,八韵已成。

14. 五言长城——刘长卿   思想深邃,语言流畅,擅五言诗,十之七八。

15. 诗奴——贾岛   精于雕琢,喜写荒凉,意境枯寂,情味凄苦。作诗为命,刻意苦吟。

16. 诗囚——孟郊   苦心孤诣,惨淡经营,阴郁冷峭,质朴厚重(“郊寒岛瘦”。金人元好问称“郊岛两诗囚”)。

17. 郑鹧鸪——郑谷   擅《鹧鸪诗》,凄切悲凉,因而闻名。

18. 崔鸳鸯——崔珏   赋《鸳鸯诗》,别具一格。

http://s12/mw690/003dtnNWgy6O5Tg6W6f9b&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